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点拨艺术 演绎和谐课堂

时间:2022-05-01 03:01:08

彰显点拨艺术 演绎和谐课堂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先知先觉时,碰到学生奇思妙想时,出现问题争论分歧时,思维卡壳碰壁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与思维过程,努力营造充满欢乐、合作和渴望的“课堂生态环境”,演绎出课堂精彩。

关键词:先知先觉;奇思妙想;争议分歧;思维碰壁;演绎;点拨;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学会把生动的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交流与发现的时空还给学生。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点拨引导,努力营造和谐课堂。

一、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出现先知先觉时,耐心演绎和谐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习就是生活,数学学习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和谐的、充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刚开始探究新课,就有个别学生叫喊:“老师,老师,我知道怎样做。”随后,又有学生附和:“老师,我也知道!”当课堂出现类似的个别学生先知先觉时,我们是否还要按照预定的教案讲下去呢?或者硬是把那几个学生按下去,不让他们表达呢?面对课堂的意外生成,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种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进行师生课堂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生成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这就需要老师蹲下身子,尊重学生,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来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让学生自主、自愿去学习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我意识到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时机,我决定让学生唱主角,我来当配角。我就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那个学生见老师没有责怪他,就自豪地说:“我在数学课外书上看过。”我又说:“今天你能当当小老师,引导同学们学习吗?”那位同学犹疑了一下说:“让我试试吧!”就这样,我也当起了学生,聆听这位小老师的讲解,并不时地在旁边补充几句或给予点拨,没想到他还讲得有模有样,学生也听得细心、认真,其效果也非常好。这样,在学生的自主参与中,在师生的共同演绎中,课堂教学也取得了异样的精彩。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学生出现奇思妙想时,耐心演绎和谐课堂

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主探究时,要么是启而不发,要么是一发不可收拾。针对前者,老师总是耐心引导,而遇到学生出现丰富多彩、新意迭出的不同思维和奇特想法时,老师生怕课堂出现意外,总不愿耐心等待,更不愿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往往见好就收,难于焕发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也不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多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关爱每一个学生,以便让千树万树“梨花”开。老师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焕发异样的精彩。

三、巨擘论辩晓事理――学生出现争议分歧时,耐心演绎和谐课堂

在课堂讨论交流中,学生往往会为某个问题的讨论出现意见分歧和争论,甚至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若遇到此种情况,老师切不可简单否定某方或肯定某人,而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交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辨明真理,也让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相互尊重,辩出课堂的精彩。

如我在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后,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正方形纸片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就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形成了“对、错”两种不同的阵营,面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我没有立即给答案,而是让学生经历由“扶”到“放”、由“争论”到“共识”的过程,让双方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意见,双方代表纷纷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片动手演示证明。通过正反双方的动手操作演示和精彩的辩论,不仅让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更让学生学会了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课堂也因学生的争论而熠熠生辉。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学生思维卡壳碰壁时,耐心演绎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可能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而且收获甚微,但这并不为奇。因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自主探究就意味着学生将面临挫折与失败,当学生在课堂中遭受暂时的“挫折”或“失败”时,我们老师切不可迅速为学生指点迷津,而应让学生在思维卡壳碰壁,经受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挫折经历时,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经历峰回路转,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出示两个平行四边形,请他们计算其周长与面积。结果学生不假思索地这样计算图形A、B的面积:7×6=42(平方厘米)。随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发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并不相等。这时学生认识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不能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进一步产生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欲望,学生又纷纷动手动脑,陷入了深度的思索。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有的拿出剪刀动手剪、拼、移,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学过的长方形,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我又把这种数学通过电脑动画“转化思想”,闪现给学生观察,从而在师生的双方合作与探究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的认识与理解,也进一步验证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面对课堂的意外生成和学生的数学生活实际,让我们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耐心“等待”,精心演绎,彰显点拨艺术,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软性的、弹性的、柔性的空间,打造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继军.从关注教学细节入手,改进教学行为[J].现代中小学教育.

[2]吴梅香.追求教学实效从关注细节开始[J].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龙渊小学)

上一篇:出乎意料的惊喜 下一篇:结合儿童心理特点 推动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