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小一”新生的别样生活

时间:2022-05-01 09:57:07

加拿大“小一”新生的别样生活

加拿大一年级小学生没有课本?是的。

不是排排坐、面对老师和大黑板?对。

没有作业?是的,几乎没有。

书包里只有午餐盒、点心和饮料?是的。

没有考试?对。

那,怎么学习啊?这也叫“上学”?!

儿子要在加拿大读一年级的时候,我打听到这些信息以后,脑子里立马打上了这样一个大问号!

一眨眼,一年过去了,我逐渐领悟到:学习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儿子在这一年学到的,正是我当年错失的。

没有课本的课堂很简单

儿子读的是对口的普通公立小学,全免费,居然连接送孩子的校车也免费,而且停靠点就在小区门口。刚开学,家长就被邀请去参观教室。看上去一年级的教室和幼儿园没有多大区别,宽敞的教室共有4张圆桌,每张桌子围坐着5位小朋友。教室里没有大黑板,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各种涂鸦和各类主题图片。老师的位置,则架着一块一人高的写字板。教室靠墙是一排比窗子矮一点的开放式储物柜,一格一格,放着书和上课需要用的材料。班主任老师的办公桌就在教室一角。

老师的安排也和国内很不一样。班主任老师基本就是“全科老师”,教语文(literacy)、 数学(mathematics)、自然科学(science&technology)、 社会科学(social studies)、 视觉艺术(visual arts)。此外,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 音乐(music)各有一位单独的老师。

没有课本,老师每天会根据上课的内容,发一些印着游戏和练习的A4纸,小朋友们都是在学校完成学习的,只有每周一晚上会带一页单词拼写回家。其余的日子呢?老师每个月初发一张月历,上面印着每天的作业, 周末是没有的,周二到周五都是用不了10分钟的简单任务,比如“写下春天的4个特征”,“从1数到10”……

没有考试的学年成果展示很有趣

一学年结束之后,儿子带回家3本小书。翻看这3本小书,我感觉到,这正是我们一直提倡的“通识教育”。

第一本是《my calendar book》(我的日历书),从去年9月开学开始,每月3页纸,第一页是月历,小朋友在每一天写上当天的气温,用图标记录下当天的天气状况(晴朗或多云或雨雪)。第二页记录下当月最热的、最冷的是哪天,气温几度,当月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比如万圣节南瓜雕刻大赛、学校慈善趣味赛跑、参观救护车等)。这一页还有一栏叫“POEM”(诗歌),老师在写字板上写下有韵律的短句,小朋友把句子抄在自己的本子上。第三页是一张表格,小朋友数好不同天气和温度的天数,给相应数量的格子涂上颜色。

妈妈有话说:翻看这一本小书,就像这一年的课堂浓缩,把自然课(天气)、数学课(计算)、语文课(韵文和书写)等结合在了一起。另外,还培养了小朋友坚持每天记录的好习惯!

第二本是《our schoolyard tree(校园里的那棵树)》。9月刚开学,老师就带着小朋友在学校后院里选择了一棵树来作记录,小朋友把树的样子画下来。之后每个月,老师都会挑一天带着大家去观察这棵树,画下这棵树以及当时的天气、环境的变化,让小朋友自己在画的下面写几句话。比如3月,儿子写的是:“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树仍然没有长出叶子。大部分积雪都化了,天气越来越暖和。气温已经升到了零度以上,我们穿上了比较轻而薄的外套。”

妈妈有话说:翻看这本小书,就像看一部小小的自然纪录片――《一棵树的这一年》。小朋友的自然课(植物)、语文课(写作)、视觉艺术课(观察和绘画)完美结合,趣味十足!

第三本是《my reading log(我的阅读日志)》。小朋友每天放学都会从学校带回一本书,自己读一遍,家长为孩子读一遍,然后请孩子在日志里写下书名,家长签字,第二天把书和日志一起带回学校,再换一本书带回来。书是严格的分级阅读,一年级的分级读物从A级一直到N级,图文并茂,级别越低,字越少,内容也越简单,之后逐步加深。既有虚构的故事类,也有非虚构的科普类。大部分孩子到学年末都能达到或接近N级。同时,小朋友每周都有“图书馆日”,可以在图书馆借3本书,不管分级读物读到哪一级,在图书馆里都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书。这样算下来,每周小朋友都要读8本书。儿子属于特别爱读书的孩子,几乎每周我们都会带他去社区图书馆借书,定期还带他去书店买书。算下来,他一年读书超过300本。从阅读中,儿子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比如,他从游戏攻略书中学到了很多植物和矿物的名称,从探险小说中学到了大洲大洋、国家和首都等地理知识,甚至还学到了一些法语、西班牙语的单词。另外,圣诞前后的寒假,3月的春假和夏天的暑假,都没有作业,只要求孩子们坚持阅读。

妈妈有话说:想当年我这个妈妈的小学一年级,小小的人儿被要求双手背在背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开始了枯燥的读书、背课文、写字、做数学题。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很难找到相应的分段读物。这里把严格的分级和广泛的跨界结合在了一起,级别有界,知识无疆!

再说说小朋友其他的课吧。比如,“health education(健康教育)”教小朋友怎么平衡膳食(每天都要吃谷物、蛋白质、奶制品、蔬菜、水果五大分类的食物);体育课就是各种疯跑和球类活动;音乐课有唱歌跳舞和迷你剧;社会科学会教小朋友们认识和了解消防车、救护车、警车怎么工作等等。虽然没有课本,但是小朋友们学到的生活常识非常丰富。即使是相比国内最弱的数学课,小朋友也能学会认识加拿大纸币和硬币,会简单的买东西找零钱的游戏,也学会了不用进位的两位数加法。总之,好像也不算“不学无术”哦!

多的是课外活动!

课程之外的学校活动则可谓多姿多彩:万圣节的南瓜装饰大赛,高年级的作品直接放在学校走廊里拍卖,筹款捐给慈善机构;母亲节,小朋友会在老师的帮助下用一次性塑料杯上色之后进烤箱溶化,然后做成一个胸针送给妈妈当礼物;父亲节,小朋友又写又画一张大贺卡,告诉爸爸“你很特别”;情人节,给全班小朋友和老师写一张爱意满满的卡片,有的还准备了糖果或橡皮等小礼物(不可以单独送给一个小朋友,要送必须全班每个小朋友都有份)。圣诞前有合唱和迷你剧表演;夏天有迷你运动游园会;秋天到学校附近的池塘散步捡落叶;还会有小型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带着鹦鹉、乌龟、貂等小动物到学校来搞“动物见面会”……总之,几乎每一周,学校都会有特别的安排。

妈妈结语:如今国内的“小一”生,也已经比我们当年更灵活了。希望所有的“小一”生,都能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上一篇:给自己挣个“铁饭碗” 下一篇:知进退,方可修心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