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情感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时间:2022-05-01 09:30:35

发挥情感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摘要:要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以情育情,引导激发积极情感;情理结合,坚持明理正人立场;因人而异,注重工作针对实效。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 情感 作用

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先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的的有效方法之一。重视情感因素独有的功效,对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一、以情育情,引导激发积极情感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引导者与实施者,要发挥情感的作用,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达到以情育情的目的,即以个人的情感感应他人,使之具有类似的情感。

首先,提升情感调控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积极情感的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自我情感调控,保持理智感、道德感,让自身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以快乐、饱满、振奋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受教育者,这也是以情育情的第一步。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困难和挫折时,要注意调控,防止悲观、失望、愤怒等消极情感处于主导状态,甚至影响受教育者的情绪。

其次,营造和谐心理氛围。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提升个人情感素质外,还要注重对他人以尊重、理解、关心,积极情感营造和谐氛围,让双方处于愉悦的情绪状态之中,为情感的互动创造良好的情绪背景。尊重人,容易使双方的情感产生共鸣;理解人,才能理解对方的心理和处境,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关心人,才能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好的效果。而在新闻行业这个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中,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解与关心,更是能创造一个相互协作、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

再次,开展积极情感互动。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切忌进行单纯、空洞的说教,要有意识地开展积极情感互动,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情,充分发挥情感的先导作用。要以饱满的热情、诚挚的衷情、可亲的语气与工作对象产生情感共鸣,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对方,实施情感激励作用,完成道理的灌输和思想的升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二、情理结合,坚持明理正人立场

首先,坚持情理结合,晓之以理。思想政治工作有赖于情感交流为先导,但“动之以情”的目的是“晓之以理”,进而“导之以行”,如不“晓之以理”,思想政治工作则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全部价值。因此,“情”和“理”是相辅相成的,“情”是说理的基础,“理”是情感的升华。应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用“理”来加固“情”这座桥梁,用“情”来为“理”注入新鲜源泉。在动之以情的同时,坚持晓之以理;在晓之以理的时,不忘情感的利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其次,做到理在情中,以情载理。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把宣传科学理论落实到群众关切点上,做到理在情中,避免空洞说教。如果工作对象思想不通时,也不能用大道理压小道理,而应把大道理和小道理结合起来,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使之感到亲切、温暖、心服,真正让情成为理的载体。

再次,做到情中有理,情理交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情感人不是目的,是为以理服人创造条件,因而以情感人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不能丧失党性原则。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职工进行感情投入的同时,并不等于一味地说顺耳话,更不能回避矛盾,甚至姑息错误,靠“哄”、“捧”、“许愿”、“劝说”,即使一时解决些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必然出现反复。因此,要分清是非,坚持原则,敢批评不等于没有情,只有处理好情与理的辩证关系,做到“动之以情,诲人不倦;晓之以理,明理正人”,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因人而异,注重工作针对实效

情感教育对象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差别性,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投入的情感也要突出可变性,增强针对性,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首先,要对工作对象进行分层。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工作对象的职务、文化程度、思想素质、工作性质等方面进行适当分类发层,并分析不同层次人的个性和心理特征,进行科学预测,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情感处理。

其次,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发挥情感作用时,就要针对工作对象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思想状况,选择与之适应的内容和方法。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调动不同层次职工的积极性,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者展现良好的形象、素质、负责的精神和扎实的作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将能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也一定会奏出思想工作越来越动人的和谐乐章。

参考文献:

[1]陈正军.略论如何让情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J].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2

[2]沈芳.浅议思想政治工作的理与情[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4

[3]刘秀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因素探析[J].理论探讨,2005,2

上一篇:中高职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探讨 下一篇:论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