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时间:2022-05-03 06:32:34

论述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关系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对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影响作些简要论述研究。

[关键词]秸秆还田;水稻、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147-01

粮食安全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中国水稻栽培面积占粮食作物的30%左右,水稻产量却占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而且全国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粳米特别是“东北大米”则是我国人民喜食的主要“口粮”品种。黑龙江垦区是寒地优质粳稻主产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稻谷商品率高、米质优,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据统计,作物秸秆提供的养分约占我国有机肥总养分的13%~19%,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有机肥源。按粒秆比1:1.2估算,全省每年农作物秸秆资源达1亿吨,折合干秸秆5000万吨,其养分相当于30多万吨尿素、50多万吨过磷酸钙片、50多万吨硫酸钾。连续三年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2%~0.4%,增产5%~15%。

目前,国内外农业科学工作者对秸秆还田的研究多数局限于秸秆还田后土壤的养分氮磷效应影响,而秸秆还田特别是秸秆覆盖为病虫害提供了栖息和越冬场所,增加残存和越冬菌源基数的研究甚少。在黑龙江省农垦水稻主产区,随着水稻开发年限种植面积的加大,三病二虫(稻瘟病、纹枯病、鞘腐病、负泥虫、潜叶蝇)发生与扩展蔓延的主因是菌源基数大、菌量多,传播途径广,传播机会多。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已构成严重威胁。但三江平原在800多万亩水稻机械化收获秸秆不得不还田的情况下,正在探讨秸秆还田情况下不同水稻品种对上述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试验研究。

气候因素在影响水稻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发生和流行的气象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照和风。当温度在20~30℃,湿度在90%以上,稻株保持一层水膜的时间达6~10h,则分生孢子最易萌发和侵入。在7月中旬水稻处于孕穗抽穗等生长发育关键期,温度一般都在稻瘟病的发病条件范围之内,因此降水、光照和风是引起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气候因素。降雨量过多或过少会引起干旱或涝灾,对水稻生长发育极为不利,使稻株本身的抗病性降低,而且持续阴雨改变了田间小气候,加大田间湿度,从而为气传病害(如稻瘟病、鞘腐病)的病菌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持续阴雨会导致光照不足,水稻光合作用缓慢,硅质化程度低,稻株生长嫩弱,抗病性降低,发病就会较重。风会伴随着降雨和低温其作用是加速分生孢子的传播,使危害加重。而对于土传病害(如水稻纹枯病)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集团到田角和田边,可增加菌源,加重水稻前期发病。另外气温不稳,雨水多,如遇部分地区水稻育的秧苗素质较弱,水源充足,插秧后易造成叶片平铺水面,有利于潜叶蝇成虫产卵和幼虫的危害。

气象因子与各类病源菌孢子发生情况:6、7月份降水较多,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左右,适合孢子萌发侵染,因此发生数量较大,6月25~30日4天平均降水13.8mm,7月平均降水204.4mm,加剧了空气的相对湿度,因此自7月15日起,孢子数量增加。笔者认为空气湿度因素对于孢子萌发、侵染的作用要超过空气温度因素。

气象因子与各类病源菌孢子发生情况:6、7月份降水较多,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左右,适合孢子萌发侵染,因此发生数量较大,6月25~30日4天平均降水13.8mm,7月平均降水204.4mm,加居了空气的相对湿度,因此自7月15日起,孢子数量。笔者认为空气湿度因素对于孢子萌发、侵染的作用要超过空气温度因素。

病菌孢子以稻瘟梨形分生孢子为主,初侵染以叶瘟以叶瘟发病率较高且田间多以急性稻瘟病斑为最典型;进入8月后天气晴好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渐少而鞘腐病菌的圆柱形孢子呈峰值为最高,田间叶鞘感染暗褐色虎纹状斑率急剧上升但峰间距较稻瘟宽,这说明叶鞘腐病指数低于稻瘟病指数;纹枯病担孢子捕捉孢子数量最少。

水稻三病害(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通过田间设计的小区试验圃和大面积生产田普查设试验监测点两部分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三病害发生与田间孢子捕捉镜检相关性呈正相关,孢子数量大的各品种感染该孢子菌的病害越重,说明直接用携带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草还田的水稻秸秆第二年复种水稻对于水稻发生各类病害的机率和比例都较高。

水稻品种三病害的发生取决于寄生、病原菌、环境的相互作用,三者只有品种本身可以人为选择。而病原菌生理小种组成复杂,寒地稻作区,病害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均影响品种对三病害抗性的稳定性。品种间抗病性鉴定的结果常受到鉴别寄主的生理状态、遗传背景的影响。本试验中小区圃中参试的各品种间对三病害的抗性存在差异,但对三病害没有免疫抗性品种,对三病害均表现为感病只是轻重有区别,数据显示空育163三病害发生最重,其水稻叶、穗瘟病指、发病率分别为74.6%、57.8%和81.7%和76.3%;鞘腐病指、发病率分别为21.8%和30.4%;纹枯病的病指、发病率均为0,说明纹枯病没有发生。

在易感病方面,空育163病害排序占第一位,其次是感病品种空育有131第二位,再次是垦稻13第三位,第四位是龙粳15号,第五位是垦粳2号;在抗病害方面,最抗病害的品种是垦稻11号,病类排序占第一位,其次是垦稻17号第二位,再次是龙粳26号第三位,第四位是龙粳25车。各品种三病中有二病(稻瘟病、鞘腐病)对照区的病指和发病率平均值为31.25%、19.72、8.38%和53.62%、28.37%、14.74%、均低于处理区39.25%、25.22%、10.41%、64.86%、34.30%、18.33%,而纹枯病的病指、发病率处理区病指和发病率平均值是11.96%、43.39%远高于对照零的标准。

生产田以空育131和三江1号为调查对象试验结果表明两品种稻病叶瘟的病情指数平均会值(42.06%、43.66%)反映出二品种感叶瘟几率接近。若病源基数存在且环境条件适宜发病几率相同,而穗颈瘟表现出空育131穗颈瘟发生面积、危害都要比三江1号重;空育131鞘腐病和纹枯发病率低于三江1号。

虫害中潜叶蝇成虫数量在5月22日明显增加,5月25~6月15日幼虫危害叶片被害指数逐日递增,说明水稻缓苗期与潜叶蝇产卵期、幼虫危害基本吻合;为检验在作物根茬、杂草上水稻潜叶蝇越冬虫量基数,对长期秸秆还田的稻田监测外,同时还在早改水前茬为大豆等新地块设立的监测点,这两点监测结果表明:大豆茬新改水稻田内,潜叶蝇没有发生,监数据为零。

负泥虫一般发生较轻,在6月30日~7月15日这半个月内晴暖的白天,清晨浓露时的稻叶正面和叶尖部监测到负泥虫,点查叶片被害指数最高值才1.2%,危害较轻。点查对照田没有监测到负泥虫子,说明负泥虫发生危害轻重与越冬虫量基数的多少有关系。

上一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新思路 下一篇:数学史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