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普宁寺金漆木质大佛保护难点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2-05-03 02:02:24

承德普宁寺金漆木质大佛保护难点及对策探讨

[摘 要]承德普宁寺金漆木质大佛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木质大佛。但由于其年代久远、规模庞大、材料特殊令该佛像的保护存在较多的难点。本文主要对此展开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承德普宁寺;金漆大佛;保护;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V25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135-01

一、金漆大佛概述

承德普宁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是塞外最大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常年香火旺盛、僧侣云集。普宁寺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公布的AAAAA级景区,在普宁寺,最神圣的殿堂是大乘之阁。大乘之阁建于大型须弥座之上,高三十六米,气势雄伟,内部结构三层,阁内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即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通高27.71米,腰围15米,重约110吨,用木材一百三十立方米,42只手臂,43只眼睛,佛眉如小月,佛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造型恢弘而慈善,菩萨千手千眼,静观世界动静,灵气保佑八方生灵,因此普宁寺又称大佛寺。

二、金漆大佛保护难点

普宁寺的金漆大佛是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大佛,堪称国宝级文物,值得万世流传。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金漆大佛的文物保护却困难重重。

(一)木质材质易损坏、难修复

金漆大佛整体均由木头制成,而其身体主体更曾被怀疑为是用一根完整的木头雕刻而成(后被勘定发现由不同的木材巧妙拼接而成),由此可见大佛用料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但正是这样的用料方法,木制品在经历岁月之后易发生潮湿、变形,导致木质结构内部发生空洞不均匀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放放在高达27米多的大佛身上,则直接可能造成佛像倾斜、甚至于倒塌的危险。事实上,这种情况也确实发生过。1960年我国就曾发现过大佛发生轻微的倾闪现象。

其次,木质材料易受虫蛀危害,这也是其他材料如金属制品、石器、玉器制品所不会面对的威胁。2001年对金漆大佛进行的一次内部检查就发现大佛的虫蛀现象极为严峻。在大佛的佛身内部一层高达8.45米的衣纹板中有多处开裂,因虫蛀而丧失木材支撑强度的面积在81%左右,其中部分面积甚至达到了严重虫蛀,已经成为了海绵粉状,稍稍手里就可能会剥落脱离。在佛身之中,虫蛀现象更为严重,在大佛的胸前,严重虫蛀的面积达到37.5%,已经完全丧失了木材强度。而这个部分正是大佛最为美丽的部分,是大佛的服饰主体部分,具有丰富的颜色和雕刻,一旦发生脱落,大佛整体的外观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再次,大佛的木质材料令修复难度增加。在对石质制品、青铜作品进行修复的过程之中,可采用人工化学材料进行浇注加固或制成,而大佛的木质材料难以进行材料添加和浇注,目前所采用的佛像木材保护方法也基本局限于熏蒸除虫,只能治标、难以治本。

(二)大佛的造型给修缮带来难度

如前文所述,大佛的内部结构已经收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和虫蛀影响,甚至已经曾发生过倾闪现象。但是若想要对大佛进行加固,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最为稳固的加固方法为在大佛的手指下安装重木立柱用以支持,但是大佛的独特造型之中,佛像手指与寺庙的廊柱直接相抵,无法安装立柱。同时大佛的整体美观性也无法实现全面更换砖石底座,这给大佛的修缮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三)气候隐患

承德地区四季分明、降水较多,气候湿润。但是这种气候对于木质文物的保护而言则是大难题。较多的降水易引发较多的虫害,同时湿润的气候环境也会加速木制品的腐朽崩坏。而大佛的体型巨大,又难以实现移动,无法将其移动到气候相对环境的人造气候之中,这也给大佛的长久传承提出了极大的难题。

(四)大佛完整性难点

金漆大佛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性的旅游景点,就在于其历史价值。因此在进行文物保护时也必须尽可能地保全大佛的完整性。例如对于大佛外观的木材,就不能够随时替换新的木材,在大佛胸前外部也有部分木材有所损毁,但在修缮的过程之中也不能够直接替换为新木材。否则大佛的用料就会出现新旧交替的不协调性,且历史欣赏价值也会有所下降。

(五)修缮时间难度

普宁寺大佛常年香火旺盛,游客络绎不绝,因此无论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佛教交流考虑还是文化传播考虑,大佛都难以实现景区关闭、全封闭式的修缮。大部分的修缮都只能够在旅游淡季分步骤、小规模的进行,从而不影响大佛的对外展览。这种修缮效果自然不如关闭式的完整修缮。

三、改善对策

如前文所述,金漆大佛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是世界罕见的,这也给其带来了世界罕见的保护难度。结合承德地区的区域实际情况和自身见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良。

(一)加强虫蛀识别系统

在普宁寺大佛的保护之中,虫蛀是一个关键点,这也是所有木质文物的共同难题。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建立大佛内部的虫蛀自动勘测系统。例如将勘探器长期放置入大佛内部,而建立外部自动监察系统。再如将区域内易生的害虫种类输入系统,并设定一个可接受的合理数量,一旦勘测器发现大佛内部局部某种害虫数量超过设定值,就会自动报警。保护人员就可在第一时间进行杀虫除菌,从而减缓大佛的被腐蚀情况。

(二)适当实现材料替换

虽然保留大佛整体的木质结构能够便于当今时代以及以后的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大佛的历史价值,了解在当时建造工艺的难度。但是若不实现内部材料替换,大佛内部的木质支撑迟早会腐朽坍塌,导致大佛受到毁灭性损害。于此相比,笔者认为在保留大佛的原始性的同时。文物保护工作者可积极进行勘探,采用与原材料相同或相近的木材进行内部材料的替换。笔者认为对大佛的材料替换加固工作应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干燥处理

承德地区气候相对湿润,这对金漆大佛的损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加剧木料的腐朽,第二是加速金箔的氧化。因此笔者认为大佛在蒸熏除虫的基础之上,还应当定期进行干燥处理工作。可采用内部涂抹干燥材料进行内部除潮。

(四)积极研发新材料

木制文物的自然损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运用传统的材料、工艺、技法保护造像,还是利用现代材料、方法保护造像,唯一的目的都是要延长这一传统艺术的宝贵生命。达到上述目的既需要结合传统的制作工艺,还要兼顾修复需求利用新材料的性能,将两者做科学的对比。佛像、陈设中采用的工艺和材料直接决定它本身的寿命,但是近年来一些科学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如傅婷等人的研究中就指出天然树脂提取物能够有效加固木质文物。通过对天然树脂进行加工和提炼,并进行脱色处理,可有效去除树脂的颜色,形成无色可凝固液体,涂在木制文物表面可有效进行防腐加固,还能够有效降低木材的天然干缩性。虽然这种材料的具体效用还处在验证阶段,但是值得大佛保护者进行研究和实验。

四、结论

普宁寺金漆大佛是承德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的无价之宝。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更应当尽全力对其进行保护。但是由于木制品自身不可避免的损耗性,大佛势必无法完全复原和长久保存。但是笔者相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和新技术的更新下,大佛的保护工作也必定越来越好,让普宁寺大佛能够世代流传。

参考文献

[1] 傅婷.天然树脂加固掩埋木质文物[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4(1):61-63.

[2] 刘秀英.超大型木质文物的保护――承德普宁寺金漆木雕大佛的防腐防虫处理[J].文物春器,2011(6):46-48.

[3] 尹志利.浅谈承德普宁寺大佛之保护[J].人力资源管理,2010(5):293.

上一篇:风光互补混合供电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探究 下一篇:船舶危险区域电缆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