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复合型职能

时间:2022-05-03 02:11:56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复合型职能

摘要:建筑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已经拓展到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它要求建筑师以更宽广的视野对待建筑的复合型职能。本文以广西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的设计为例,从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社会性以及经济性出发,探索现代公共文化建筑设计的创新点和切入点。

关键词:建筑创作;地域性;社会性;经济性

Abstract:Architectural design is a systematic mission incorporating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city science. Architects are required broad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al complexity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Bais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center commences with the locality, social attribute, and economy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studies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modern cultural building from a new perspectiv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locality;social attribute;economy

中图分类号:TU2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29-04

随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的发展,建筑的职能也呈现多元化、复合型格局。建筑的地域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复合属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在建筑创作中协调好当地传统文化、空间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最后演化到建筑形式中,是今后建筑创作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是壮族先祖布洛陀的故乡,多个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绚丽多彩的地域民族文化,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广阔的城市经济发展前景。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作为这座城市当今最重要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筑,承担了展示百色“红城壮都”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的角色。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如何协调建筑的地域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筑的地域性

地域环境在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两个方面影响着建筑学。物质空间包括地理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条件和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城市肌理,道路、区域内的建筑物等人工环境。精神空间包括风俗文化、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城市管理等。

建筑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寻求着与地域条件相融合的方式方法。地域性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建筑,形成了富于地域特征的空间形态,提高了环境意象的可识别性,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建筑也构成了地域环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地域性因素也会成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源泉,并不断更新其内涵以满足社会对建筑的要求。

1.1 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城市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和城市时空观,建筑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建筑也不仅仅是单纯盖房子的问题,而是在建设城市,因为任何房屋建设本身就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1]。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淡化了地域之间的差别,千城一面,使城市失去了地域文脉所赋予的独特的可识别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模式由物质实体竞争上升为高层次的城市文化竞争。基于此背景下,城市独特的地域特征与城市风貌,将成为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许多有远见的城市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文化特征的表达和对地域性的追求,对城市的特色风貌进行研究,提出切合当地特色的城市风貌主题,以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指导。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从其自身发展规律来看,经济条件、社会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以及等所构成的文化环境,无时不在制约着它的发展方向[2]。因此,建筑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风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对城市风貌特色的作用。

龙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是百色城市跨越发展的见证。它是未来百色城市的中心所在,地理环境优越,城市发展轴与人文景观轴在此交汇,贯穿南北的中心轴线联系着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就位于这条中心轴线的正中位置,作为整个龙景区新区建设中最早启动的大型公共建筑,对龙景区的城市风貌影响巨大,承载着百色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厚望。

为了使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更好地承担起展示百色城市风貌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项目开始之初,结合相关规划资料,对百色市龙景区中心轴线进行了城市设计。以期使龙景区中心轴线成为代表百色城市形象、展示地域和民族文化、展现城市精神与活力的标志性地段。

百色是壮族的发源地,壮锦是壮族的文化瑰宝,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图案彰显着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因此,百色文化科技中心设计以壮锦作为城市设计的核心元素,将壮锦的美丽图案、故事传说用于中心轴线建筑、景观、开放空间的设计之中,使整个中心轴线成为展示编织锦绣壮锦的画卷(图1)。同时,对核心区、核心区周边、居住区、滨江地段的建筑提出风貌塑造意向,融合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使龙景区成为向世人展示百色地域文化特质和城市人文精神的形象区域。在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总平面布局中,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位于龙景区中轴线的东西两侧,中间以通透的一层连廊相连、保持了整条中轴线景观的通透性。

1.2 建筑设计与主题表现

壮锦作为建筑设计及表现的主题,落实在建筑设计中的各个方面。总平面布局上,从“壮锦”中抽取了菱形、方形等图案元素,形成独具壮乡特色的建筑组合,而建筑周边的场地也使用了壮锦的传统图案来划分地面铺装和草地。从周边的高层建筑上俯瞰,其第五立面仿若一副美丽的壮锦。建筑形体富有雕塑感,层层叠叠,步步高升,仿若梯田、山峦,中部形成的空间又如天坑、峡谷,建筑高低起伏,倒影水中,透射出百色秀美山水的神韵,与环绕龙景区的右江和迎龙山的自然景色相呼应(图1)。

建筑采用新颖的外墙材料来体现地域文化,表现壮锦主题。石材墙面装饰表现了壮锦中独有的斜线交织的肌理特征,镂空铝板幕墙则采用了壮锦的民族图案,给建筑包裹了一层壮锦外皮。百色是革命红都,红色已经成为城市的标记。因此采用了红色的镂空铝板幕墙,在丰富城市色彩,活跃建筑空间的同时,也为被誉为“南国铝都”的百色提供了最佳的宣传素材(图2)。夜幕降临,金属幕墙内的灯光不断地变幻着颜色,犹如五彩的壮锦,构成城市夜幕下最靓丽的焦点。

1.3 建筑设计与传统技术

适应环境是建筑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对环境的认同就是对传统的认同,传统的连续性来自于建筑师各自对环境的认同。适应环境并非简单地模仿原有的既成元素,而是将建筑对环境与功能的理解融于现实之中,使之适应当代人的实际需求与感情[3]。建造于不同气候风土下的传统民居表现出高超的设计智慧,它来源于特色地区的悠久文化和历史,根植于特定的地理和气候,表现出特有的建筑形态和营造方式。在深入分析百色地域传统建筑特点的基础上,从地域性、可识别性、象征性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从形式、体量、空间、材料和气质等方面继承传统建筑的特点,让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传承和延续百色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

(1)地域景观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在场地设计上,与建筑相结合,结合传统村寨的布局理念,对各种景观元素和建筑空间进行有机的组合。屋旁的大树,村口的水塘,路边的风雨廊,山上的歌台,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熟悉而亲切,虽然形式换了,但地域的居住环境特色却得到延续。

(2)传统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地域建筑文化致力于建筑营造与生态环境相结合。通过对建筑物的布局、建筑物的构建等各部分的巧妙营造,使建筑物避免了由自然条件带来的损害,同时积极地利用自然因素,使建筑物与自然和谐互适[4]。百色气候炎热,日照强烈,潮湿多雨。当地传统建筑多采用架空、悬挑,骑楼等建筑形式,采用各种措施防晒遮阳,重视自然通风采光,以适合当地的气候特色。民族剧院和科技馆展厅不需要对外采光,以实墙为主,节约能耗,隔绝噪音。图书馆和档案馆灵活开窗,设立多个中庭,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镂空金属幕墙作为建筑表皮,既能遮阳,也不阻隔视线和通风。采用种植屋顶,垂直绿化,雨水收集,节能照明等现代节能措施与传统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打造二星级绿色建筑,引领百色市绿色建筑的发展。

(3)传统生活方式在建筑设计中的再现

在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气候对建筑物理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气候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百色属于夏热冬暖地区,当地人白天喜欢在树荫下、骑楼、连廊等半室外空间活动,晚上则喜欢在露天乘凉。为此在百色文化科技中心设计了开敞通透的连廊和镂空金属幕墙遮蔽的半室外空间,将建筑的各部分屋顶都布置成露天茶座或者咖啡座,为百色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1.4 建筑设计与场所营造

建筑环境的场所氛围,是人们对城市文化、历史、生活习俗在建筑环境中的具体认同。营造建筑的场所感是建筑地域性在人们情感层面上的反映,必然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建筑地域性的本质是显现场所精神,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场所[5]。传统地方性空间形态的产生是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长期互动的结果。加强地域性场所营造,保护和延续城市原有肌理和社会活动,成为保持文化独特性的有效途径。

百色市区森林公园里的群艺活动,靖西广场上的山歌对唱是百色市传统文化日常活动的典型代表。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设计力求在形式上表现壮乡的风貌,在场所中重现壮乡的风情生活,将文化科技中心打造成为新的城市休闲中心和旅游吸引点,通过建设人性化的城市服务设施,引领百色市民形成新的城市休闲生活方式。因此,在项目场地中间,设计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壮乡歌圩。

目前有些剧院或者演出场所都是将舞台与观众席分离,观众与表演者之间难以沟通、互动。在壮乡歌圩的布局上,受传统对歌活动的启发,试图恢复一种传统的观演形式,构建一个互动参与的观演平台。

歌圩中间是露天舞台,可以在此举办传统的歌舞对唱,抢花炮等活动。边上缓缓升高的草坪,开敞的廊子,高高低低的屋顶平台则都可以成为天然的观众席(图3)。当夜幕降临,市民可以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聚集在此尽情歌唱,游客也可以在这里与壮乡人民共同出演这部精彩的人生大戏,从参观到参与,亲身体验壮乡红都的无穷魅力,带走最自然的壮乡印象!

2建筑的社会性

百色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经常有各级领导人到访。在百色起义纪念馆上俯瞰,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一览无遗,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项目必须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成为和谐建设的典范。

2.1 建筑的社会定位

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南面将建设市民中心及市民广场,各个政府的办事机构分布在东西两面(图4)。虽然地理位置显要,项目意义重大,但从城市地位上,它要处理好与南面市民中心的关系,不能孤芳自赏,喧宾夺主。市民中心摒弃了威严的衙门形象,突出亲民、开放的执政理念,与之相比较,文化科技中心则不宜太过夸张,追求个性。如果两者风格相差过大,会使得市民中心过于凸显,对于市民中心项目的建设和运作不利。它应该与市民中心一起形成一个总体协调而又各具特色的建筑群体,连同南面的市民广场,形成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市民活动中心。

因此,在建筑形象上没有采用流行时尚的复杂个性造型,而是以端庄简洁、富于雕塑感的建筑形体与市民中心及周边建筑相协调,形体对称而又旋转45o,活泼而不轻浮,独特而不夸张。

建筑层层退台,向中间汇聚,既突出了建筑的标志性,也避免因为体量过大而对周边的建筑形成压迫感,或者对市民中心的庄重形象造成不利影响。整个建筑可识别性强,令人耳目一新却又不显突兀,各个立面变化多彩,环绕建筑,步移景换,和谐统一(图5)。

2.2 建筑的社会矛盾

每个建筑都存在于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之中,涉及到各个层面的社会关系。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性,不仅来源于建筑形态和空间的个性表达,也源自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百色文化科技中心计划进驻分属不同系统的图书馆、城建档案馆、综合档案馆、档案局、文化局、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民族剧院、科技馆八个单位。如何协调好这些关系,需要设计者对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明确的了解,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并将各方的诉求在设计中给予满足。在方案推进中,设计者抓住各单位一些共同关注的问题,主动协调,抓大放小,求同存异,取得了各方的支持。

多个单位共处一楼,虽然带来了很多的冲突。但是不同的服务内容,不同的开放时间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流,有利于促进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人气的集聚和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具体分析各个单位的功能需求、使用人员,开放时间等特点的基础上,将八个部门分成动静两类,分别布置在东西两区。在平面布局中,各部门都有独立的对内及对外门厅,内外流线明确分开,互不干扰。在同一个单位也考虑到不同功能的需求,进行了相应的平面布置。民族剧院具有演出、放映、排练、讲座、展出等各种功能,在功能分区、门厅布局、楼梯布置上都充分考虑了各种活动的需求,同时举行而不互相影响,营业时间都能根据具体要求安排。每部分都有着宽大的门厅和疏散面,指向不同的疏散广场。广场布局上各部门分区明确,交通组织便捷顺畅,人车分流,满足了不同单位的公共安全需求。在停车场的布置上,也充分考虑了各部门不同的开放时间和交通需求,合理确定停车的数量及布局(图6)。

建筑不光需要解决建筑内部功能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需要考虑外部的社会矛盾。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建设基地上有农宅需要拆迁,成为影响工程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作为重点项目,对推进整个龙景区的新区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必须保证其建设的进度。因此在设计中将建筑分成东西两区,每部分都能独立建设与运营,根据现有村民的搬迁和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先启动东区的建设,为西区的拆迁工作留出了时间和空间。

3建筑的经济性

项目的建设不能脱离当地的经济条件,一方面,它的建设受到经济状况的约束,另一方面,也会对当地的城市经济产生影响,尤其是大型的公共建筑。处理得好,它将拉动项目周边地域乃至整个城区的经济发展;处理不当,不但会占用过多的经济资源,也会形成财政包袱,拖累城市的经济发展。建筑师须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的市场和经济因素,注重项目的前期策划和研究,主动寻求适合当地需求的建构方式,避免项目在建设及运营中出现资金困难问题。因此,在设计中,应遵循“适度规模,经济可行,分期建设,快速推进,利于经营”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的经济性、可行性及可持续发展,以探索一条大型公共建筑的投资控制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3.1 项目策划与建筑设计

项目的缘起从建设百色市图书馆开始,加进了民族剧院、科技馆等功能,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建筑。投标文件对功能的要求非常粗略,而业主对该项目的期望值很高。中标后的建筑方案调整中,又陆续增加了文化局、档案局、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项目包含了多种功能,而每个功能区都有不同的功能要求。在此情况下,建筑师不能完全的以业主的要求作为设计指导,因为业主仅仅是承建方,对使用功能并不熟悉。也不能只参照使用方的需求,因为每个使用方都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使用空间及设备配置,如果都满足了,项目的规模及投资将大大超过计划。基于以上原因,项目对建筑师的项目策划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对百色市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其他地方的建设情况,设计者协调好了承建方、使用方以及各级领导的关系,从投资和经营的角度出发,经多方多次论证,确定了合适的功能配置和建设规模。

以其中的民族艺术剧院为例。作为一个长年定时演出的表演场所,需要充分考虑其客流量和运营成本。规模太小难以满足观演市场需求,不能充分展示歌舞艺术;规模过大,不仅维护成本过高,而且超大的观众厅在观众不多时显得空旷,影响演出气氛。

根据百色市近几年两会召开的情况,参考国内比较成功的旅游歌舞剧的演出情况和演出场所,将民族剧院的观众厅规模控制在1000座。既能满足未来几年民族歌舞剧表演和两会召开的需求,又不至于太过超前,造成投资过大和运营不善。即使在旅游旺季,也可以通过增加演出场次或者利用现有的百色人民会堂等大型演出场所满足旺季需求。

剧院的设备也不是越先进,越齐全越好,过高的指标既增加了投资,也带来很高的维护费用。经过多次论证,将计划建设的音乐厅改成可变剧场,通过调整场地的座椅、舞台布局,以满足各种要求,提高场所使用率和经济性。

3.2 建设的经济性

在设计中要考虑到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尤其是其经济性、可行性。要考虑材料的造价,当地的施工技术水平,还要考虑因为建设周期产生的资金成本,如建设贷款的利息、使用单位过渡办公用房的租金等。

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百色的财力状况,不采用昂贵的材料和复杂的技术,建筑结构采用正交的柱网结构,形式简单、经济可行、施工便利,确保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建筑布局考虑分期建设,减少资金压力。争取在2~3年内建成使用,拉动整个龙景区的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3.3 运营的经济性

建筑不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资金,在运营中也需要更多的资金。因此,在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运营及维护的问题。与一般的商业建筑相比,文化建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其公益性的定位,决定了它难以获取高额的回报。国内很多公益性项目对“造血”功能考虑不够,只能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来运作,给财政造成较大的负担,也难以吸引人气,文化建筑日益衰败,门可罗雀。

在百色文化科技中心的设计中,突出强调了其造血功能,充分利用多部门进驻的特点,发展混合业态。在建筑沿街位置设置商店、展厅等;利用各个屋顶平台,与室内空间相连,打造适合南方城市气候特色的休闲场所;在舞台周边布置了教室、琴房、排练厅等空间,开展艺术培训、校外培训等活动,既提高了市民的艺术文化水平,又能为剧院带来效益。

建筑平面布局紧凑,交通便捷,门厅及交通空间规模适度,避免空间及能源浪费。建筑外墙材料技术成熟,经济可行。创造条件尽量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采用种植屋顶,垂直绿化,雨水收集,节能照明等各种措施,打造星级绿色建筑,降低建筑维护费用;

4结语

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的设计,从整个龙景区的城市风貌研究着手,以龙景区的城市设计为指导,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协调了多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和建筑本身各方面、各阶段的经济性,是建筑设计复合型职能的一个探索。

学科间的交融是当代学科研究的一大趋势,建筑也不例外,它已经拓展到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这不同于以往只注重建筑自身的功能、空间、造型、材质和构造方法。它要求建筑师以更宽广的视野对待建筑的复合型职能,进一步拓展自身在城市地理、经济、人文等领域的知识积累,重视项目的策划工作,注重与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建筑创作水平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上) . 建筑学报,1997(2):16-22.

[2] 陈世民.建筑文化的现代化与地域性-从两个建筑创作实例的构思谈起.建筑学报,1999(11):46-49.

[3] 郭红.以广西地域民族建筑为例浅析地域建筑文化. 山西建筑,2007(12):53-54.

[4] 陶金,肖大威,黄翼.岭南生态地域建筑文化对创作的启示―记广州萝岗区行政中心区规划设计. 城市建筑,2008(7):26-27.

[5] 袁敬诚 张伶伶.地域建筑创作的探索.建筑学报,2006(10):63-65.

上一篇:新时期县域小城镇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与对... 下一篇:老年人社区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