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无香 真风无华

时间:2022-05-01 10:15:36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依托于教科书,学习、理解、运用与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然而,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意识的过份凸显,使得语文课程核心价值取向错位,课堂上重感悟轻训练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水融,发挥其“语用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已经成为还原语文本色,追求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核心价值取向;有效训练

学语文,就是要积累。鲁迅说,学好语文没有什么技巧,四个字:多读多写。学语文,必须要实践。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仅仅是提供学习语言的例子。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什么呢?是学生凭借这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学习、理解、运用与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因此,如何让学生从课堂上得到有效的语言训练,实现语言迁移,真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语文意识的回归――繁华落尽见真淳

1.生本课堂,返璞归真

我们的课堂是为学生而上,我们的教学对象只是年幼的孩子,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深奥的哲理,不是深刻的感受,而是从文本中汲取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知识,并学会运用,终生可用。所以,我们的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让儿童乐于学习,轻松学会,掌握技巧。

2.抓住根本,认清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学生说话,教学生写话,这是习得言语。这样的本事是“练”出来的,绝不是光靠老师“讲”出来的。要掌握它,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那么一些课堂上重感悟轻训练现象的产生,就是没有抓住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一个有语文意识的老师,他不会只盯着文本的内容,他会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因此,语文的独当之任是语言文字,语文课上要讲“字、词、句、段、篇”,要练“听、说、读、写”。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枝一叶总关情

1.整体把握,系统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都做了细致的要求,是我们教学的纲领;教材的是教与学的凭借;单元导读则为我们的教学提点出了训练点。我们在备课时,要先对以上三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语言训练主线。

2.慧眼识点,把握重点

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足以构成训练的素材。语文教师应当有一双独具的慧眼,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语文因素,并具有凭借语文因素进行训练的意识。

每篇课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点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来准确捕捉。比如《秋天的雨》一文,很多教师在解读第二自然段时都是这样教学的:

师: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秋天的什么?

生:秋天的雨的颜色,

生:秋天的雨五彩缤纷。

师:你还积累了哪些与五彩缤纷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生: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万紫千红……

师:文中写了秋天的雨的几种颜色?请你用横线画出来。

生:黄色、红色、金黄色……

师:你最喜欢哪一种颜色,就读一读这个句子,说说它美在哪里?

……

这样的教学流程乍一听很顺畅,既有段落内容的概括,又有语言的积累。然而细读之下,我们才会发现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偏差。这是一篇散文式的文章,文质兼美,以“秋天的雨”为题,但全文却不是写雨,而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写出秋天的特点。比如,写银杏树、枫树是为了写出秋天的特点之一凉爽,写田野、果树是为了衬出秋天的特点之二丰收,写则为了表现秋天的特点之三美丽。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准确地解读文本,在秋天的雨中一直绕来绕去,就根本很难指导孩子们读出凉爽带来的舒服,丰收带来的喜悦和对美丽的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师们“心中有语言”,学生也肯定能得到“语言在心中”的有效训练。

三、教学策略的巧用――万紫千红总是春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作为教师,我们要先“钻进去”潜心会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联系的提示“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

1.抓关键词句,指向语言特点

语文文字的品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抓取和品味,才能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表现力。但是,仅仅停留于此,对于学好母语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真正接触到“语言问题”,知道课文中的词句表达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比如人教版五年级教材《桥》的设计:

教学内容:

(1)体会洪水的可怕。

(2)感受老汉的感人形象。

教法一:

(1)划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文中老汉的哪些言行让你感动?为什么?

教法二:

(1)划出写洪水的句子,体会作者三种表达特色。

(2)在洪水面前村民和老汉又什么不同的表现?找出关键词,在对比中说说你的思考,你的发现。

洪丽玲老师的教法二,就着重从语言的表达特色和写作方法上入手,教会学生短句的运用和布局谋篇上人物形象的对比衬托,学生在一堂课中收获的就不只是老汉大公无私的英雄精神,还有满满的语言知识,可以在今后的写作中百试不爽。

2.品经典词句,分析语言特点

教材中文本都是精挑细选的,其中的用词造句、语言风格等都是作为范例展示给学生的,自然具有示范作用。例如三年级教材《花钟》中的段落: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教材中,这段文字的边上有个花泡:“阅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发现?”当然,我们教学的落脚点不能只是知道这是比喻句,这是拟人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写什么”――写了各种花的开花的时间不同;“怎么写”――作者的用词准确生动,体现花的特点,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不仅写了牵牛花的颜色,还写了它的样子是像喇叭。明白了作者用词上的经典之处,再进行拓展:还有那些花吹起小喇叭?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写百合花、草茉莉和空心菜的花蕹,都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昙花的含笑一现”则写出了花期短的特点,用词十分精准。

3.换不同句式,触摸语言特点

语言训练中的句式转换常常被孤立地放置在练习本中加以训练,在课堂上与感悟文本结合使用,更难发挥其语言的作用。如二年级教材《我要的是葫芦》中的否定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就是孩子们句式训练的初体验。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二年级的孩子对这样的句式训练感到十分新鲜,也能从老师朗读的语气中体会到反问句要表达的否定意思,但你要他说出个所以然来,他是哑口无言,“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这么问:当邻居劝他治蚜虫时,他说……其实他的意思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此时种葫芦的人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他说“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有什么不同的效果?那么,学生对这样的句式训练印象就尤为深刻,还能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出种葫芦的人对别人的建议不屑一顾、自以为是的态度,朗读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综上所述,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以语言为本,返璞归真于自然,不仅让语文课程的教学回归理性,更是语文教学达到最高境界的指导思想。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真水无香,真风无华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参考文献:

[1]贾志敏 《我们怎样看课》 《小学语文教师》 2010增刊

[2]因特网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3]孙双金 《四问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1月刊

上一篇:高中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一篇:四川省独立学院团务管理系统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