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隐逸文化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嬗变初探

时间:2022-05-01 02:21:28

士人、隐逸文化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嬗变初探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是士人借以维系、传承和彰显自己政治理念、社会抱负、人格追求等精神价值的主要精神寄托场所,是隐逸文化的重要载体,隐逸精神是士人园林艺术文化精髓之一,隐逸精神的发展与士人园林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隐逸精神是指士人由于自身或时代的原因,使得本体在精神层面相对脱离现实社会,试图更为独立地去观察、分析,并努力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复合体。

关键词:士人;隐逸文化;传统园林;发展嬗变

一 “隐逸文化”原型初现

自孔子以来,国士开始“倾向于内心之修养”,孔子被视为“士”的原型。当“士”以其独特的面貌出现在社会群体面前时,随即萌发了“士”的自我意识、风节操守意识和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

“士志于道”,“道不同则不相为谋”王权专制与士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士志难展,精神苦闷,于是引起了士对自由王国的向往。出现了“避世之士”、“隐者”、“逸民”等,他们作为士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逸精神原型初现。

二 士人园林与隐逸精神的生发与蕴积

东汉前期,台佟“隐于武安山,凿穴为居,采药自业”。矫慎“少好黄老,隐遁山谷,因穴为室”。东汉中期,士人对隐居的环境有了新的要求,张衡: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仰飞纤缴,俯钓长流。不难看出,张衡对自己隐居环境的描述已经有了园林的影子,而且基本涵盖了后来士人园林的主要景观要素。东汉末年,仲长统对隐居环境中的各种景观要素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论之日:“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地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隐逸环境。通过这类文学作品,不难发现,他们所希望的隐居环境,已不再是一个虚幻的园林,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有意境的园林,是一个士人与纲常分庭抗礼的尊德修身的场所。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生灵涂炭,催进了园林隐逸文化的形成,丘园、山林、归田园、渔钓成为文人的狂热追求。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士人园林与隐逸精神的蕴积时期。此时期的士人处于一种极度焦虑和苦闷的精神状态之中,无形中造成了社会旧思想体系的崩溃与新思想的渐入。《周易》、《老子》、《庄子》进入士人的视野。对清淡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士人的主要精神追求,他们身逢乱世,林泉之隐、田园山水之乐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闲适之隐”也就成了部分士人的理想生活摹本,对我国的隐逸精神及造园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晋末,山涛“吏非吏,隐非隐”的生存状态也就成为当时实践隐逸精神的典型代表。这种被后世称为“朝隐”的隐逸状态,成为士人积极和自觉的寻找将自己相对独立柄身于封建集权体系之内的一个选择,也成为士人园林兴起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动因。

三 士人园林与隐逸精神的繁荣成熟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园林艺术也不例外。士人园林发展到唐宋时期,已经成为士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甚至离开士人园林就谈不上士大夫阶层所特有的文化。这一时期的士人园林全面继承和广泛运用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园林艺术的发展成就,而且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提炼,成为此后营建士人园林的最基本的美学原则。此时的士人园林已经把魏晋南北朝园林在意趣上的要求变得更为清晰,把士人在园林艺术关于美学方法的探索变成了明确的艺术原则和可供效仿的艺术模式。士人与士人园林更为紧密的结合,士人把士人园林的境界开始定位于一种更为超脱的层次——“壶中天地”。士人在经营自己园林时的重点就是如何在“壶中”创造出一个尽可能广大的“天地”,于是他们在“壶中”尝试建立更为丰富、完整的园林景观体系,通过置石、叠山、理水等造园活动,以希求得“以尺寸之波尽沧溟之势”。“壶中天地”是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转向日益式微的结果,士人不能阻止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只能把理想的“壶中天地”构建得更完整,更富有艺术魅力,因此唐宋时期的士人园林达到了中国园林史上无与伦比的顶峰。士人园林作为这一时期成熟的艺术形式,不论在设计风格还是建筑方法上,都有自己显著的特点,这些正是在隐逸精神的不断推动下才出现的。士人园林的艺术风格和方法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丰富和完善,从而成为中国园林中异军突起的奇葩。

四 士人园林与隐逸精神的没落

士人园林没能脱离历史发展的大势,最终携裹着隐逸文化走向了颓废。历史的宿命注定了明清士人在精神和现实中找不到向上的出路,而他们还要存活下去,精神指向只能是自我消解。隐逸文化发展到“芥子”之隐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士人园林走到了尽头,内在的原因正是士人所依赖的隐逸精神已经颓废至极致。在没有任何前途和希望的已经颓废的隐逸精神的指引下,士人园林才沉迷于奇巧精技之中,在极其萎缩的空间安放士人那已经没有家园的灵魂。

士人园林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的载体,其本身的发展过程是诸多文化共同演进的过程,隐逸精神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士人在不断追求隐逸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自己的理想居所,并为这个居所更多地赋予了一种人格的魅力和人生的寄托。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凭借对现实山水、树木等的“范山模水”来进行的,而最原始的居所最终成了士人千百年来向往的理想国度——士人园林。在这个不断追求过程中所形成的隐逸精神,不可避免的带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烙印,在士人园林中影印着自己勃兴、成熟、颓废的整个过程,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士人园林的发展。换而言之,隐逸精神的生发、成熟与没落也恰恰是士人园林同样经历的一个过程,分析士人、士人园林与隐逸精神的关系,有助于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参考文献

[1]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3] 王 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4] 童 寯《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

[5]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浅析包装设计中传统装饰元素应用与实践 下一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法律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