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03 04:34:13

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摘 要】 本文应用统计调查研究方法和实地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发现目前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委托研究模式四种传统模式,各种模式既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且实施中普遍存在着合作双方合作积极性不够高、石油高校通用专业参与不足、合作企业类型较为单一、全方位战略联盟尚未形成等问题,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详尽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新兴模式,从石油高校的特色出发,提出主干专业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参与模式、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模式两种创新模式。

【关键词】 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校企战略联盟

引言

产学研中的产指企业,学研指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以企业为知识需求方、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知识供给方的合作关系[1]。产学研合作是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重要形式,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实现价值的重要方式,是知识与经济结合的基本形式[2]。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建立,既能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也能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3]。

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规律,总结为理论。模式如同模板,需要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为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合作双方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采用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建立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同时相互制约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即是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即石油高校与企业合作,将石油高校和企业的科研人员、科研设备、科学技术和资金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将产学研合作成果产业化的各种方式。石油高校作为具有明显行业背景的高等院校,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与石油石化行业保持产学研合作关系,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但是,随着石油高校与企业的不断发展,其产学研合作呈现后劲不足的趋势,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现实需求出发,寻求更加先进、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对象及合作模式发展历程

1.1 产学研合作对象

国内石油高校基本都成立于20世纪50或60年代,成立之初都隶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等石油企业,是一批具有深厚石油背景的典型行业性高等院校,因此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大多为石油石化企业。各大石油高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非常重视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行业优势,与中国石油等石油石化企业开展了极其广泛而富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随着石油高校通用专业的发展壮大,石油高校与石油行业外其他行业企业的合作正在日益增加。

1.2 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历程

根据石油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可以将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划分为3个阶段:内部一体化阶段、转型探索阶段和全面合作阶段[4]。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石油高校与企业采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所不同。

(1)内部一体化阶段的共同培养人才模式。1950年-1999年是石油高校与石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内部一体化合作阶段,在此阶段,石油高校是由国家石油部、中国石油集团等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与石油高校是上下级关系。由于这种隶属关系,石油高校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等石油企业之间的合作是组织内部的分工与合作。石油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是为石油行业服务的,学科专业都是根据石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的,因此这一时期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基本为石油企业,合作模式主要是共同培养人才模式。

(2)转型探索阶段的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为减轻石油企业的负担,促进石油高校的自由发展,国家决定实行国内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将石油高校等行业院校转为社会办学。2000年开始石油高校开始从中国石油等企业剥离出来,转制为教育部直属或中央与地方共建。2003年10月,教育部与4家石油企业签署共建石油高校协议,标志着石油高校与石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采用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同时,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开始向其他行业企业扩展。

(3)全面合作阶段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2004年以后,经过转型期的探索发展,石油高校逐渐认识到通用专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主干专业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发展,从自身特色出发寻求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由单一、短期的临时性合作模式向综合、长期的全方位战略联盟模式转变。

2 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石油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和委托研究模式四种传统模式。

(1)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是石油高校与企业通过各种合作形式,诸如石油高校为企业开办培训班、石油高校教师走进企业为员工授课、企业招收石油高校学生到企业实习、石油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等各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共同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2)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

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是指石油高校与企业基于目前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在石油高校或企业内建立研发中心、研究所、科研办公室等研发机构,或由石油高校教授、副教授、学科带头人以及博士、硕士等科研人员与企业的科研人员组成一个新的科技创新团队,借助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团队这样的平台,将石油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生产优势优化整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3)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是石油高校与企业协商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或协议,将专利技术、实施许可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或所有权有偿转让给企业,由企业产业化和商业化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4)委托研究模式

委托研究模式是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等,通过签订委托研究合同或协议,将科研任务委托石油高校进行研究,企业仅提供研究所需资金,石油高校提供科研人才、科研技术、科研场所等,对受委托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交付企业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3 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合作双方合作积极性不够高

据调查显示,目前石油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多为针对某一合作课题的短期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合作双方合作积极性不够高。首先,石油高校目前实行的考核评优制度并未过多涉及科研人才参与产学研合作取得的成果,不利于调动科研人才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其次,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使科研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石油高校通用专业参与不足

石油高校作为石油背景深厚的行业性高等院校,是石油石化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田开发工程等主干专业参与产学研合作较多,而工商管理、财务管理、英语、行政管理等通用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参与不足。首先,石油高校的办学特色致使主干专业较通用专业拥有更多的机会。一方面,石油工程等主干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雄厚的科研实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设置在主干专业,进一步增强了主干专业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石油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倾向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主干专业,以此形成优势循环。其次,通用专业科研人员自身积极性不够高。在缺少成功经验借鉴和学校资源支持的背景下,石油高校通用专业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导向与支持的欠缺致使通用专业科研人员在参与产学研合作时遇到重重困难,较难取得理想效果,导致合作积极性不够高。

(3)合作企业类型较为单一

受石油高校发展历史的影响,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对象主要为石油石化企业,企业类型较为单一。首先,石油高校的发展历史起决定作用。石油高校在诞生后的半个世纪内都与中国石油集团保持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学科专业都是根据石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的,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基本局限于石油石化企业。其次,社会对石油高校的认识不恰当造成影响。受石油高校发展历史的影响,石油高校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主干学科的科研实力和水平远远高于通用学科,致使社会各界企业普遍持有主干专业实力雄厚而通用专业实力薄弱的不恰当认识,企业不愿与石油高校的通用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社会对石油高校有一个全新而恰当的认识还需要一段时间。

(4)全方位战略联盟尚未形成

调查发现,目前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的合作多为松散式的结合,即一所石油高校对临近一家企业的“点对点”合作,产学研合作呈现临时性和短期化等特点,多种企业多所高校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战略联盟尚未形成。首先,地域条件限制。目前国内各石油高校散布在全国各个省市,受地域条件限制,石油高校较难结成联盟。其次,缺乏顺畅的沟通合作平台。目前国内尚未建立产学研合作网络平台,石油高校之间不能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共享,企业在寻找合作高校时也较难获得石油高校科研方面的信息,使合作伙伴的选择受到阻碍,限制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的形成。

4 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

(1)主干专业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参与模式

主干专业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参与模式是指石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干专业的资金、资源等优势,通过吸收通用专业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主干专业资助通用专业发展、将主干专业学生与通用专业学生捆绑销售等方式,提携和带动通用专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模式,见图1。

图1 主干专业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发展模式结构图

石油高校主干专业发挥自身优势,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参与产学研合作,对促进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目标的实现,以及促进通用专业的发展和石油高校的平衡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产学研合作目标的顺利实现,石油高校主干专业与通用专业共同参与产学研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实现知识共享与互补;其次,有助于石油高校的均衡发展,石油高校主干专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带动通用专业的发展,保证石油高校“两条腿”走路。

要保证此种模式的顺利运行,真正实现石油高校主干专业对通用专业的带动作用,使企业愿意与通用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石油高校需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其一,提高主干专业资助通用专业的意识。可以采用指标或定额的形式,给主干专业下达一定硬性要求;也可以通过奖励的形式激发主干专业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其二,通用专业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只有自身实力真正增强了,通用专业才能吸引企业与之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主干专业为其提供帮助。

(2)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模式

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模式是石油高校与企业从自身生存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市场作为基本导向,对石油高校和各界企业的各种科技创新要素进行优化整合,遵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本原则,建立一种稳定、长期、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的模式,见图2。

图2 校企战略联盟模式结构图

多所石油高校与多家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多方共赢。首先,能够实现石油高校科研资源的集成。石油高校通过战略联盟将各石油高校的科研资源整合到一起,能够实现学科特色优势的低成本纵向联合[5]。其次,能够实现石油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通过构建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企业与石油高校开展战略层次上的产学研合作,企业借助石油高校的科研和智力资源,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6]。

要建立高效的多高校多企业的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需要石油高校与企业达成共识,设立共同的合作目标,能够从彼此的角度出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意识。首先,加强沟通,良好的沟通在产学研合作中意义重大。一方面,只有通过充分而良好的沟通,石油高校与企业才能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并保证对方准确无误地接收,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对彼此信任的重要手段,及时的沟通有助于合作各方减少误解,化解矛盾。其次,利益共享。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必须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合作利益必须在合作各方之间合理分配,否则合作将无从谈起。

5 结论

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合作培养人才、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技术转让和委托研究四种模式;各种模式在运行中存在合作双方合作积极性不够高、石油高校通用专业参与不足、合作企业类型较为单一、全方位战略联盟尚未形成等几方面的问题;根据石油高校的自身特色,提出主干专业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参与、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两种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林晶晶,周国华.企业——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139-144.

[2] 霍妍,王幼芳,姜文达.基于成果转化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224-228.

[3] 谢开勇.构建高校产学研创新的运行机制[J].软科学,2002(1).

[4] 杨久香,宁正福,郑玉华,冯晓丽.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4):72.

[5] 阳荣威.后合并时代高校的选择:战略联盟[J].高等教育研究,2005(9):58.

[6] 胡艳婷.高校战略联盟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8):76.

作者简介:祝传林(1969-),工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人事部领导人员管理处副处长

(作者单位: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人事部;2南开大学)

上一篇:PLC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