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临床儿科见习的教学体会

时间:2022-05-03 10:52:11

留学生临床儿科见习的教学体会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提高留学生在儿科学见习中的临床教学效果,就留学生的特点、在儿科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结合生动的病例,扩大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互动式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留学生;儿科学;临床见习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09-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综合国力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到我国医学院进行学习交流。而儿科在我国就有“哑科”的称号,就是小儿不会讲话,大夫要从患儿的各个方面去了解患儿疾病的发生发展状况,这对于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让留学生在儿科见习教学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疾病的特点并及时做出准确判断,是留学生儿科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以下就是我作为儿科留学生见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留学生临床见习教学的特殊性

我校主要接受来自印度、尼泊尔、孟加拉、韩国、台湾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留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上课积极提问,课堂气氛热烈。见习时,他们有时会碰到专业大课还未上的情况,专业理论知识还很薄弱,即便如此,他们对见习时碰到活生生的病例也表现极大的求知欲。遇到这种情况,我把每节课都当作同学们没上过大课的情况来对待。我在课前仔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采用最易于理解的图片和表格的形式将这堂课可能遇到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难点清新明了地表达出来。同时,我利用网络及身边生动的病例,下载图片,生动有趣地再现课堂内没有接触过的内容。留学生思维活跃,随时提问,即便是对自己不熟悉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十分有见地的问题,这一点与传统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学生有明显的不同,使我印象极其深刻。

二、留学生儿科见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他们虽然肤色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信仰存在差异,但在病房遇见活泼可爱的小朋友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爱心,主动与小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小朋友对于这些外国大哥哥也显示出极大的好奇心,非常配合,这样使我们问诊和查体进行得非常顺利。而对于白血病的见习教学过程中,许多家长存有疑虑,尤其是患儿家长,害怕交叉感染引起患儿反复发热等。这也是情理之中,所以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在与患儿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我为学生们展示典型的体征,尽量少接触患儿,回到教室后,再结合具体的病例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患儿面前,尤其是年龄稍大的初高中患儿,我仅仅描述目前的临床相关表现,不在患儿面前讨论及总结病情。因为许多初高中患儿的英文能力很强,而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了病情,会对他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所以,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保护患儿的心理状况,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患儿有心理阴影,进而产生抵触情绪,担心自己病情严重,不愿意继续配合治疗。

三、如何提高留学生儿科见习的教学质量

1.病案分析为主导的模式。由于我的专业是儿科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划分出三大板块,分别是贫血、出血性疾病、白血病。作为全国小儿白血病防治的中心,我科室承担了大量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诊治任务,而在贫血及出血性疾病则显得较少,见习过程中不易碰到典型病例,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状态。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教学前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对于大课上要求的、临床上又没有见到的病例及临床表现,我通过网络及平时积累的经典病案,准备出大量的图片,如不同情况下红细胞的形态、缺铁性贫血的特点等,图文并茂地讲述该疾病的特点。同时,我还结合不同时期小儿造血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对于贫血章节,我还适时地结合地方特色和地方常见疾病的特点,如婴幼儿添加辅食后常见的缺铁性贫血、有些的人不常食用动物蛋白而导致巨细胞性贫血、环境污染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血液病所致的造血衰竭所致的贫血等,根据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分层等树杈性、框架性结构,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对疾病进行梳理分类,深入浅出,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将复杂疾病变得简单好记,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又比如,营养不良性贫血,现在城市里儿童很少患病,而偏远山区仍可以见到。对于这些少见疾病,我们对患儿的家庭环境及相关文化的介绍显得很重要,这是患儿发病原因中很重要的因素。我会先与患儿的父母进行沟通,充分了解患儿发病时的情况,然后在课上与留学生进行互动,结合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学生掌握起来非常容易。我还会适时到其他科室寻找一些有意思的病例,如蛇咬伤后出现溶血性贫血、急诊科常遇到的外伤后失血性贫血等,学生觉得与鲜活的病例近距离接触,既兴奋又印象深刻。有一位女留学生还拿出她自己的检查报告让我分析,我抓住这个机会,对大家进行启发式教学,从临床表现到实验室结果,从细胞形态到基因突变,一路分析下去。由于是大家的同学,其他同学也觉得很亲切,觉得这种泪滴性红细胞病就在我们身边,很熟悉,并且由于是他们身边熟悉的同学,所以非常关心该病的预后和转归,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对贫血及红细胞疾病的认识。

2.扩大疾病相关的教学内容。目前,白血病的诊断已经到了MICM的诊断模式,即结合基因和染色体的分子诊断模式,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在课堂上并未有介绍得如此详细,但是我在见习过程中仍然将这些内容介绍给我的学生,让他们能够了解目前白血病最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我不会因为这些课程在教科书中不作要求就不介绍,相反,我认为虽然这些内容不必完全掌握,但他们必须了解目前最先进的治疗思路和体系。我还向我的学生介绍我科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病人适应症的选择、供受者HLA配型以及移植中和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的表现和处理等。有的老师可能觉得太偏离大课上、书本上的内容了,但是我认为,当他们对恶性疾病有从诊断到治疗转归的全面认识后,他们对于良性疾病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因为,这是从病因上的根本区别,学生把病因认识清楚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自然就容易理解了。事实上,同学们对于白血病的基因诊断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内容显得非常感兴趣,讨论很激烈。同学们也表示,这些内容如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等,虽然很难,但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的确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同学还拿出ipad对我准备的图片拍照和资料保存,并直接告诉我,我准备的资料很充分,使他们开阔眼界,这种不拘泥于书本的教学形式非常好,他们很喜欢。得到学生的认可,我内心也觉得十分欣慰,觉得非常有意义。

3.重点疾病重点突出。学生在进行传染病章节的见习课时,一些教科书上的疾病在临床见习时不能碰见,造成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但是,我在见习课堂上与留学生做好沟通,并仔细充分准备一些常见病,也颇受留学生的喜爱。我特意选择了在发展中国家常见的疾病、留学生家乡存在较多的疾病,如结核病、轮状病毒性腹泻、手足口病等。而对于这些疾病,留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在他们回国后仍然会遇到这样类似的疾病,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疾病是他们非常关心的。由于成都地处中国西部,四川省有大量少数民族地区及甘阿凉藏族彝族自治区,同时紧邻,由于结核病预防工作薄弱及耐药结核的泛滥,导致结核病成为该地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见习教学虽然重要,但所有留学生的健康安全也同样重要。我会首先将常见传染病的防范措施和科室布局及环境介绍给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其次,我会选择了儿童结核病非常有代表性的病例,如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及先天性结核病等,结合患儿的脑部及胸部影像特点对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我还在课前收集了大量有关结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卡介苗的制备、PPD实验的操作及结果判读,各种结核病治疗的方法及疗程,WHO关于全球结核防治的总体目标及任务,现代社会结核病防治的特点及所遇到的困难等相关内容,以图片的形式打印出来,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学生们积极参与,勇于提问,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讲解,印象深刻,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儿科教学具有它自身的特点,留学生又是特殊的受众群体。除了文化、国籍、语言等的差异,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都是一样的。我结合生动的病例,扩大教学内容,充分准备的教学素材进行互动式教学,对于留学生儿科专业见习教学将取得较好的临床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军,曹红,阮积晨,连庆泉.开展临床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19-20.

[2]多力坤・木扎帕尔,马香萍.儿科学在留学生临床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103-105.

[3]李静,李迎杰,安鼎伟.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刍议[J].辽宁医学教育,2010,8(2):32-34.

[4]邓建川.娄世锋.留学生血液内科学教学实践体会[J].现代医学教育,2008,24(4):624-25.

基金资助: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2011]1139号)。

作者简介:陆晓茜(1976-),女,江苏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与临床。

上一篇:加强民汉师生思想交流 努力构建和谐民汉合校 下一篇:对项目教学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