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瓮棺葬相关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5-03 02:10:04

史前时期瓮棺葬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瓮棺葬是我国史前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葬俗,对史前时期出现婴幼儿瓮棺葬、成人瓮棺二次葬以及瓮棺葬小孔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史前时期;瓮棺葬;相关问题;思考

瓮棺葬是我国史前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葬俗,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在我国史前时期曾广泛流行,并一直延续到历史时期。对于瓮棺葬的相关问题,一些学者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对瓮棺葬的相关学术研究。

(一)关于史前时期出现婴幼儿瓮棺葬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瓮棺葬的出现是因为夭折的婴幼儿还没有进行“成丁礼”,没有成年,因而不能埋入氏族的公共墓地①。我们对这种观点持保留态度。也有学者认为瓮棺葬是古人用瓮棺来模拟人类的子宫,把婴儿至于人类“模拟子宫”之内,使死者复活或转世②。

在此,笔者也想谈谈对于婴幼儿瓮棺葬的几点看法:

1.婴幼儿瓮棺葬应当是古人关于“房屋”、“家”、“襁褓”的思想意识在埋葬习俗上的一种反应。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早已在房屋里居住,有半地穴式房屋,又有地面房屋。房屋有遮风避雨的作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被古人所熟知。婴幼儿瓮棺葬透漏着“隔离”和“保护”的含义。把夭折的婴幼儿放置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使其与外界残酷的生存环境相隔离。瓮棺可能是古人为夭折的婴幼儿专门设置的一个安全、美好的“藏身所”,即当时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房屋”、“家”、“襁褓”。婴幼儿瓮棺葬一般都被埋葬于房屋附近或离居住区不远的地方,显然和房屋或居住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体现出古人对夭折婴幼儿一种特殊的关爱与保护。

2.在宗教和精神层面上,儿童瓮棺葬很有可能是“灵魂轮回场所”。那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灵魂不灭”的思想,把夭折的婴幼儿置于瓮棺之中,极有可能是想让婴幼儿的灵魂在一个特殊的“灵魂轮回场所”之中“复生”,或使其轮回。根据民俗学方面的资料,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在解放前仍然保留着这种观念和习俗。

3.婴幼儿瓮棺葬所蕴含的寓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仰韶文化晚期的西山遗址当中发现一百多座瓮棺葬,位于城址东北角城门的西侧,上下两层六组,分层埋于城墙夯土之中,且位于城门附近,显然具有奠基的意义③。瓮棺葬埋葬的位置,在仰韶文化早中期一般都位于房屋或居住区附近,到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位于房基或墙基之下的情况,反映出人们对于瓮棺葬俗的观念已发生变化,或与宗教祭祀有关。

(二)关于史前时期出现成人瓮棺二次葬的问题

李仰松先生认为成人二次瓮棺葬是古人处理“凶死”者的葬俗④。金则恭先生指出成人二次瓮棺葬的死者是“凶死”的意见,尚有可讨论之处⑤。许宏先生认为“凶死”的说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某些地方,瓮棺葬或许并无特殊的含义,只是为了使尸骨易于葬入瓮棺⑥。丁兰兰认为成人瓮棺二次葬是在二次葬普遍流行的基础上, 对特定人物实施厚葬的具体反映⑦。我们认为成人瓮棺二次葬是有特殊含义的,否则所发现的墓葬应全是成人土坑墓,古人不会也没有必要特意把一些成人的骨骼二次迁入瓮棺之中。在所发现的成人瓮棺二次葬中,成人骨骼的收集较一般二次迁葬齐全,且骨骼的摆放也比后者讲究。这说明成人瓮棺二次葬是古人对某些成人进行含有某种特殊意义的二次迁葬。成人瓮棺二次葬埋葬的位置,有的与婴幼儿瓮棺葬一样埋葬于房屋的附近,有的与婴幼儿瓮棺葬相似,几座为一组埋葬,有的和婴幼儿瓮棺葬夹杂埋在一起。但成人瓮棺二次葬一般不与成人土坑竖穴墓一起埋葬。从埋葬位置可以看出,成人瓮棺二次葬应当透漏着和婴幼儿瓮棺葬相似或相同的寓意,成人瓮棺二次葬中埋葬的成人与婴幼儿瓮棺葬中夭折的婴幼儿所享受的“待遇”应当是相似或近同的,绝非相反。此外,在许多遗址当中大量成人土坑墓与成人瓮棺二次葬墓并行存在,且前者数量远多于后者,说明并非所有的成人都能够享受成人瓮棺二次葬这种特殊“待遇”。大量民族学资料显示,二次葬普遍被当做“吉”葬,所谓“凶”葬一般指的是尸葬,即一次葬⑧。成人二次瓮棺葬并非是对“凶死”者的一种埋葬方式,当为古人对一些特定的成人死后实施的一种含有特别的关爱和“照顾”,让其灵魂得以“复生”或促使其轮回的有别于一般成人土坑墓的埋葬方式,亦或是厚葬。

(三)史前时期瓮棺葬发现数量较多的问题

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的数量发现较多,其中绝大部分为婴幼儿瓮棺。婴幼儿瓮棺葬在很多遗址墓葬总数中占较大比重,更有一些遗址婴幼儿瓮棺葬占仰韶文化时期墓葬总数的绝大部分或者全部。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低,卫生条件比较差,加上外部的生存环境又非常恶劣,致使婴幼儿死亡率相当高。较高的婴幼儿死亡率是瓮棺葬数量如此之多的根本原因。大量婴幼儿瓮棺葬的发现当是这一现实状况的真实反映。广大地区都发现有婴幼儿瓮棺葬,也说明该埋葬方式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也有人认为,古代社会有杀婴祭祀的习俗,或是通过杀婴儿来控制人口。对于注重人口增加、部族繁衍的史前社会,这种观点很是牵强。

河南地区还发现数量众多的成人瓮棺二次葬,在河南地区仰韶文化瓮棺葬总数中占有一定比例。这些成人瓮棺二次葬大都分布在豫西地区的阎村类型当中,有学者对于阎村类型及阎村类型当中的成人瓮棺二次葬做了研究⑨。我们认为在仰韶时期的豫中及西部地区,当时普遍流行着对一些特殊的成年人实行瓮棺二次迁葬的埋葬习俗,亦或是厚葬,其寓意应当和婴幼儿瓮棺葬相差不大。

(四)关于瓮棺葬小孔的问题

许多瓮棺葬的底部或者盖上发现有人为凿穿的小孔,孔径一般小于2厘米,这种现象在很多遗址中都有发现。另外在河南临汝阎村遗址当中出土的特制的瓮棺的底部也发现有这样人为凿的小孔。对于小孔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当时的人们为了避免婴幼儿“假死”的状况发生,特意留出供婴幼儿呼吸的小孔。也有人认为瓮棺葬的小孔还可以象征婴儿降生下来的阴道⑩。对于小孔不在葬具的底部而是在上部器盖的瓮棺葬来说,这种说法让人难以信服。还有种说法认为小孔是当时的人们特意凿出来的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以便于外界相沟通。根据《民族志》的资料,我国一些流行瓮棺葬这种葬俗的民族,常在陶制葬具的一端凿出一个小孔,让死者的“灵魂”可以通过这个小孔自由出入。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与当时“人死而灵魂不灭”的思想意识相符合的,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收。

瓮棺葬是古人有意识的用陶器来埋葬死者的一种葬俗。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有了“人死而灵魂不灭”的思想意识,而瓮棺葬与这种思想意识有密切关联。对于瓮棺葬相关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推动瓮棺葬的研究,也对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宗教思想以及埋葬习俗和观念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注解:

①李仰松:《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976年6期:356-360页。

②郭立新:《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四川文物》2005年3期:22-26.

③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年》,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④李仰松:《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976年6期。

⑤金则恭.:《仰韶文化的埋葬制度》,《考古学集刊》4期,2 2 2 -2 4 6 。

⑥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的瓮棺葬》,《考古》1986年4期。

⑦丁兰兰:《略论郑洛地区仰韶文化成人瓮棺二次葬》,《四川文物》2008年第3期。

⑧张光植:《东南亚的洗骨葬与祖骨崇拜》,《科学汇报》1953年,一卷六期。

⑨袁广阔:《阎村类型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10期。

⑩郭立新:《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四川文物》2005年3期。

上一篇:基于技术性特征的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下一篇: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任务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