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ay yes 解读更加开放的世界

时间:2022-05-03 07:32:28

Open,Say yes 解读更加开放的世界

在不久前CES 2009的主题演讲中,索尼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阐述了今后电子厂商在家电市场上取得成功所需的七个要素,其中“消费者期待某一厂商的设备能够与其他厂商的服务具有兼容性。因此,希望电子厂商的产品都能支持标准规格(开放标准)”的内容,让所有听者惊奇,因为从企业传统来看,索尼是一家更为强调自主开发技术并依靠“私有技术”获得市场领导地位的公司,是什么让这家著名的保守技术型企业敞开大门的呢?索尼在消费电子产业的话语权是谁也不可忽视的,斯金格的这一表态是否意味着索尼已经完全站在开放标准的阵营中呢?

2009年,“开放”旅途中的驿站

值得注意的是,斯金格的这句话是斯金格所谓“CES之七”的一点而已,在说这句话之前,斯金格还强调了“开发产品的多功能化,这一根本特色将成为未来十年产品开发的核心”,“以及通过推出”必备“产品带动相关购买,以形成新的价值链条”。这两点符合索尼一直以来技术领先的传统。也就是说,虽然索尼会支持并且也号召厂商支持开放标准,但是却没有放弃自己以技术优势获得市场领导地位的传统,在索尼的未来战略中,技术优势依然是必须保持并且加强的重中之重。

因此可以想见,索尼支持开放标准,必然会有一定的权衡,对于不得不开放的技术标准,或者因第三方的开放而被威胁的技术标准索尼今后会非常主动(至少表面上)地采取开放策略,而对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或者说无人可以威胁的技术优势,则依然会保留自己的私有化,并且利用这种技术开发所谓的必备产品,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链条,获取垄断的利润。

因此,斯金格这次让人吃惊的“转身”,只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表态而已,并不能代表索尼已经走上了另外一种经营道路,开放标准和私有标准之争只是暂时领先半个身头而已,还远远没有到战役结束的一天。

打开紧闭的标准之门

很多种描述企业级别的方式里,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这个话不无道理,手上拿着行业标准的企业都是业界的垄断企业,靠着自己制定的标准,在这个行业一般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

IT业发展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企业,这些企业有的已经随着历史大潮逝去,有的还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在我们现在依然不可或缺的助手――个人电脑的发展史上,便有着这样前前后后的王者交替。从乔布斯在1976年造出第一部苹果电脑开始,苹果(Apple)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个人电脑的代名词,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被咬过一口的苹果已经几乎一统江湖,然而,乔布斯顽固地坚持封闭标准,不允许其他厂家生产的政策,后来证明是为自己掘下的坟墓。

作为后来被称为蓝色巨人的IBM,正是在这个方面采用了和苹果截然不同的策略,从而在第一场PC大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81年,IBM第一台个人电脑诞生,IBM公布了这台计算机的所有资料,并欢迎所有的同行加入到这一架构的发展行列。不久之后,这个开放的PC架构成为个人电脑消费领域新的标准。而苹果的产品一直没有开放授权给其他的计算机生产厂商,从而造成了苹果后续推出的个人电脑平台与其他计算机生产厂商兼容性相差这一大缺点。尽管苹果电脑一直不管是在系统性能还是在稳定性以及产品设计创新上,都比同时代的IBM PC及其兼容机强出不少,却仅仅由于兼容性不佳就导致了在交锋中处于下风。坚持私有标准,不开放授权,虽然一方面保证了高品质、技术独立性和创新,但封闭系统让行业合作参与生产软硬件周边产品的意愿较低,从而导致较少的应用。而较少的应用进而让消费者于采购时犹豫再三,同时无法扩大市场份额又造成价格居高不下兼容性差和高价格是闭关的苹果不得不承受的后果,而作为普及性的个人电脑市场,这是致命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开放性的架构是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必然。1983年,IBM PC/XT实现了76%的市场份额,1984年,采用DOS 3.0的新型IBM PC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从此,兼容性、开放性的PC的架构一统江湖,苹果公司的计算机则彻底退出了消费市场的主流,只活跃在一些特定用户群体中。这也造就了后来PC阵营的两大巨头英特尔和微软。以英特尔和微软为首的PC阵营,所搭建起来的产品平台(开放标准)以及行业平台(行业分工),最终获得巨大成功,这可算是IT界开放标准的一次历史性胜利。

与IBM和苹果一样,闪存世界里的SD与MS(记忆棒,Memory Stick)一样有着相同的故事。

索尼的记忆棒(Memory Stick)从诞生之初便在技术上遥遥领先――存储容量高、体积小、稳定性高,加上拥有索尼的集团背景,与同期的SD卡相比可以说占尽优势。然而,话语权在完全市场化的竞争中是非常容易变化的。

与索尼独自掌握记忆棒技术的封闭不同,SD卡阵营采取了开放的姿态,广泛吸取各家的意见,而且可谓百花齐放,充分发挥各家的优势,很快便完善了技术,降低了成本,而且拥有各种类型的产品。由于索尼一直坚持不开放自己的技术标准,因此在和SD以及MMC的竞争中处于下风。虽然,索尼从2003年起开放授权给SanDisk等个别公司生产和销售Memory Stick产品,使得成本有所下降,但是也已经改变不了SD卡获得的市场领先优势的局面。现在记忆棒基本只能在索尼自己的相关产品上能看到,其影响力已今非昔比。

再看看我们熟悉的随身听市场,曾经的MD和MP3之争一样说明了开放标准的威力。

很有意思的是一故事的主角仍是索尼。由索尼推出的MD,在日本,曾经拥有众多厂商支持,MD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功能也非常强大,然而,由于索尼不愿意开放标准,导致MD之路越走越小。封闭的标准也限制了它的创新,最终走上了市场越来越狭窄之路。

可以说,打开紧闭之门的不是别人恰是标准自身。

什么是开放标准和私有标准?

我们可以将标准分为私有标准、半开放标准和开放标准。私有标准是指通过市场垄断形成的事实标准一是一种“私有技术”,技术细节只有持有技术权利的厂商拥有,并通过技术获得市场控制地位,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苹果和索尼,由于在技术上的领先性,就握有很多这样的私有技术标准:半开放标准是指得到行业或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可的技术标准,从技术角度而言,具有开放性,而且基于该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具有竞争性,但是标准中具有某些厂商的知识产权潜在地为技术的权利持有人垄断,例如DVD MPEG4等,在个人通讯领域,高通是最显著的例子。开放标准是相对于私有标准和半开放性标准而言的。那么什么 才是开放标准呢?

要判断一个标准是不是真正的开放标准,可以从标准的制定管理和使用几个方面来判断。

一般说来,一个标准要成为开放标准,都应该是一个中立的组织在制定和管理,而不是由企业制定或者管理,当然这个中立的组织肯定会包括这个行业的企业在内也会有大企业在组织内有更大的话语权。但是至少在这个组织架构下任何参与这个组织的成员都可以按照个公开的程序参与这个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公平性。

在标准的使用上,关键是使用的费用, 般说来一所谓开放标准的使用费用都是极低或者干脆是免费的。

标准“私有化”的最大问题在于垄断掌握着标准的企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开放标准给用户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保证各个厂商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使竞争各方可以在市场上平等竞争,使用户不会被锁定于某个特定的供应商从而避免产生垄断。

开放标准也是创新的基础,因为降低技术标准应用门槛,就能保证更多厂商参与,参与者越多也就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创新动力。开放标准是反对技术垄断的工具,能促进市场竞争,打破技术垄断:另外,开放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厂商减少了对于私有技术的依赖,用户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将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这也是开放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的原因。

“开放”or“私有”,艰难的抉择

在我们眼中产品的开放性应该是在两个层面上的。在硬件层面上,开放标准意味着硬件的通用性和可替换性,这种通用性也就意味着加入的厂商的多元化,更能在竞争中实现功能创新和价格降低,从而占领市场。

开放标准的第二个层次则是软件层面的一软件层面的开放标准意味着对整个行业的兼容性,也就是说整个行业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设计,但并不意味着标准拥有者会放弃对它的独占权。

所以一对既有标准的厂商而言,是坚持私有标准还是开放标准是一个艰难的单选题。

从历史来看,坚持私有标准的厂家可以不必理会市场的变换,而更加专注地研发产品,使得他们的产品与众不同,并且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也伴随着兼容性相差和价格偏高的弱点。

坚持开放标准的厂家可以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和基于更多参与者的更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迅速占领市场,然而却可能被市场新兴力量取代。

在以标准行天下的厂商中,最知名的莫过于高通。

1991年11月,高通成功研发出CDMA手机和芯片,随即高通做了两件对高通今后十几年的经营至关重要的事情:一是把高通的CDMA技术提交到美国标准组织和世界标准组织,申请将其确立为世界移动通信标准;另一件就是为CDMA研发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技术都申请了专利。

为了推广CDMA标准,高通公司还发起成立了“CDMA发展组织”。到2003年,全世界已有130个CDMA通信网,使用CDMA手机的用户超过1.64亿,分布在美国、韩国、中国、印度与日本等国家。在CDMA推广初期,没有设备和终端制造商愿意向高通交专利费,也没有人愿意做CDMA设备和手机,于是,本来想靠技术赚钱的高通自己生产制造了CDMA全套设备。随着CDMA产品和市场逐渐成熟高通开始步入正轨,靠专利许可收费生存,随即卖掉了手机部和基站部。现在高通的主要业务是CDMA手机芯片的设计和CDMA技术许可费。2003年,高通公司利润的62%来自知识产权许可,36%来自CDMA芯片。

事实上,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上面说的例子中,标准的持有人其实并不是独家在使用自己的标准,比如高通、索尼等等,但是我们依然只能把他们叫做坚持私有标准的厂商,因为按照我们前面所描述的开放标准的定义,这些厂商的做法很明显是不符合的。

在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以Google为代表的一些厂商,则高举开放标准的大旗,对传统的经营模式做了颠覆性的革命。

以Google最新推出的操作系统Android为例。最早,它是针对智能手机推出的一种操作系统,和我们熟悉的WM,Symbian、Palm和Linux一样a虽然推出Android时,Google已经声名在外,不过在这一领域上仍是后来者。2007年11月5日,Google宣布和33个结盟厂商共同组成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Alliance OHA)推出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不到一年之后的2008年9月23日,由宏达电(HTC)生产的世界第一款Android手机T-Mobile G1诞生,2008年10月22日起在美国开始销售,Google也同时将Androld源码放出,真正实现了开放。

由于Google的原因和标准开放,Android一诞生便得到了业界的追捧当然也让手机巨头们很是紧张一对于已经依靠Symbian占据智能手机半壁江山的诺基亚而言一是不小的挑战,而对于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一向仰人鼻息的其他厂商,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机会。时至今日,包括摩托罗拉这样的一线大厂也宣布将重点开发谷歌Androld的手机。

开放标准之潮,已浩浩荡荡

时至今日一开放标准的浪潮已经不可阻挡。

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面对GoogleAndroid开放手机联盟的攻势,手机霸主诺基亚同样祭起开放的大旗反击。2008年6月24日,诺基亚宣布以2.64亿美元收购智能操作系统厂商Symbian剩余52%的股份,全资拥有Symbian并成立“Symbian开放基金会”,试图将Symbian变成可与Google Android相抗衡的开放的手机操作系统联盟。

11月,诺基亚宣布将以认证方式向其他移动电话生产商开放部分元件和软件源代码,希望能以此促使诺基亚移动电话技术成为全球通用的行业标准。这种认证基于Symbian,该系统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诺基亚希望和包括主要竞争对手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15家移动电话厂商达成一致一共同推广Symbian成为移动电话业界通用的操作系统。

诺基亚开放标准的举动符合行业初衷统一开放的标准能令不同的手机生产商所提供服务和其他手机以及不同网络兼容。用户、手机生产商和电信提供商都将从中获益。

在网络领域,Google推出了倡导标准统一和数据开放的OpenSocial平台,使得第三方软件开发商更容易将同一应用程序嫁接在多个网站之上。在Facebook的垄断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各家竞争对手更有驱动力去支持OpenSocial。这也意味着,一个小公司在未来将能以最低成本利用每个社区积累的用户群。

OpenSocial的应用已经让一些老的互联网服务商焕发生机。最近美国在 线(AOL)开始将用户庞大的邮箱作为一种应用平台发展,网站推出了多个基于OpenSocial的功能,用户可以在邮箱内访问Google和雅虎的电子邮件。

开放标准之所以成为业界共识,本质原因在于索尼CEO霍华德,斯金格的原话上:消费者期待某一厂商的设备能够与其他厂商的服务具有兼容性。在如今的消费电子市场上,购买者的意愿是指导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导向,一款符合购买者要求的产品才是真正会被市场接受的产品,这个产品除了斯金格所说的兼容性之外,还必须易用和便宜,而这三方面都是基于开放标准可以带来的好处。

开放标准的未来之路

然而在开放标准的道路上,依然有很多问题困扰厂商。

对技术本身而言一开放标准无疑可以使技术本身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更多参与者可以使技术创新的能力大大加强,而市场的需求也可以迅速地得到技术层面的响应。在另一方面,门槛的降低增加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是对于拥有技术的厂家而言,却是两难,如果把技术标准开放,就意味着几乎失去了对技术的掌控权,用IBM的例子来说,就是自己打开了开放标准的盒子,受益的却是英特尔和微软,而自己最后却逐渐沦为旁观者。

因此我们不难从斯金格的话中听出一丝的无奈,并不是索尼自己有多愿意支持开放标准,而是市场的潮流迫使索尼只能支持,否则就会被淘汰。因此斯金格也同时在强调索尼自己技术领先的重要性一只有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和领先,并且把这种创新和领先变成市场的领先,开放标准对企业而言才有真正的利益可言。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品牌的价值,当品牌的价值已经超越技术本身的时候,开放标准与否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就像是苹果做的一样,开放标准,对苹果的粉丝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他们买苹果的产品,其中很重的因素是看中苹果的品牌。当然换句话说,就算是苹果开放了标准,其他厂家也不见得就能抢走苹果的市场,因为品牌已经把用户和产品牢牢地黏在了一起。

这方面诺基亚和Google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厂商;一方面这两家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品牌吸引力:其次,他们都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第三,他们都在走着开放标准这一条路。

换句话说,当开放标准成为厂家可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的砝码的时候,厂家就会主动地去推动,比如Google:当开放标准虽然不见得能带来市场价值,但是不开放就会被市场遗弃的时候,厂家就会被动地去推动,比如诺基亚和索尼:而当以上两者都不成立,自己的私有标准能够为自己带来足够的市场价值的时候,厂家就根本不会理会开放标准的问题,比如苹果。

从长远而言,第一种经营模式无疑是最有成功的把握的,既开放了技术标准让更多厂家参与,从而可以迅速占领市场,并且降低价格,又在技术上始终领先,从而保证可以在迅速扩大的市场中分到最大的一杯羹。而第三种模式,谁也无法保证不会步苹果电脑、MD播放器等曾经辉煌一时的产品的后尘。

因此,不难理解2009年开放标准会成为诸多大厂的战略选择,因为品牌价值+领先技术+开放标准,正在被证明是一条成功之路。

上一篇:高清娱乐的新体验 下一篇:被遗弃的小妾 3G时代小灵通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