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内大街胡同景观环境改造研究

时间:2022-05-01 05:45:28

地安门内大街胡同景观环境改造研究

摘要:旧城的发展与改造在新北京的规划中尤为重要,而胡同的拆、留、改建,更是重中之重,同时对其的规划与改造所涉及的问题也十分错综复杂。老北京的胡同建筑文化如何在历史的发展洪流中得到保存与传承,老北京的大屋檐是否能和现代北京的玻璃幕墙建筑共存,是否能在钢铁丛林中得到生存的一席之地呢?本研究就将对胡同中的景观环境改造所涉及的建筑文化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北京 胡同 历史文化 环境规划 景观改造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背景

1.1.2选区位置

区位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内大街,以北京市中轴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地块为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止米粮库胡同,西临北海,东至地安门内大街的片区,属西城区,作选区一。第二部分地块为北起地安门东大街,南止黄化门街,西起地安门内大街,东止帘子库胡同的片区,属东城区,作选区二。两块区域虽以地安门内大街为界限分为两部分,但并不作两个风格互为相异的环境改造。(

1.1.2 研究缘由

①地安门内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周边胡同存在明显发展差异,地安门外大街的胡同较地安门内大街胡同已发展相对商业、居住相得益彰的局面且步入成熟运作阶段,所以暂不作为环境改造目标;而地安门内大街两侧胡同片区,则相比之下略显朴实糙拙,虽居住区域与个体式商业区域犬牙交错,且道路波折、院墙斑驳、生活环境多少有些败落,不过老北京文化底蕴的老胡同、老巷子、老宅子星罗,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地图背包客与大黄包车穿行其中,可见其商业旅游价值,故作为环境改造初步选择目标。

②由于能力有限,只能节选地安门内大街一部分胡同做实验性环境改造,故将米粮库胡同及黄化门街往南的部分刨除。

表格1北京历代胡同数量

1.2历史背景

1.2.1 胡同历史渊源

胡同是北京的特色。“胡同”,这两个

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所、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更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具有丰富内容。北京胡同是北京久远历史的产物,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京城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似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上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种印记。

1.2.2 选区胡同历史背景

恭俭胡同由百米斜街地安门西大街南出口出来,穿过马路往东走不足百米,既是恭俭胡同的北入口。其得名也是出自《论语》。明朝时因内宫监署设在此,而称内宫监胡同,民国后,

去“内”,“宫监”谐音为“恭俭”,取《论语》中的“温、良、恭、俭、让”中的“恭俭”二字,得名恭俭胡同。恭,既是恭敬别人,也同时尊重了自己。不卑不亢,恭恭敬敬,低调做人了,才能高调做事。俭,既是勤俭,从不认为铺张浪费就是富官达贵。

米粮库胡同恭俭胡同之东有米粮库,即归时米盐库

所在地,后“盐”讹为“粮”,作今名

图1 地安门内大街旧景。

油漆作胡同米粮库之北有油漆作,明时内宫盐所辖油漆作在此。

北月牙胡同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北月偃。1947年称北月牙胡同。1949年后沿称。北月牙胡同因此地处南月牙胡同以北,其地形弯曲似月牙而得名。

慈惠胡同慈惠胡同以前跟恭俭胡同一样,是明朝十二监之一――司设监所在地。

西吉祥胡同 西吉祥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吉祥胡同。1949年后沿称。此地原为清朝皇宫太监居住地,取名吉祥胡同。

帘子库胡同帘子库胡同位于地安门内大街路东,黄化门大街以北,南北走向,因明清时代内务府曾在此设存放帘子的库房而得名。

1.3文化背景

米粮库胡同历史上曾留下许多名人的足迹:如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就居住在此胡同40号,而“邓大人”的府邸原是中国天主教大主教于斌的旧宅。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也曾住在附近的油漆作胡同1号。胡适也曾在米粮库胡同4号居住过。上个世纪30年代,米粮库胡同是著名文化人的聚居地,马占山、汉斯米勒、陈恒、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也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身影。

油漆作胡同一号院 庄士敦

今日的油漆作胡同,不仅和涂料油漆有关,而且还和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历史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人就是清末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他也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洋“帝师”,如今的油漆作1号大院就是他当年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油漆作1号,庄士敦故居,如今已经在大兴土木进行改建,3600多平方米的遗址上仅留下三间破旧不堪的危房和中庭一株濒死的大杨树,四处残垣断壁,令人唏嘘感慨,唯有门房藻井天花上若隐若现的油漆纹饰告诉我们:近一个世纪以前,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不平凡的外国学者。

二、项目介绍

2.1 选区胡同街道、建筑现状

选区一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止米粮库胡同,西临北海,东至地安门内大街的片区

包含胡同:恭俭胡同,西楼巷,油漆作胡同,磨盘院胡同,米粮库胡同

柱状图1 东城区,西城区胡同宽度分类统计

恭俭胡同呈南北走向,胡同两侧为灰砖平房,是住家和个体户开设的私人小店,虽道路沥青铺设,但一些地方仍显脏乱,且部分地区下雨道路泥泞。由于这条胡同是地安门西大街与景山前街的通道,所以过往行人很多,胡同基本可以满足行人及非机动车的需要,对于机动车来说此条胡同就感觉空间过于狭窄了。

恭俭胡同之东有米粮库胡同平面呈几字形,东西曲折走向,全长不到三百米长。胡同两侧为灰、红砖房。胡同内设置了居民健身器材。在胡同北侧已是新式建筑.南侧则保留着较为完好的老宅院,往西至胡同中部则骤然变窄,很是幽静。这一段胡同很有韵味,宁静而朴实。

米粮库之北有油漆作。胡同由地安门内大街西侧向西延伸,并逐步向北弯折。初入胡同,是一段百十来米的街道,宽可并排两辆行车,走到街道末端向旁侧拐弯并陡然收紧,致仅容单辆行车的地步,再后也是只容单人通过的狭窄小巷。不过,供居民休息娱乐的空间很宽敞。胡同两边主要是灰色的平房,有部分房屋在维修、拆迁,院内有些脏乱。

再北有西楼胡同(西楼巷),是一条位于地安门西侧的小巷,因位于地安门之西,故名。巷内皆为居民住家,临街一侧,均为商业店铺。

三、初步规划

3.1 规划依据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4年-2020年)》

第5条 规划的基本依据

第15条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3)旧城有机疏散。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逐步疏解旧城的部分职能,构筑与世界文化名城相适应的空间结构。

第48条(2)弘扬城市文化,协调推进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现代化建设。

第49条 原则

(3)坚持旧城功能调整优化和古都风貌保护统筹的原则。增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功能,保护古都风貌和整体空间格局,形成传统物质空间与现代城市功能相协调的城市形态。

(4)坚持整体建设用地比例协调和空间疏密有致的原则。以合理的空间容量为前提,控制开发强度,增加城市开敞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5)坚持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和绿化系统的原则。充分挖掘现有设施潜力,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高质量的绿化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第57条 城八区功能定位

(1)东城区是北京市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全国性文化机构聚集地之一,传统文化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2)西城区是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3.2 规划定位

借由选区的良好文化地理位置,南靠景山、北临什刹海、西毗北海公园,将选区打造为居住、商业、游览功能于一身的历史文化片区,并尽可能地解决一些环境规划问题。针对的服务人群: 当地居民、游客

3.3规划思路

“城市一定要给居民带来快乐,并成为骄傲的根源。

城市规划的基本素材是: 太阳、蓝天、树木、钢铁、水泥

根据各自重要性进行排序,永恒不变。”

―――― (奥斯陆会议)

正如《光辉城市》中所重申的,一个规划方案的好坏,只要看它对阳光与蓝天的重视程度就够了,同时阳光也是老北京的大屋檐式建筑文化中重要的“绿瓦,红墙,树影”光影世界的缔造者,因此,本研究的规划方案一定将阳光作为重点。

3.3.1功能分区、人口结构重整

重新对选区的建筑空间功能进行分析,并在可行的范围内进行功能分区,建立有序的功能分布。鼓励发展适合旧城传统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并建立相应文化区,配合旅游业。积极疏散旧城的居住人口,综合考虑人口结构。

3.3.2建筑模式

保护旧城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

分区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旧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

保护重要景观线和街道对景。景观线和街道对景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应通过城市设计提出高度、体量和建筑形态控制要求,严禁插建对景观保护有影响的建筑。

保护旧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保持旧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旧城内新建建筑的形态与色彩应与旧城整体风貌相协调。

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邻里居住形态。

3.3.3 建筑空间

保留老北京胡同文化及大部分现状胡同建筑与皇城墙,并将胡同内私搭乱建的建筑物拆除,扩大公共活动空间。

加入隐性建筑,可以建立空中或地下空间或甬道,使空间节点连接或成连续性关系。

引导游人游览路线,并且做到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在保持旧城传统传统街道肌理和尺度的前提下,指定旧城的交通政策和道路规划,建立并完善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综合交通体系。

利用一切可行的办法解决胡同内乱停车的问题

⑤积极探索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危房改造模式,停止大拆大建。制定科学合理的房屋质量评价和保护修缮标准,逐步改造危房,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生活质量。严格控制就成的建设总量和开发强度。逐步拆除违法建设及严重影响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3.3.4植物绿化

改造部分未充分利用的道路节点,植入绿化。

创建空中与地下空间,制作空中花园或者地下花园

保护古树名木及大树。保持和延续旧城传统特有的街道、胡同绿化和院落绿化,突出旧城以绿树衬托建筑和城市的传统特色。

可以为居民免费提供花盆式绿化,既调动居民生活情趣,也可对街道有美化与绿化的作用。或者利用建立的空中或者地下空间建立空中花园与地下花园。

空中花园意向与空中走廊意向均出自日本RAA公司设计的空中花园住宅,位于日本群马县的一个住宅区域。本研究将借鉴空间的立体运用,植物对空间的分割与围合,对隐私的保护,居住、空间利用、走廊路线的合理分配与功能统一等做法,和一个屋顶花园将这几个空间联系在一起,屋顶花园中的所有植物几乎都可以起到隔离的作用。)

参考文献及图片来源:

【1】 《光辉城市》[M] 中国建筑出版社 勒・柯布西耶 (作者), 金秋野 (译者), 王又佳 (译者)

【2】 《北京旧城胡同实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4年-2020年)》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论文题目:地安门内大街胡同景观环境改造研究

基金项目名称:2012年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

指导教师:杨鑫

组员: 杨玄策 徐松 王岳 毕佳思 陈莹宝

上一篇:浅谈水暖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一篇:如何做好商品混凝土冬季施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