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01 04:01:35

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作为中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提供现实问题情境,创造乐学环境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入手,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展示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人数计算问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通过提问:“看看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你知道什么信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从这些信息中,你想知道什么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再有选择地提问:“现在看戏的有几人?”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较好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现实生活存在着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培养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一个重要认知规律是从动作感知―表象―规律,而且不同年龄的认知水平不同,按照这一规律,解决一些问题时,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通过让学生开展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特点,然后再操作并观察活动角,进一步解决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这一较抽象的问题,使学生易于在活动中自主解决问题,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动手操作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一个好办法。要给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都非常有益。例如,在学习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这节课后,老师有意识地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把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柱体,沿底面直径平均切成若干个等分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圆柱体增加100平方厘米,求这个圆柱体积为多少立方厘米?”这道题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去理解为什么切拼成近似长方体后表面积会增加?增加部分是什么形状?这时教师可将两个同样圆柱体的教具再次放在讲台上,叫学生上来再演示一下,比较一下,通过观察与比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从中理解到增加的面积是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面积,这两个长方形的一条边圆柱体为底半径,另一条边即圆柱体的高。这样通过“反馈对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大部分学生都轻松地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采取合作交流形式,拓展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或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现象,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九》一课时,观察主题图后问:“还有几个气球?你是怎么想的?”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而是让学生4人为一组,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展开讨论,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再由各组学生代表到讲台上发表本组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充实的时间,不走过场,让学生畅所欲言。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很快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气氛,而且每组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进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学会分析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要求他们不加思考地乱列算式,而是首先要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语句,找到解题必要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弄清题中所给的条件,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这样有针对性地对所求问题去展开分析,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例如一年级下册有道测试题:“河里原来有54只鸭子,40只白鹅,后来有4只鸭子上了岸,现在河里还剩下几只鸭子?”由于一年级接触的问题解决类型较少,多余条件干扰了他们的思维习惯,出现多种错误的解决方法。有的列式:54-40,有的列式:54-40-4,有的列式:54+40-4,于是我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明确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再由问题入手,提醒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这样有针对性地对所求问题去展开联想,引导学生自主找到解题必要的已知条件,再进一步让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明确解题思路。之后让解答有误的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反思,明白解决问题时不能不加思考地乱列算式。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技巧。

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或应该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做主,主动参与,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以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处理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定制服装崛起带给服装设计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