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部分“问题”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时间:2022-04-30 09:31:02

初中化学部分“问题”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摘要】初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利器。各种液体颜色的变化、突兀的爆炸声、奇怪的实验装置总是像充满无尽魔力一般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所以,开展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至关重要。笔者在多年的实验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总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以期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

一、氢气爆炸实验

首先,教材中这样写到: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是人们认识水组成的开始。了解水的组成,氢气和氧气的性质是必然的知识储备。其二,氢气爆炸实验是初中化学对学生感官刺激最强烈的实验之一,无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安全意识都有较好的教育意义。

实验改进:用一塑料瓶盖盛装锌粒少许,倒入2-3mL稀盐酸后立即用一纸杯(底部有一小孔)罩住,用小木条点燃,可听到响亮的爆炸声。

改进的优点:

1.实验安全性能更佳。

2.产生的氢气在纸杯里爆炸,声音响亮,现象明显。

3.器材易得,操作简便而且安全。

4.所耗药品较少。

二、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方法:将打磨光亮的铝片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课本中现象描述为:铝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问题所在:实验的实际现象是几分钟后铝片表面有少量红色物质,40分钟后红色物质略多一点,1天以后有大量红色物质覆盖,溶液明显由蓝色变为无色。可是,课堂演示实验不允许这么长的时间,跟铝的金属活动性也不相符。这是为什么?如何解决呢?

原因分析:由于氧化铝的保护,该反应不易发生。将铝片打磨光亮就是为了除去表面的氧化铝,但是铝的金属活动性很强,在打磨的过程中,铝也迅速产生了新的氧化铝,所以该实验现象不明显、时间长的特点尤为突出。放置1天后有大量红色物质生成,是由于反应生成的硫酸铝在溶液中发生水解,使溶液显酸性。酸与铝片表面的氧化铝持续发生反应,使氧化铝被除去,否则1天后也不会有大量的红色物质生成。

解决办法:酸化。加几滴盐酸将硫酸铜溶液酸化,打磨后铝片能迅速产生大量红色蓬松的铜。但是用硫酸酸化效果不佳。

三、Cu丝和AgNO3溶液的反应

实验方法:将打磨光亮的铜丝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试管,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描述为: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问题所在:实验中现象为,铜丝表面有黑色物质析出,有时为灰白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原因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1.生成的银粉,颗粒小,对可见光的反射小,呈黑色(如同铁粉呈黑色)。2.生成的银颗粒小,迅速与溶液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银,呈黑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曾经到多所中学进行该实验,绝大多数学校实验室中铜丝和硝酸银溶液反应都是出现黑色物质,但于其中一所中学,屡次实验都出现了亮晶晶的海绵状的银白色物质。看来问题出在,硝酸银溶液上。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黑色物质析出的学校,硝酸银固体一般呈现灰色或黑色(两个原因:1.购买时塑料瓶是白色的,而非棕色。2.没有避光保存,硝酸银见光分解。),而硝酸银固体本身为白色晶体。

解决办法:检查配制硝酸银的药品是否变质,是否全部为白色晶体,并用较纯净的蒸馏水配制试剂。

四、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

实验方法:将一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有水珠产生,证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将一内壁蘸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问题所在:对蜡烛燃烧的探究,是初中学生第一次从化学探究的角度认识物质,对学生了解以及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非常重要。但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烧杯放置的高度、时间长短等的不适,使烧杯壁变烫,水蒸气不能液化,而且容易烫手。同时,由于温度过高,烧杯壁上的石灰水水珠被蒸干,不易观察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改进方法:将烧杯换成一支大试管,用试管夹夹持,用同样的操作方法。

优点: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高、密度小,正好进入试管,由于试管很长,试管底部三分之二的体积不会被加热,水蒸气遇到试管底部的冷壁液化成水珠,再用胶头滴管滴入石灰水,现象更加明显,成功率百分之百。

五、对蜡烛火焰温度的探究

实验方法:取一根白色的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水平放入火焰中,约1~2秒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黑的情况。

问题所在:此操作时间不容易把握,有的整根火柴全变黑了,有的火柴燃烧起来,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解决办法:将火柴梗换成细铁丝(可从石棉网中抽取),放入火焰中几秒后,观察铁丝在外焰的部分发红,内焰及焰心部分较暗,从而可以推断出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

上一篇:高效作业,自主人生 下一篇:浅谈数学课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