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实践社区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02 09:04:36

虚拟实践社区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摘 要】虚拟实践社区已经成为人们交流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本文探讨了虚拟实践社区的形成发展,虚拟实践社区的概念、特点、分类,初步分析了将虚拟实践社区对高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价值。

【关键词】虚拟实践社区;知识传播;社区交流

1997年,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克罗斯(Cairncross)出版了一本名为《距离的消亡》的专著,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会消亡。的确,由于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使我们随时随地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零距离的对话。我们的虚拟实践社区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1.虚拟实践社区的概念

虚拟实践社区已经存在了大约30年,但是对虚拟实践社区的研究却非常分散,在文献中还没有对“虚拟实践社区”这个概念有一个统一认识(Schoberth & Schrott,2001)。一个清晰、明确并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的定义对于虚拟实践社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从以下三种角度探讨了虚拟实践社区的定义:

(1)虚拟实践社区组成要素

Jones(1997)认为要成为一个虚拟实践社区,必须具备:交互关系、交流主体、持续的成员关系、虚拟空间。Preece(2000)指出一个虚拟实践社区包含四个因素:人、共享的目的、社区规则、计算机系统。Balasubramanian & Mahajan(2001)将它定义为带有以下特征的实体:1)人群的集合;2)理性的成员;3)没有地理限制的网络空间交互;4)社会交流过程;5)有共同目标、特性、身份、或者兴趣的成员。由此可知,虚拟实践社区组成的要素有网络空间、交流主体、交互的关系、社区规则。

(2)虚拟实践社区形成关系

Fernback & Thompson(1995)将虚拟实践社区的特性描述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通过在某一个特定范围内重复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的。Jones & Rafaeli(2000)的定义中采用虚拟公共场所来替代虚拟实践社区的表达,他们更强调在网络空间中参与者对交互作用的贡献。丁义浩(2004)也认为虚拟实践社区不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以志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虚拟生活共同体。所以,从虚拟实践社区形成关系的角度考虑更加强调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并且社区内群体具有共同的情感依赖。

(3)虚拟实践社区交流内容

Romm & Clarke(1995)的定义指出,只要信息通讯有一部分是通过电子媒介来传播,而不完全是面对面的传递信息,那么所形成交流的人群就组成了虚拟实践社区。我们认为这个更宽泛的定义并不能很好的区分虚拟实践社区和其他网站的区别。Hesse(1995)的定义强调了虚拟实践社区交流的是信息而不是物品。Hagel & Armstrong(1997)则重点从虚拟实践社区讨论内容的来源进行定义,他们定义的关键点是数据、信息、讨论内容以及情感表达等都是虚拟实践社区成员在讨论中产生的,这使得虚拟实践社区和一些在线信息服务区别开来。以上定义强调了虚拟实践社区传递的是信息、知识、交互的情感,而且交流是双向的,通过电子媒介完成。

综合各个学者对虚拟实践社区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1)虚拟实践社区存在的空间应该在网络上,这点使得虚拟实践社区和传统社区区别开来;2)虚拟实践社区有一定的社区规则;3)虚拟实践社区中讨论的内容或话题是产生于社区参与者的互动;4)通过一段时间的群体交流,最终会形成一种社会人际关系。

2.虚拟实践社区的特点

现实实践社区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与之相反,虚拟实践社区是跨地域的,跨地域性是虚拟实践社区最重要的特征。在现实实践社区中,成员的加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出生地、居住地或地理位置的影响。然而在虚拟实践社区中,个体成员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简易地终止虚拟实践社区的成员资格,只要不再参与此社区的讨论就可以了(Bagozzi & Dholaki,2002);虚拟实践社区的第二个特征是虚拟性,与现实中的社区相比,虚拟实践社区使用新的标识符而非现实中的姓名或者身份证号码来标识每一个用户,这使得虚拟实践社区具有匿名性,然而虚拟实践社区的虚拟性是以现实社区的实在性为基础的(李艳,2001);虚拟实践社区的第三个特征是空间性,这里的空间指的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建立的数字化空间(周德民,2003)。

基于前人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发现,虚拟实践社区具有虚拟性,即人们的网络行为必须依赖于网络图标或象征符号,这些抽象的图标和符号需要借助于人们的想象力才能在头脑中转换为生动鲜活的场景;跨时空性,无论何时、何地,足不出户,只要登录因特网,就能在那里找到其他人,哪怕是深夜或凌晨,相隔万里,也一样可以和你素不相识的人聊天、游戏,甚至逐渐发展出“友谊”、“伙伴”等等原本只有在真实社区中,凭借面对面的互动与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默契或亲密关系;互动性,松散的网络社会给人们以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轻松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成了网络虚拟实践社区中成员交流的最突出表现,成员的问题、观点、态度等能得到及时的回应;开放性,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参与虚拟实践社区的人员限制较少,各种不同的群体可以参与到同一个虚拟实践社区之中,同时虚拟实践社区的成员也是处于流动状态的,人们可以方便地参与或者退出社区;多样性,不同性别、不同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在网络虚拟实践社区中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处,并且还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3.虚拟实践社区的分类

Saatchi(2004)根据成员需求将虚拟实践社区分为五类:友谊社区,成员间只为了纯粹的友谊或者认识;经验分享社区,重视对特定事物讨论,不太在乎情感的交流,如结构设计类社区;社会支持社区,成员通常有相似的问题,需经由社区讨论形成社会支持以解决问题,例如家庭暴力受害者或者癌症患者的讨论社区;游戏社区,参与者为了参加一项共同的游戏而加入社区,比如传奇游戏;交易社区,社区参与者为了完成特定的交易而加入社区。

Ridings & Gefen(2004)根据成员的需要将虚拟实践社区分为六类:信息交流的虚拟实践社区,寻求社区支持的虚拟实践社区,寻求友谊的虚拟实践社区,娱乐虚拟实践社区,共享兴趣的虚拟实践社区,技术原因的虚拟实践社区。

虚拟实践社区的类型根据沟通的实时性,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类:同步虚拟实践社区如网络联机游戏,异步社区如BBS等。虚拟实践社区最重要的几种形式有BBS、USENET、MUD,在国内则以BBS为主(郭茂灿,2004)。

我们认为虚拟实践社区成员需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学习需要、兴趣需要、关系需要、娱乐需要、交易需要。因此将成员的需要作为一个维度对虚拟实践社区进行分类,将其分为学习型虚拟实践社区、兴趣型虚拟实践社区、关系型虚拟实践社区、娱乐型虚拟实践社区、交易型虚拟实践社区。

学习社区:以分享知识和经验为主的虚拟实践社区。如网络博客,在线教育社区等。

关系社区:为那些想与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建立并维持关系提供场所或技术支持的社区。

兴趣社区:对某一个话题(如体育、汽车、医疗等)有共同需要的人聚在一起。这类社区的个人之间的交流要比交易社区多。

娱乐社区:在虚拟实践社区环境中的个人分享娱乐信息以及游戏等。

交易社区:可以便利产品和服务的买卖和信息的交流,为了促进交易而鼓励社区成员相互交流。

4.创建物理学习社区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虚拟实践社区对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网络社区不受各个学生自身时间、地域、性别、年龄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只要具备上网条件的学生都可以参与网络讨论,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成绩。第二,广大青少年热衷于网络交流合作,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知识观点,有效的利用高中学生质疑、好胜的心理特点吗,不断的形成激励机制可以保证学习的效率。第三,虚拟实践社区将是很重要的第二课堂,学生往往在课后练习,作业中遇到一些困难的问题,他们的家长又不能在学业上给予很好的指导,如果他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物理学习社区,则可以轻松的将自己的问题在社区中讨论,社区成员通过讨论可以形成学习合力。

参考文献:

[1]丁义浩.虚拟社区及虚拟社区交往初探[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8(3).

[2]杜骏飞.存在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冯永泰.论构建和谐虚拟社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郭卜乐.群体动力理论[OL].http:///cptoday/manage/qtxl/qtdlll.htm(12/12/2003).

[5]郭茂灿.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以天涯社区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4(2).

[6]郭心怡.网络世界的我与我们——网路使用者之心理特性与人际关系特性初探[D].台湾大学心理学系硕十沦文,1998.

上一篇:创业教育在高职语文口语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浅谈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