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 深入文本 超越文本

时间:2022-04-30 07:35:45

摘 要:从激发阅读兴趣、渗透阅读思想、把握阅读契机三个方面讨论了超越文本的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文本;阅读兴趣;阅读契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是通过提问、讲解、分析、板书,让学生机械地记住阅读的结论,即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是接受并记忆“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阅读兴趣、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造精神就会被扼杀。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走入文本,自主发现,并能建构超越文本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能超越文本呢?教师又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让学生体验超越文本的快乐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创造超越文本的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才能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

【案例】《狐狸和乌鸦》(苏教版二上第11课)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乌鸦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当。”

生2: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嘛,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师(愣了一下):这是一只乐观向上的乌鸦,失去了东西不气馁,继续努力可以重新获得,你的眼光很独到。(那名男生兴高采烈地坐下。)可是狐狸不是靠劳动,而是靠欺骗得到肉的,它说的好话是真的吗?

生:狐狸说这些话,是骗乌鸦的,是为了得到那块肉。

师:既然说的是假话,乌鸦还会沾沾自喜吗?

生:不会。

……

二、渗透阅读思想,教给超越文本的方法

文本的超越,需要方法引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超越什么?学生可以超越文本固有的主题,用心研读,和文本产生共鸣,进行合理的个性化解读,进而达到超越文本的境界。而此时,教给学生个性解读文本、超越文本的方法就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

【案例】《祁黄羊》(苏教版四下第9课)

师:祁黄羊,就在他辞职的几天里,一下子成了晋国人议论的对象,整个晋国人都感觉非常惊讶,不只是悼公。如果你是晋国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员,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朋好友,请选择“茶楼”“祁府”“王宫”其中的一个场景,来试试,会说些什么?

生:我们选择祁府,我是他的亲人。你真是的,不想为父亲报仇了吗?你这个不孝子,真是的!

生:我选择的也是祁府,我也是他的亲人,我会说,祁黄羊你这个人真是的,你选解狐,他不是你的仇人吗?以前杀你父亲的是他,万一他当了中军尉,来欺负你,你不是更惨了吗?你要为你的前途担忧啊。

生:假如我是百姓,我会说,祁黄羊真是个任人唯贤、处事公正的人,因为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生: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祁黄羊是狡诈的人。

师:哦,何以见得?

生:因为祁黄羊早就打算让自己的儿子做中军尉,但怕人说闲话,当他探知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大病缠身,已经卧床不起,于是他就先推举了解狐。当解狐不久去世,祁黄羊再保举自己的儿子便显得很自然,而且还让悼公觉得他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

为重。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也说明你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老师和你一样,有过相同的认识。不过,我查了资料,原来祁黄羊荐贤的故事并非如课文中所写。祁刚开始推荐解狐担任另一职位,解狐做得很好,“国人皆称善”,后来,祁黄羊再推荐祁午接替自己的中军尉一职,他也做得很好,为百姓所称颂,从而,祁黄羊荐贤成为千古美谈。而我们的课文却把这两个故事结合起来了。

三、把握阅读契机,提供超越文本的空间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课文本身是否存在可以超越的理解空间,学生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利用这种空间?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或拓展出一片超越的天空?此时,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几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微妙。

【案例】《最大的麦穗》(苏教版六下第16课)

生: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现在,才能成就未来。

生:苏格拉底不是直接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验,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几个学生在低声议论着什么。)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大家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欢迎各抒己见。(老师边说边把目光转向刚才小声议论的同学)

生:我们几个人有一点疑惑。

师:大胆讲!

生:苏格拉底是古人,他的教学方式很生动、很活泼,上课地点不局限于教室,这样做学生收获很大。可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老师上课却走不出教室呢?

师:听了你的发言,老师真的感到很惭愧,这或许就是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缘故吧?

生:还有……

师:请继续讲。

生:我们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也是有缺陷的。他让弟子们去摘取“最大的麦穗”,这个要求值得商量,我们认为,把这个要求改成“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自己最满意的麦穗”是不是更合

适些?

师:能不能说得更明白些?

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摘“最美丽”“最饱满”“最奇特”“最大”的麦穗。这样做的话,就可保证弟子们人人有收获,个个都能体验到采摘的快乐。

师:只有不迷信权威的人才能拥有如此的智慧!你们将来必定能够超越苏格拉底的成就!鼓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上一篇:激发兴趣,从“导入”开始 下一篇:校本课程中对教师、学生的全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