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程序性知识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教案设计

时间:2022-04-30 11:37:36

基于程序性知识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教案设计

[摘要]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更多是陈述性知识,忽视了程序性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形成写作能力,急需我们每一为教学工作者的关注。

[关键词] 程序性知识 写作教学 借景抒情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前者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是静态的,不能很快转化为能力,要转化成能力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内化过程;后者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是动态的,可以很快转化为能力①。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更多是陈述性知识,忽视了程序性知识的传授。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达到程序性知识阶段,才有广泛迁移的可能性”②,特别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作文课,将程序性知识传授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尝试给学生带来切实、管用的指导。

【教案设计】

1.教学内容:借景抒情的写作技法(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练习)

2.教学目标:(1)能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技法,通过选择适当的景物,抓住其特点,真挚自然的抒写情感

(2)能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法,完成习作

3.教学重点: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课时安排:两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有“元曲四大家”之称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人没有直白的抒写情感,但读这首诗,我们都能体会到旅人那份孤独寂寥的心情。诗人正是借助景物画面,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技法。

二、知识链接

对于“借景抒情”,我们并不陌生。借景抒情,就是通过对现实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自然景物本来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也不会像人类一样带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但当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作者写景,往往不是为了单纯的描写景物,而是借景物来抒感。

那么,我们将如何运用这一写作技法呢?

三、方法引导

阅读片断:

片段1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宗璞《紫藤萝瀑布》)

赏析、借鉴片段1

读前一部分文字,仿佛在我们眼前,就展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曳动着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绕在鼻前……这样一幅卓绝的“图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体悟到花儿所蕴含的生命活力、作者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相反,后一部分,作者用“稀落、伶仃”等词语展现紫藤萝昔日衰败的惨景,花所遭受的劫难与不幸,沉浮与漂泊,又使我们真切的感受作者当时内心的焦虑和悲痛。

写法总结

①写景是抒情的基础,首先要对景物进行选择,选能够表现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做到情景相应。

②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特征,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③由景生情,由眼前的景物引发出对人生、社会的联想和思考。

片段2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赏析、借鉴片段2

作者在描写池塘上的月色时,运用准确的词语、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色的如梦如幻。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融,作者细腻入微的感受透过笔下的景物跃然纸上,令人如痴如醉!

写法总结

①运用准确的词语,描写景物的特征,抒发自己的情感。

②运用恰当的比喻,抓住景物的形态和色彩的特点写出人对景物的感受。

四、技法强化

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方法,要求我们要掌握下列方面:

1.对景物进行选择,所写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不同的心情,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就不同。所以,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如心情感伤,你选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心情激动,你选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更不合适。因而,写景与心情一定要一致,才能做到情景相应,情因景生。

2.认真、细致的观察,要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自然景物也各有其独特的特征,互不相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的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抓住要描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不同的独特特点,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彩去精心描绘,做到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3.抒情要真挚自然。借景抒情,总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能虚假。虚假的感情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感情真挚的基础上,抒情方式还要自然,要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千万不能牵强附会,或给景物强加上一些生硬的情感,或没有写景基础的空洞抒情,这些都是借景抒情法最忌讳的。

4.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一方面,有助于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恰当、准确、生动的语言也能使抒情更水到渠成,真切自然。

5.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准确把握景物特征的基础上,恰当、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通过眼前的景物引发出对人生、社会现实的思考。

五、自主写作(布置为作业)

1.按单元练习要求,通过“雨的诉说”抓住某一季节中突出的感受,写一篇抒情作文;

2.自选主题进行习作,要求运用“借景抒情”的技巧来反映、说明自己的心情和思想,文字生动,有个性。

[第二课时]

六、讲评修改

(一)课堂评改,突出借景抒情的写作训练点

讲评学生借景抒情作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情和景不能达到较好的结合。只写景或只抒情,“情为主,景是客”,应借助对景物的具体生动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情感的表达不够充分真实,有些矫揉造作。情感的表达不能仅靠几组刻意拼凑的修辞和几个表现喜怒哀乐的词语去体现,应该融合在字里行间。

3.写作时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景物的静态、动态、色泽的感受最为重要,应是写景抒情的重点。

4.没有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和写作手法来描写,使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不够细腻生动,语言表达缺少生动性和形象性。

5.缺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缺少对景物特点与现实的联系的思考。

(二)学生修改习作,有条件可发表

结语:同写作过程相适应的步骤的设计,是对程序性教学思想的应用。随着课改的一步步深化,究竟要选择怎样的方式去进行写作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真正正的形成写作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议题,仍然值得大家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学生过激行为的心理分析与矫正 下一篇:用爱撑起一片幸福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