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郡王荐士

时间:2022-05-03 06:32:37

绍兴中①,韩郡王既解枢柄②,逍遥家居,常顶一字巾③,跨骏骡④,周游湖山之间,才以私童史四五人自随。时李如晦(晦叔)自楚州幕官来改秩⑤,而失一举状⑥,忧挠无计。当春日,同邸诸人相率往天竺⑦,李辞以意绪无聊赖,皆曰:“正宜适野散闷可也。”强挽之行,各假僦鞍马。过九里松,值暴雨,众悉迸避。李奔至冷泉亭,衣袽沾湿,愁坐良叹。遇韩王亦来,相顾揖,矜其憔悴可怜之状⑧,作秦音发问曰:“官人有何事萦心,而悒怏若此?”李虽不识韩,但见姿貌魁异,颇起敬,乃告以实。韩曰:“所欠文字,不是职司否?”答曰:“常员也。”“韩世忠却有得一纸,明日当相赠。”命小史详问姓名、阶位,仍询居止处。李巽谢感泣⑨。明日,一吏持举牍授之曰:“郡王送来。”仍助以钱三百千。李遂升京秩,修笺诣韩府,欲展门生之礼,不复见。

(选自《夷坚甲志》卷一)

【注释】

①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 ②韩郡王:即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封延安郡王。 枢柄:枢密院的权柄,指军政大权。 ③一字巾:古时头巾之一种,相传起于韩世忠。 ④骏骡:善于奔走、负重的骡子。 ⑤改秩: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多指提升。 ⑥举状:荐举书。 ⑦邸:邸店,兼营商品买卖和接纳旅客住宿的店铺。 ⑧矜:同情,怜悯。 ⑨巽:通“逊”,谦让。

【译文】

绍兴年间,韩郡王既已解除枢密使之职,归家居住,逍遥自得,常常头戴一字巾,骑健骡,遍游山光水色之间,只有自家四五个贴身童子随行。这时李如晦从楚州以幕职官的身份来临安办理改官的手续,但丢了一份荐举信,这让他忧愁烦恼,无计可施。当时正值春日,同住的人相约去天竺寺游玩,李如晦以心情烦闷而拒绝。大家都说:“正因为这样才应该去野外散散心。”李如晦被强拉了去,大家各自租借了鞍马。过了九里松,突然下起了暴雨,大家四散躲避。李如晦跑到冷泉亭,衣絮沾湿,愁容满面地坐地长叹。恰巧韩郡王也正好路过这里,两人作揖问好。韩郡王看到李如晦憔悴可怜的样子,用陕西话问他:“官人有什么事情牵挂在心,而如此闷闷不乐?”李如晦虽然不认识韩郡王,但看他相貌魁伟,与众不同,肃然起敬,便如实相告。韩郡王说:“你缺少的文书,不是职司的吧?”李如晦答道:“是常员。”“韩世忠却有一张,明天送给你。”韩郡王让随行之人问清楚李的姓名、阶位,还询问了他居住的地方,李如晦谦让感激不止。第二天,一个小吏拿来文书交给李如晦说:“是郡王送来的。”还资助了他三百千钱。李如晦于是晋升了京官,写了书札去韩府,想要尽门生之礼,但是韩郡王再也没有见他。

【知识链接】

《夷坚甲志》是南宋笔记小说集。书名出自《列子·汤问》,言《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这句话的大意是指《山海经》中的故事是大禹看到的,伯益取的名,夷坚听说后记载下来了。可见作者洪迈是以夷坚自谓,将其书比作《山海经》。《韩郡王荐士》这个故事讲的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主动替李如晦充当举主解救困难的事情,体现了这位被迫退休的大将的慷慨气概。

【阅读与思考】

1.其他人邀请李如晦出游天竺寺,他为什么不愿意参加?

2.李如晦后来“欲尽门生之礼”,而韩郡王却“不复见”,这体现了韩郡王的什么品质?

上一篇:嘘 第11期 下一篇:母爱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