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媒发展和传媒教育的认识

时间:2022-05-02 01:32:25

对于传媒发展和传媒教育的认识

传媒业未来发展的几个热点话题

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受众需求,传媒的未来发展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1.关于内容与渠道。长期以来,传媒业界一直存在着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议。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而言,内容是立身之本,肯定不能合弃;与此同时,也不应该拒绝新技术的尝试和新渠道的开拓。只有这样,才能在“强身固本”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2014年,以“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为口号的“澎湃新闻”的出现,即便不能终止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议,但至少从某种意义上给出了一个调和二者矛盾的方案。尽管“澎湃新闻”也遭遇到诸如“盈利模式不清晰”及“不可能持续澎湃”之类的质疑,但至少可以证明内容还远没有走到尽头、做到极致。

2.关于传统媒体的存废。近年来还一直存在着传统媒体的存、废之争。其实,孤立地讨论报纸、电视还能够活多久,完全是个伪命题。因为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人们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传统媒体与所谓的新媒体实质上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种融合有人员的融合、有资金的融合、有技术的融合,也有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共生的趋势会持续很多年。传统的报纸、电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不断求新、求异,它们仍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得以生存、发展。不过,对于中国的纸媒而言,的确应该增强危机意识,努力培养纸媒的未来读者,在诸如“报纸教学计划工程”(Newspapers In Education,简称NIE)等方面多做些事情,否则纸媒会随着受众群体的老化和潜在受众的流失而加速衰退。在这些方面,一些品牌纸媒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带头做好这项工作。

3.关于付费墙。早在2011年3月,《纽约时报》就在网络版阅读中设置了“付费墙”(Pall Wall)。此外,《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也尝试了付费墙,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为传统报业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改变了营收结构中的广告依赖,帮助报社走出了经营状况恶化的困局;另一方面也为传统报业维护和进一步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国内也有许多报刊先后进行过付费墙的尝试,有的已经宣告失败,有的还在继续摸索。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关键还是版权意识的问题,传统媒体因缺乏版权意识而不懂得保护版权或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保护版权,网民则因为缺乏对版权的了解和尊重,已经不习惯付费阅读而对收费墙非常排斥。如果与付费墙有关的版权问题、内容问题、付费意识问题和付费便利化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笔者认为付费墙在中国的成功也是可以期待的。

4.关于媒体融合。目前的媒体融合呈现出两种发展方向: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新媒体化,以及新媒体自下而上的媒体内容整合。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过程表现出强烈的行政意志和主观倾向,是形式上的“黏合”过程,是媒体之间的简单重叠。尽管近年来传统媒体主导的媒体融合实践风生水起,但传统媒体的强势以及新媒体思维的缺乏,使这种自上而下的产业链条的延伸效果并不显著。媒体融合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未能形成良好的融合发展态势。与此同时,自下而上的媒体内容整合,面临着新媒体内容缺乏、缺少创新点等实际问题。

经过多年的融合实践,未来的媒体融合应该从“合”的量的累积向“融”的质的突破发展。也就是说,媒体融合的主体逐渐形成这样的共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而是在新媒体思维指导下二者形成平等的协同发展的融合模式。在新的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生产的流程将更加柔化,内容更加丰富,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顺畅。

关于传媒教育的几个问题

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范围内(不含港、澳、台)已有600余所院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主要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及新媒体和数字出版等。这七个专业的全国布点数量共计1080个,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规模。

1.关于生存方式与学科地位。高校传媒教育教学点的生存方式大都存在问题。尽管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设立了1080个新闻传播学类教学点,但建立了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新闻学院的少之又少。据不完全统计,真正独立且运行良好的不过数十个,其余大多处于与其他学科共生的状态。遗憾的是,这些“其他”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并没有多大的相关性、依存性或互补性,往往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老学科。当前,国内高校传媒教育最盛行的方式就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模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一为人文科学,一为社会科学,二者在思维方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科研成果评价方式等方面均存在着巨大差异。二者混为一谈,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在现有的学科整合语境中,“重基础,宽口径”的结合模式看似合理,但不顾学科专业现实的粗暴结合,单纯把新闻传播学作为就业出口的做法,不但培养不出合格的新闻从业者,甚至会伤害到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比生存模式更可怕的,是对这一学科的浅薄无知。至今社会上仍有不少人缺少起码的新闻传播素养,对新闻传播学科几乎一无所知。前些年,有研究生在报考公务员的时候,发现用人单位会选择新闻学而拒绝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原因是不知道“传播学”是干什么的。甚至有些高等院校的领导也对这一学科不甚了解,称“新闻传播学没有什么理论”,甚至在一些社科项目评审和社科成果评奖中也对新闻传播学的存在视而不见,不仅重复上个世纪曾引起广泛讨论的“新闻无学”论,而且透露着对“传播学”的无知与傲慢,不愿意给予这个学科以独立的地位和应有的尊重。这事实上是对新闻传播业的轻视,对新闻传播学术的贬损,也是对新闻传播教育价值的低估。这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新闻传播实务或进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人来说,都是极不公平的。

2.关于师资结构。从全国来看,一方面,新闻传播学在与其他老牌学科的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依旧处于―个“小学科”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新闻传播学科内部,传统的老牌院校的统治地位也难以被打破,在一些拥有话语权的位置的争夺中,老牌新闻传播院校甚至形成了事实上的座椅世袭制。

上一篇:核心素养的学校应答 下一篇:化解亲子冲突重在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