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学案”为载体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4-30 08:18:18

以“导学案”为载体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思考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必须去探究解决问题的出路。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以“导学案”为载体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是可行的。

关键词:导学案 有效教学 思想政治课

我们现在农村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或者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变辛苦的教学为有效的教学,变痛苦的学习为轻松的学习呢?我校在“课改”中提倡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本人认为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与“导学案”结构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可行性。

一、有效教学的界定

“有效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条件与人的发展需求条件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师和学生个体)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的教学活动。简单来讲,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二、思想政治课“导学案”内容结构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是指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主体思想的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导学案”上设置的相关内容为导向自主建构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师生以“导学案”为载体共同探究并巩固反思的一种教学方式。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与教学实际,确定思想政治课“导学案”分为三大部分,即“课前导学、课堂助学和巩固反思”。

1.“课前导学”部分

首先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目标、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其次是生“自主预习,设疑质疑”环节。在此环节先介绍学法指导;然后设置具有内在逻辑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或相关情境,学生带着问题或在情境体验中去建构知识网络,用自己的话去总结归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诊断练习,最后从感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收集自己或合作小组未能解决问题以待在课堂进一步讨论解决。

2.“课堂助学”部分

首先是“预习交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我建构的知识网络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比较恰当的知识网络图。其次是“解疑释疑”环节,集中学生提出的具有典型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加以解决。最后对本课堂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性归纳总结。

3.“巩固反思”部分

先是分层设置有针对性而且有一定层次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训练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总结归纳相应的方法;然后进行教学双方的反思总结,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总结中进一步提高。

三、以“导学案”为载体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性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与不断改进,思想政治课“导学案”形式和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适当的模式。在我校“课改”实践中,本人认为以“导学案”为载体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以思想政治课“导学案”的具体结构内容来论述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的可行性。

1.“课前导学”设计与有效教学

在“课前导学”部分,首先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目标、指明学习的重难点,这有利于教学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进行,也是提高有效性的依据。教学的有效也就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学习,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其次是在“自主预习,设疑质疑”环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推荐有效学习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保障。学生在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进行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教师在课堂的“苦口婆心”的无畏“投入”。这也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整合。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学生然后在设置的相关问题或情境体验中去建构知识网络,用自己的话去总结归纳知识。

2.“课堂助学”设计与有效教学

在“课堂助学”部分,首先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环节中以小组或个体的形式展示自我建构的知识网络图,这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表现和参与学习的机会。以前的“教师中心”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成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展示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图,这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与合作学习的习惯。

其次在“解疑释疑”环节中,对学生提出的具有典型的问题让大家在课堂讨论加以解决。这既整合了学生集体的智慧资源,又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在“课前导学”部分提出的问题在此有了一个反馈,这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确认,同时也使得学生有一种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找一种回声,青少年需要的是一种对话教学。思想政治课更需要一种平淡的对话教育以改变以前的枯燥乏味的“说教”。

最后在对本课堂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性归纳总结中,学生对整体的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概况,这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虽然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归纳,但由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差别,这就需要有一个比较恰当的引导从而得出一个比较适合的知识网络结构便于学生的记忆,也从中提高个体的系统归纳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同时可以在学生的归纳中获得教学资源,可以向学生学习或是在相互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更科学、更容易接受的教学结论。

3.“巩固反思”设计与有效教学

在“巩固反思”部分,首先是在巩固训练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对知识进行巩固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即时检验就是通过课堂的练习或相关有效性的提问。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探究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尝试问题探索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通过教学反思使下一次的教学更加有效。反思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没有反思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学。教学反思是对“习惯性教学”“经验性教学”的一种改变,人喜欢生活在习惯中求得安稳,所以没有反思教学就会使教师满足于自己使用过的教学方案,容易陷入由自己制造的种种习惯性偏见中。

从整个思想政治课“导学案”的设计结构上看,以“导学案”为载体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可行的,而且通过一学期的实施证明是有效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用一种理念――“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增加光明、和平和宁静”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将继续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来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在反思中寻求新的突破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2),2008(1-2).

上一篇:中职体育教学中排球发球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