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生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其解决措施

时间:2022-05-03 12:59:48

自考生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其解决措施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高等学校扩招现象的不断加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度日益增加。当然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时还有大学生就业体制不完善、人事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等方面的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自学考试本身的深刻变化,我们感到高校自考学生就业已成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进一步深入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高校;自考;扩招;就业难;歧视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06-045-03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歧视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学历歧视、地区歧视、行业歧视和性别歧视。而学历作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敲门砖或垫脚石,往往被用人单位摆在人事录用所考虑因素的首位。自考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待业群体,他们在享受高校招生的“宽进”待遇的同时,也受到了“严出”的不公枷锁。参加过自学考试的人都知道: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典型的“教-学-考”分离的考试制度,考试的难度非同寻常。自考的学生只有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才会有所收获,才会获得真知,才会顺利毕业。可以这样说:一个真正通过自己的辛勤汗水取得自考毕业证书的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远比一个正取的统招生要辛苦得多。而我国的相关法律条文——《宪法》《高等教育法》《国务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都对自考文凭的法律地位作了明确的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科、本科等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的要求应相一致,毕业生享受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同等待遇。”

一、自考生就业歧视的成因

笔者结合自身经历,总结出造成自考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大致如下:

1.选才用人机制的“潜规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公平公正,而在用人选人方面的公平公正则显得尤为重要。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强弱,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标准。人为地给学历贴上“身份”标签,在用人标准上设置一道不适当的门槛,不但与国家政策相违背,有损社会公平,而且也是对法律的阳奉阴违。听任这种现象成为“潜规则”,不仅与当前社会追求的公平公正潮流不符,也与党中央倡导的“不拘一格”选人观背道而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我们选拔人才,是为了干实事,为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笔者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只要能把事情办好,就应该给他们以公平的竞争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2.高校自考管理的随意性。一是招生规模的随意性。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高校招生人数的确定是否具有科学性,人们有质疑,质疑的主要指向是招生规模的确定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事实正是如此,招生阶段,各高校、各团体大张旗鼓,肆意宣传,只注重数量而忽视生源综合素质。二是办学模式导致了管理上的随意性。当下,各高校流行标榜着联合办学的风潮,与民办机构合作办学,以合同制的方式,由民办机构负责高校自考的宣传、招生、教学、管理、毕业和就业。因为民办机构办学时间较短,备用及可选拔人才极其有限,尤其是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人才少之又少,长时间的考查、发现、培养更是不可能的。而面对自考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这就表现出管理上诸多的不适应。三是在教师聘用上的随意性。一方面是大批招聘,一方面是纷纷走掉,使得专职教师流动过于频繁。学校就不得不聘用大批兼职教师,而聘用兼职教师从经济效益来看, 也更为有利。由于这些兼职教师都有一份固定工作, 是在业余时间从事相关授课,使用起来就相当不方便,不得不在各方面迁就他们,换人调课、调整授课计划成了家常便饭,正常的排课规律被打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种种,导致了自考生的培养难,而整体学习情况、自身素质提升自然要比统招生差很多。

3.用人单位的无形门槛。对很多用人单位来说,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心照不宣的用人“原则”——只有全日制、正取生才是入职员工的考虑对象。更有甚者,在人才招聘简介上,光明正大的写着自考、成教等学历除外字样,致使自考生拿着简历在人才市场处处碰壁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事实上,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通过自学考试而成才的人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而从名校出来的高学历者,其中也不乏平庸之辈。惟学历是举、惟文凭是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贤任能。按照现在一些部门、一些单位,一些学校流行的上述用人原则,比尔·盖茨当不了工程师,鲁迅、郭沫若当不了语文老师,柏杨当不了媒体评论员。这些僵化、教条的用人原则,不知让多少英才俊杰失去了用武之地,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厄运,更是国家的损失。

4.自考生本身的不自信。每年的招生阶段,各高校招生老师和招生们可谓绞尽脑汁、高谈阔论自考的优势是多么的明显,就业的前景是多么的辉煌,毕业证的含金量是多么的高。以至于广大高中、中专毕业生怀揣美好的希望和憧憬报读了自考。但通过逐渐的接触、熟悉,他们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会在教学过程、资源享用、毕业待遇等方面也渐渐形成一种“潜意识”,会有一种惯性思维认为:全日制统招生是“正规军”,自考生是“杂牌军”,自考生始终比不上统招生。自我感觉不管怎么努力都会受人白眼。这种对自身的偏见在他们心里留下无法抹掉的阴影。

二、解决自考生就业歧视的措施

1.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加强法律保护。我们知道,高校毕业生一直在校园中接受教育,社会经验相当缺乏,就业时更容易被一些用人单位榨取合法权益,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法律的保护,即从法律角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环境。

各级自学考试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开展自学考试非在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义,将自学考试毕业生就业纳入工作范围,列入议事日程,同时加强与劳动、人事部门的联系,取得支持,共同做好自学考试非在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各自学考试助学单位也要建立就业指导机构,主动开展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自学考试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同时,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希望各部门、各级领导同志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给广大优秀的自考毕业生一个公平的竞争舞台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岗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聚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把富民强国的伟大目标做得更好。

2.加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教育力度。就目前来说,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仍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难题,因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普遍存在,再加上相互攀比心理较重。近年来虽然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对就业期望值有所调整,求职趋向实际,但仍需要加强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指导的目的就在于,高校首先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立足现实,把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实际接轨;其次,要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再次,毕业生要树立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思想。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强化宣传与教育的力度,大力弘扬行业平等、职业平等、岗位平等的思想,让他们从内心上去接受任何行业或职业都是人类需要的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没有高低之别的思想,使他们彻底摆脱传统和习惯势力的束缚。特别要改变的是他们思想中“官本位”和“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的观念,积极倡导高校毕业生为社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上一篇:实施“四导”育人模式 丰富实效德育内涵 下一篇:高校成人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