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

时间:2022-05-03 08:30:29

90后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

摘要:当今大学校园已经进入“90后”的时代,90后在新的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影响下成长,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属于个性特征及其鲜明一代,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且大多有一技之长、张扬个性,对网络表现的十分依赖,在沟通方面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探索并创新教育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改进教育方法,开展适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教育引导工作。本文从90后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参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我国90后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途径

引言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也泛指1990年以后至2000年之间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时代特征。与80后相比,90后已经逐渐代替之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和讨论的对象,并被网友们冠上了形形的标签,如“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张扬个性但比较缺乏集体协作能力”,“内心比较孤独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价值观更现实、具有更强烈的平等参与意识”等。归结起来,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家庭教育和互联网等信息环境的飞速发展,这些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都让他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对90 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90 后大学生所体现出的普遍性沟通特征着手,根据其特点“因材施教”,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用90后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90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之一,现代沟通学认为,沟通是为了满足人生发展的需要,人们借助于共享的语言与肢体语言系统,通过各种交流平台和环境,在大脑意识和思维活动中的知识、观点、感情、愿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传递、交换的社会行为活动过程。 沟通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进行不断深入开发的个人潜能,它涉及到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际关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技能,更是将来进入职场后的必备职业能力。

90后大学生出生的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城市,对于在家长悉心呵护下长大的“90后”来说,他们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声音出生,在成长过程中,电话和电脑的普及更是使他们成为了“网络一代”,信息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他们与外界的距离,极大的拓展了年轻人的视野,这种成长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而在农村,随着进城打工高潮的掀起,部分学生很小就成为留守儿童,在父母亲情的缺失下长大,这使得他们情感较脆弱而且敏感。因此,面对新的环境,他们往往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等特点,这些情况容易导致迫切的交往需要与社交恐惧、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矛盾。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人际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孤独的一代”——90后的“宅化”生活

90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大多集父母及爷爷奶奶等多个老人的宠爱于一身,长辈们在家庭中的无原则的退让与溺爱,让很多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优势”,加之从小的生活环境和交往群体较为单一,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人际沟通的实践环境,因此,他们在沟通中表现出对人或事情的认识比较简单、情绪化、缺少主见甚至厌烦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意识的特点;以致于当他们跨进大学校门,第一次过集体生活时,碰到一点儿小的问题就可能过于激动,有的学生凡事憋在心里,不愿与人沟通,有的学生渴望被认可和结交更多的朋友,但又过于敏感和脆弱,遇到不顺心的事还可能自暴自弃;他们大多习惯以我为中心,在现实中遇到困难后他们往往选择的不是直面问题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而是“宅在宿舍”或者“宅在家”里,并乐于自嘲为“宅男”和“宅女”,执着的选择并依赖网络空间中的社区圈子,缺乏与周围人以及长辈的必要交流和沟通。这种“唯我意识”和“逃避现实”的“宅” 化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正常发展。

同时,受到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影响,虽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90后大学生也大多都有参加多种多样兴趣辅导的经历而具有一技之长,但依然没有彻底转变对成绩尤其是对高考的过分重视,教师和家长依然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这使得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宅在家中进行课本学习,有些学生虽然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由于学习的同时忽略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因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复杂化而导致的疏离与孤独,使得他们产生新环境的适应障碍。据《2012年度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年度报告--本专科》中关于对“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这一观点的看法的调研中显示,尽管认为自己与同学相处的比较和睦的占多数,仍有6.3%的同学明确认为自己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同时有31.3%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认同和比较认同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同时,就不同院校间的差异而言,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的学生明确认为“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的学生比例高于学生总体平均值(6.3%),而一般本科院校、211院校和985院校中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的学生比例相对较小。详见表1.

表1: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与同学关系分布比例(%)

(此表引自《2012年度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年度报告--本专科》)

2、“网络的一代”——90后的“虚化”生活

信息化时代,网络为90后提供了思考、交流、梦想和创造的广阔空间,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改变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方式,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经济型和便捷性也给90后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90后是成长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突飞猛进发展的年代,同时,互联网中海量和免费获得的信息资源,以及QQ、博客、飞信、人人、微博、贴吧、BBS等各种各样的网上社交圈子使90后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自然的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我国网民年龄构成中“20-29岁”的群体遥遥领先,详见图1。

图1 (2012年12月和2013年6月)我国网民年龄结构图

图表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成长在网络时代的“90 后”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比“80 后”、“70 后”的大学生强,信息获得的更多、更快、也更庞大;海量的信息使得“90 后”大学生将网络生活视为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量的网络信息能够具有独到的见解,自由的思想,不拘于传统,敢于挑战规则,有勇气违背父辈不合理的意愿,对于学校的规章和言论也敢提出质疑。现实生活中大部分90后离不开网络,依赖网络获得资讯,依赖网络成为各个社交圈子的的活跃分子,通过网络世界中的互动,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跨空间沟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显示,“20-29岁”的年龄段中注册并活跃在社交网站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用户,见图2。有的大学生沉醉于那种虚假的满足,人格和交往模式也被那种虚拟环境模式化了……他们懂得各种网络有效沟通交流的方法,却经常在现实中逃避复杂的人际沟通。

图2 2012年我国社交网站用户年龄结构图

图表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

3、“叛逆的一代”——90后的“娱乐”生活

受生长环境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呈现出“非主流”文化,他们缺乏人们所期望的勤俭、谦虚和理性,因此,他们会给人一种难以建立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的印象,这就是其中一种被外界解读为沟通障碍中的“叛逆”的一种形态。

同时,占据90后大学生课余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互联网时间也是被解读为“叛逆”的另外一种形态。在对电脑和网络的使用态度问题上,《北京青年报》和美国有线电视广播公司,就中美大学生上网问题做过对比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中国大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把电脑网络当作一种娱乐工具来玩,而多数美国大学生主要是将电脑网络当作一件学习的工具来使用;中国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网购、玩游戏、聊天和其他娱乐,较少人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习惯;而美国大学生虽然有时也玩游戏,但他们利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性的学习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相比美国人将电脑和网络视为工具,我国90后大学生则将电脑和网络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言,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网购成瘾”、“网游成瘾”和“网聊成瘾”也成了影响现实生活中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

4、“自由的一代”——90后的“文化”生活

在传统的社会教育模式下,文化知识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其传播的途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效率很低,信息量也及其有限;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长辈和老师是学生心中的文化权威,师长的权威是绝对不容质疑的,因此,学生在接受文化与科学知识传播的时候大多也是人云亦云、被动灌输、缺乏批判性精神和个性化见解。而90后在成长过程中,其接受文化知识传播的途径已经是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方式了,他们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化的文化成果和来自国外的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等观念上的直接冲击,他们已经从传统的“直线型”学习成长模式中跨越到现代的“网络型”的学习成长模式中,他们除了在师长那里的文化知识习得外,还将自己置身于互联网、有线电视、形形的报刊杂志和广告等媒体传播中,尤其是在他们跨进大学的近几年,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和无线及3G网络的广泛覆盖,更使他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得各个领域的新闻和资讯,这种立体化、便捷化、个性化的文化传播和影响的方式,使90后对文化价值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他们也更愿意摆脱传统文化权威的束缚,寻找自己的话语体系、设置自己的话语权,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张扬独特的个性,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环境、影响甚至重塑他人的倾向。

当然,“自由”的影响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作为成长中的90后大学生他们更具活力、具有更多元的知识和信息和理念,但与此同时,他们在立体化的自信海洋自由遨游的时候也容易出现迷失方向,容易在人际沟通中出现疏离长辈与老师、在与他人沟通中存在更多的价值冲突等问题。

二、提升90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途径

1、重视道德意志品格教育,打造90后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心态

成功的沟通者应具有良好的沟通心态。正直的人品、较高的人格操守和思维能力是提高沟通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格操守是事业上最忠实的资本,多数青年对这一点缺乏认识。过分注重技巧、权谋和诡计,却忽视对正直的品格培养。”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谈到对美国大学本科生的道德品格教育时提到:“道德意志”——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行事的意愿——可以通过几种紧密联系的方法来培养。第一种方法是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即站在他人的角度,真正体会其需要、情感和疾苦。换位思考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借用克林顿总统的话来说,就是“体会他人之疾苦”。第二种方法是保证自己的行为不引起身边重要人物的反对。父母便是“身边最重要人物”的典型例子。同学也可以算作重要人物,但强调这点,也可能出现学生合伙调皮捣蛋的情况。第三种方法是避免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希望成为怎样的人的人的内心感受)相冲突。例如,当一位衣着体面的绅士在高档餐厅意外遗失了十美元后,就有用餐者会追上并将钱归还给他。或许周围的人没有发现这钱是那位绅士遗失的,绅士也可能不在乎这点小钱,但这位就餐者已经养成了一种道德意志:如果把别人的钱揽入怀中,或者哪怕没有物归原主,都会让他心里不舒服,比自己丢钱还要不舒服。

针对90后大学生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单纯的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的教给他们如何讲话、如何倾听等沟通技巧显然是不足以提升有效的他们沟通的能力和水平的,参照哈佛前校长提出的育人的理念,高校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换位思考意识、公平感,克服自私的倾向,形成做事讲道德的原始动力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这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中除了在通识教育中加大道德培养课程的比例外,还在常规的道德课程里,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懂得讲究道德的原因;还通过了解其他群体的文化,让学生可以超越一己和亲朋好友的利益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互相促进,帮助学生更具道德感,也奠定学生其他各方面包括沟通能力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基石。

2、重视沟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90后大学生积极的沟通行为

毋庸置疑,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具有任何先进工具都无法替代的效果。只有让90后大学生不论面对何种类型的沟通对象,是独自、对话亦或是当众演讲都能收放自如,灵活有效地进行沟通,才能称得上是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沟通能力的教育培养,提高沟通教育的地位,加强沟通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对90后大学生积极正向的引导。

资料显示,高校在探索培养大学生沟通教育为目的的课程建设中已经做了大量的创新和尝试,但通过资料查阅和文献检索发现,从整体上看,多数高校在选修课程中开设了“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职场沟通”、“沟通礼仪”等课程,但是“为用而教” 的传统教学思路和方法,忽略或轻视了对沟通“内涵、功能和原理”的强调;虽然课程因为实用性较强而受学生欢迎,但普遍存在受益面很小等问题;同时由于职场对大学毕业生的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很多高校开设沟通相关课程均是从就业的角度进行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还远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教育理念和普适性的教学方法。

对比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本科教育,他们推行近百年通识教育,始终把对学生母语沟通能力的培养视作重要的核心课程来对待,并视为学生习得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据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中介绍,他们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开设“英语写作(母语写作)”、“美国历史”、“经典阅读”和“沟通”等基础必修课;斯坦福大学实施的是“分类必修型”课程模式,由写作要求(The Freshman Writing Requirement)语言要求(The Language Requirement)和均匀要求(The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三部分组成。其中,“写作要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含专业论文写作、科学论文写作、英文写作等必修课。“语言要求”是在母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提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都重视将培养“表达能力”视作本科学生教育的核心目标,他们认为:“所有的本科生都需要提高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是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人们很难找到其他哪门大学课程能像口头和书面表达课程那样,让如此多本科生终身受益。”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母语沟通教育课程都是基础必修课,对沟通的基本原理与技能均有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也新颖多变。例如,美国大学沟通教学的公共演讲课,课堂上教师会教授学生许多公共演讲的基础知识。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还要立即付诸实践。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全班做至少4次不同类型的演讲,教师或同学当场评分。演讲的分数是他们期末成绩70%。一学期结束,许多学生就消除了面对公众的羞怯感,克服了公共发言的紧张感,在组织发言、沟通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国外高校关于沟通教育的理念、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课堂教学经验等均可为我们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提供依据,对系统的培养90后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沟通行为具有现实的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3、开展课堂内外丰富的实践活动,养成90后大学生良好的沟通习惯

在中国的“独木桥式”的高考面前,很多学生在高考以前基本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90后们除了校内的课程学习之外,大多开始了多元化的知识技能学习,但是课外时间总体上还是集中花费在“跟风式”的特长学习班中,其中很少是个人兴趣驱使的深入研习,这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具体的沟通实践中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

美国人不太喜欢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式,他们基本上认同美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儿童的天性本是好学,幼童与父母生活中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而教育的最大毛病在于,不顾儿童的天性、经验如何、需求什么,把成年人认为好的知识经验,提炼成精华。硬灌输给孩子。这样做好像把孩子不成熟的时期缩短,加速成长,但杜威不认为这是真正的基础教育,只是揠苗助长。这种跳过孩子自身经验的来的认知,如果社会不发展,还能勉强应对,但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世界,生搬硬套昔日成功的经验未必都能成功。而自身体会的来的经验,更有益于应用自如,并可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大多是“严进宽出”,而国外的大学教育是“宽进严出”,在沟通能力培养上,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

第一,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其中所指的独立思考并不等于“闭门造车”,比如他们在课堂上十分重视充分的交流、讨论,时刻都会营造出一个活跃的沟通氛围、他们认为只有在有效的沟通甚至是争论后才有更高层次的思考,才会激发出学生的深层次潜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公布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以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作参照,报告认为,清华在师生互动指标上与美国大学生有明显差异,虽然清华学生课下很努力,但课堂上主动互动沟通的很少,清华学生自己报告从未在课堂上发言或参与讨论着为33.6%,而美国大学生仅为5%,近60%的美国大学生自我报告“经常”,甚至“非常经常”提问或参与讨论,而这个比例在清华仅占12.3%,这种差异在高年级表现的更为突出。 这种现象在除了清华这样国内一流高校之外的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与很多大学教师感同身受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的现状比起来,我们确实应该在课堂的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而不仅仅是开上几门所谓的“有效沟通”的技能型课程。

第二,美国的高校和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提升与不同人群的沟通技巧。他们大都鼓励学生打工挣钱或者做义工服务他人和社会,无论家庭的贫穷与富有,美国大学生自己工作赚学费和零花钱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大学生兼职工作或暑假参加工作被大多数人几乎毫无置疑的认可和接受,这种实践教育让学生增强独立能力的同时懂得金钱不会从天而降,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不同的环境和人群,在现实社会中去提升在不同环境中与不同人群的沟通能力,以便达成个人目标并思考自己的人生;想起目前国内大学中“大多视打工为经济贫困生的标签、义工和实习是完成学校要求”的现状,不禁要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

第三,美国教育强调阅读来拓宽知识面,通过广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多方面的知识来提升大学生的沟通水平。比尔·盖茨在与美国大学生对话时,曾被问到他最想得到的魔力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希望能阅读的更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或信息。通过互联网上大量的关于我国与西方国家阅读量和阅读习惯的比较来看,我们的大学教育着实需要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下一番功夫,引导学生从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碎片化信息、甚至是不真实的利益驱动型的海量资讯中出来,能够学会读书,养成系统读书的习惯,培养专研的能力。因为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几乎可以自学所有的知识,更重要是是大量的阅读才能让手中的笔下生花,才能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言之有物,提升沟通的效果和水平。

国外的很多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努力搭建适合他们成长的立体化平台,打造他们良好的沟通心态、积极主动的沟通行为进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让他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关注沟通、理解沟通、提升沟通能力和水平,为他们当前的美好大学生活和将来的家庭生活、职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当代中小学生学习方式偏好及课堂教学变革诉求... 下一篇:国内教育云研究瞰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