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主要差异

时间:2022-05-02 01:12:33

浅析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主要差异

[摘 要]所得税会计既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同时又服从于税收法律法规。由于会计和税法在目的上的差异以及规范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在一些重要方面存在分离。

[关键词] 财务会计 所得税会计 差异

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企业应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而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如果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与税法相抵触,应服从税收的规定确定税额并申报纳税。因此,所得税会计既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同时又服从于税收法律法规。由于会计和税法在目的上的差异以及规范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在一些重要方面存在分离。

一、目的上的差异

会计的目的在于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通过会计账户及财务报表,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者、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各种信息。税法是以保障税收为目的,根据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社会政策原则等,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二、依据的差异

财务会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进行核算及产出报表。税法按照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企业所得税法》以及国务院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并据此征税。

三、基本前提的差异

1.纳税主体与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如果有独立的资金、能独立核算收支、自负盈亏并编制报表,就是会计主体。法律主体是法律上承认的可以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个体,也可以称为法人。法律主体一般都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却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任何一个法人都要按规定开展会计核算,因而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若不能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就不是法律主体,如企业集团、分公司、生产车间等。

2.纳税年度与会计分期。会计上一般把一个年度作为一个会计期间,税法也以一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的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税法规定,纳税人在年中开业,或者由于合并、关闭等原因,其实际经营期不足12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年度。此外,纳税人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

四、核算原则的差异

1.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核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所得税会计在实务处理中既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为了保证财政收入,防止企业操纵利润、逃避税款,也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方法。如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财务会计在销售当期就确认为费用,同时确认为预计负债,而税法规定应当在该项支出实际发生时在税前扣除。

2.确定性原则。确定性原则要求经济业务导致的收入和支出是已经确定发生,而对未来可能发生且可能不发生的的业务,无论其发生或者不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税法往往都不予确认。如或有事项,其发生的概率满足一定条件时,会计上应确认或有负债,但是税法上只有在未来不确定的事项实际发生或不发生时得到确定时,才能确认。

3.税款支付能力原则。纳税能力体现的是合理负税的原则。税款与企业其他的费用的不同之处在于税款支付全部对应现金的流出。因此,所得税会计在确认、计量和记录收入、收益、成本、费用时,应选择保证税款支付能力的会计方法。

4.实质重于形式与形式重于实质。当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时,财务会计要求根据其经济实质进行核算和反映,而所得税会计更注重形式。比如售后回购,如果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未转移,或者未满足其他确认收入的条件,其实质是一项融资行为,不确认收入。但是从税法的角度上,已经满足了确认收入的法律形式,就产生纳税义务。

5.谨慎性原则的比较。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即稳健性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充分预见可能的损失和费用,以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防止虚增资产和利润的现象出现,帮助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更好地进行决策。会计谨慎性原则与税法规定的矛盾之处在于税法要求除非各项费用真实发生了,否则不予扣除。税法作此规定以防止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侵蚀税基,保证财政收入。如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偿付债务所支付的代价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时,财务会计要求将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以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但税法规定应将该项差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6.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财务会计的相关性与所得税会计的相关性在内涵上具有本质性的区别。财务会计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能够作为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预测未来的依据,强调的是决策有用性。所得税会计的相关性指的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费用必须与当期所取得的收入相关,这是以保障税基为目的相关性要求。

六、会计计量的差异

我国财务会计主要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只有在存在活跃市场且能取得市场公平价格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核算。而税法规定交易和事项一律采用公允价值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在资产持有的过程中,各项资产若发生增值或者减值,会计上要据以确认损益,而税法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的情况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比如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会计上要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税法规定按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变动的部分只有在其转让时才能予以确认。

七、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差异

为了保护税基、同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税法采取了一系列与会计不同的政策。例如会计准则规定,在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和确定折旧年限时,应当充分考虑客观环境、技术进步的速度、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分布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折旧。因而对于折旧方法和年限,企业拥有自主选择权。而税法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均应采用年限平均法,且规定了最低折旧年限,如房屋建筑物为20年。同时做出特殊规定,当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或者常年处于强烈震动、高腐蚀状态,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3]企业会计准则

[4]盖地.所得税会计.2000

上一篇:有关会计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的思考 下一篇:新会计准则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