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瑰宝――襄县心意拳

时间:2022-04-30 07:18:22

心意拳又称心意六合拳,是我国古老且著名的优秀拳种,与太极拳、八卦拳并称“中国三大内家拳派”。而流传至今有200多年历史的心意拳分支――襄县心意拳,其拳法古朴简洁、凶狠毒辣,强身健体、祛病养生,却匿踪于武林,不为世人所知。

一、襄县心意拳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心意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其首创人是山西蒲州尊村人姬际可(又称姬龙峰)。姬际可晚年在家授拳于子孙。清康熙末年,河南洛阳查拳高手、回族人马学礼慕姬师其名,访师于山西蒲州尊村,恐不能得其真传,装哑巴为佣于姬家三年,偷学其技,后被姬师发现,嘉其心志,感其心诚,正式收其为徒,遂将平生所学悉心授于马学礼。马师五易寒暑,尽窥心意秘旨要义,终成河南心意六合拳开山鼻祖。马学礼千里寻师,历经磨难,深感学拳不易,晚年将心意六合拳定为回族护教看家绝技,并结合伊斯兰民族风俗习惯,将回族五大功修融于拳技中,严加保密。由于马师择徒极严,只传子侄及内亲,加之练拳时也极其隐蔽,得其真传者仅洛阳人马兴、马三元,南阳人张志诚。清乾隆年间,张志诚传河南郏县三郎庙李祯,李祯晚年又秘传其外甥襄县姚仁山、鲁山张聚等,张聚传买壮图,买壮图传至陕甘、江淮等地,方使心意拳在武坛崭露头角。

襄县姚仁山,受回族宗教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严守门规,仅秘传其子姚道三、外甥马伦(回族,因故早逝,没有传人)。姚仁山70多岁时,又秘传好友之子鲁水聚。

清光绪年间,历来有尚武之风的襄县迎来了心意拳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全面继承襄县心意拳衣钵的鲁水聚,打破过去心意拳传回不传汉的保守观念,晚年在襄县县城广为传艺,然得其真传者依然以回族居多,其入室弟子皆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林人物,并形成了心意拳襄县流派。然真正深得个中三昧、把握前贤拳法精义、完整继承马氏心意拳技者,唯吕英林。吕英林(1882―1973年),近代著名襄县心意拳大师,河南舞阳北午渡人,回族,清光绪年随父母逃荒到襄县,后有缘投师于心意拳大师鲁水聚学艺,浸淫思道七十余载,妙得古贤遗旨,晚年拳艺达炉火纯青之境,人称“活拳经”。

二、襄县心意拳的拳理体系

襄县心意拳历经二百多年承袭锤炼和演变,已形成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动作朴实、体用兼备、实战性极强的武术流派体系。其拳理拳法、功法修炼、攻防技法、武德涵养,无不与中国传统医学、古典哲学、气功学、回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襄县心意拳自清嘉庆年间开始传播至今,由于受地域、民族风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传授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县域附近,传授的对象也仅仅在家族内部秘密传授,故该拳古风犹存,并完整地继承和保持了原始的格杀本能和古朴的拳术风格特点。

简略地说,襄县心意拳拳法至简至明而又至精至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底蕴丰富的文化拳,也是人类野性得以展现的实战拳。该拳法遵“天人合一”之理,循三才、四象、五行、阴阳、八卦之规,摄自然生灵之长,合天干地支之数,汲取古人吐纳、导引养生之精华,象形取意,取法为拳,具有严密细致、完美、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按照老一辈口传,其理论体系依循阴阳天地说、三才配位三体九节说、四象四梢说、五行五脏五关说、六合混元一体说、七位七拳说、八陈奇正变化说、九九丹成说、十二象说,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阴阳两仪说、五行说。

阴阳两仪说是襄县心意拳的根本拳理和拳法之总纲,并指导着该拳的研习。拳谱曰:“阴阳之法,看阴而有阳,看阳而有阴――会其理于一本,通其行于万殊,可知一切武艺,俱出于拳内。”襄县心意拳处处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之谓变”、“往来不绝之谓通”、“阴阳不测之谓神”的阴阳法则,而在拳法上提出的“顾即是打,打中有顾,顾打浑元一体”、“有手则无手,打人如取偶”、“以无形打有形,有形无形变”就是对阴阳两仪说的最具体的说明。

襄县心意拳五行说来源于医易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认识观,并运用这一理论辩证使用五行之道。拳谱曰:五行――金、木、水、火、土,内对五脏,外应人之五官。心属火,心急勇力生;肝属木,肝急火焰蒸;脾属土,脾动大力功;肺属金,肺动阵雷惊;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五行存于内。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行著于外。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上述论述把襄县心意拳拳法的内在作用做了非常精辟的阐述。正是得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与哺育,并历经历代大师的辛勤耕耘,襄县心意拳大大发展和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容,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华部分。

三、襄县心意拳的拳法内容和特点

据襄县心意拳第五代掌门人、著名老拳师姚国堂介绍,襄县心意拳基本拳法大致由由三大块组成。一是基本功,主要有溜鸡腿、鸡踩步、熊出洞(桩功)等;二是基本拳法,主要有十字把、四把拳、十二象、十三拳,以及四膀、四肘、四手、四炮、八把等单盘功;三是器械套路,主要有六枪、七枪、大枪、十三枪、三十六风魔枪、春秋大刀、六合刀、三十六鸾刀以及连剑(一棍齐眉,一棍齐胸,以铁链连接,是襄县心意拳独有兵器)等攻、技、法式。

襄县心意拳的重要套路是四把拳(也称四把锤),它基本完整地保留了马学礼大师所传的原始风格与技法,与其他流派有截然不同的拳式和功法。其拳法如下。

一是扑踩。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前脚虚,后脚实,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布于裆部,掌心向下,束身下蹲,谷道要提,两手十指张开,两虎口相对,此式为起式。左脚向前上一步屈膝前弓,成左弓箭步。同时,两手自小腹由下向前扑出,两肘靠在左右肋部,左掌在前,右掌在后按在裆部,两掌用劲向下按,头上顶,下颌内收,两目前视。

二是燕子抄水(单起手)。微下蹲,左脚向前上半步,右脚在后速过左脚,左脚不停再上步过右脚成为仆步,右腿下蹲,重心在右腿上;动作不停,左手顺,掌指向前,掌心向下,自下往上抄起,同时右掌变拳,随左掌向前冲打。拳要握紧,拳眼朝上,两臂似屈非屈,由左仆步变为左弓箭步,左掌放于右手腕部,两眼前视。

三是鹞子入林。右拳变掌,向右后转身,两臂交叉相交,两肘紧贴在胸部,右臂伸直下垂,掌心朝外,左臂在右臂左上方,左掌立在右肩部,掌心向右,同时左脚由前方向右后越过,右肩在前,两腿屈膝交叉,束身下蹲。

四是挑领。右脚顺势向前上一步,屈膝成右弓箭步。同时,随右进步右手以肱部向上挑劲,五指要张开,手腕要直,臂微屈,左手下按于裆部护裆,两手一上一下如撕物一般,手脚齐起齐落。

五是鹰捉。上身稍下蹲,右脚向前进半步,左脚在后跟一步,与右脚并齐,脚尖上翘身体直立,左手随势自裆部向上方穿拨,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左脚停在右脚的内侧,动作不停,左肩向前领,右肩向后,同时两手奋力向下捉,落于裆部,成扑踩式,下盘成左弓箭步。

六是斩手炮。双掌变拳,左脚向前进半步,右脚跟步提于左脚内侧,全身下沉于左腿上,右脚尖上翘,身体不可倾斜;动作不停,右脚向前上步,成右弓箭步,同时,两手抱拳向前方斩出,右拳在前,左拳在后停放于右手腕处,拳眼向上,两眼前看。

襄县心意拳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兵法等为理论基础,汲取自然界中龙、虎、熊、猴、马、燕、雀、鹞、鹰、鸡、猫、蛇十二种凶猛强悍的动物的灵性和本能,象其形,取其意,立法为拳,故有龙的搜骨之法、虎的扑斗之勇、熊的静稳之妙、猴的纵身之灵、马的奔蹄之本、燕的抄水之艺、雀的钻林之能、鹞的展翅之功、鹰的捉拿之巧、鸡的斗身之性、猫的扑拿之技、蛇的拨草之意,强调重内而不重外、重神而不重形、重本而不重术、重意而不重心。盘艺时要行如寒鸡、动如游龙、起如虎扑、落如鹰捉、势如熊猛、捷如猫奔。如盘练龙形时,就要仿效龙的束骨之法、升降之形、游空之能、探爪捉拿之精,先束后展,先屈后直,先降后升,身心俱动,内外一体,神形合一,充分体现其刚柔相济、翻转灵敏、身形灵活,起落轻灵的特征。

襄县心意拳以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六艺”为身法,以头、肘、肩、胁、胯、膝、足“七星”为根本(其他流派的心意拳没有胁之说),做到内意和外形的“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襄县心意拳以心意指挥行动,行盘贯穿心意,心意支配六合,六合寓有心意。每一出手,都必须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上提,周身自然下沉,上下高度协调配合,做到步步不离鸡腿、把把不离鹰捉、式式不离虎扑,一招一式都要体现出虚实、阴阳、动静、进退、开合以及踩、扑、裹、束、决、蹲、拧、摇、涮、插十劲。

襄县心意拳讲究十大功法,即一观、二听、三节、四梢、五意、六合、七到、八回、九转、十实。一观:眼观六路。二听:耳听八方。三节:根节、中节、梢节。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梢节催抖擞。四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爪为筋梢,发为血梢。四梢要齐,警起四梢物必落。五意:三意要连,三意者拳意、动意、心意,三意不连定是学艺浅。六合:内外各三合为六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一枝动而百枝摇,周身一合而无不合,方是真合。七到:起是去落是到,起亦打落亦打。心到、意到、气到、力到、眼到、头到、手到、脚到、肘到、膝到、肩到、胯到,浑身齐到,一到无不到。八回:见克己进,知难而退谓之回。克而进之,回而避之,进亦打退亦打,避实而就虚,兵行诡道也。九转:三回九转成一势,为迂回之身法步法。十实:十指绷开掌心实,十趾镂地足心实,头领口绷心口实。与此同时,还要明三节懂三尖。三节即梢节、中节、根节。梢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跟节不明,动辄跌倾。三尖即手尖、脚尖、鼻子尖。三尖对照,内外一体,才能力如火药拳如弹,一触即发,快速出击。此外,还要做到“三弯”,即腰弯、腿弯、胳膊弯,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艺之中是真艺”的境界。

襄县心意拳讲究“拳功一体,体用合一”。每一把拳式都是一种功法,每一种功法都符合实战的应用。因此,该拳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实战性。凡长期操练襄县心意拳的人无论高矮胖瘦,每拳均有惊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故有“太极十年不出门,心意一年打死人”、“太极奸,八卦滑,最毒毒不过心意把”之说。其风格特点如下。

一是直来直去,快速勇猛。该拳不重套路,重视的是功力和实用。故此,在技击时大多目标明确,直来直往,一屈一伸,没有花架子,出手速度快,劲力猛。收如伏猫,纵如猛虎,随心所欲,尽情而发。尤其是它的贴身短打,发身体丹田内劲作用于人,犹如洪水决堤势不可挡。正如拳谱云:拳如炮形龙折腰,遇敌好似火烧身,疾如风,快如电,打倒他,还嫌慢。该拳处处体现出勇、猛、快、狠的拳法特点。

二是拳式紧凑,浑身是拳。襄县心意拳出手两肘不离胁,两手不离腮,出手收手紧靠身体,用步法身法找目标,用头、肘、肩、胁、胯、膝、足七处击人,体现了“打人不露形,露形不为能”的拳法特征,与人交手时专打对方要害部位,举手不留情,当场不让步,上打咽喉中击心,由下向上先撩阴。在实战中有招似无招,无招似有招,周身皆招,充分体现出根节打人如拔草、中节打人如亲嘴、梢节打人如走路的特点。因此,在武术圈里有“学会心意门,屁股能打人”的谚语。

三是弃空打中,硬打硬进无遮拦。襄县心意拳一反其他拳派避实击虚的搏击原则,而是选择实处下手,以硬打硬进之势破坏对方之间架,用平时苦练得出强大的“抖擞劲”,肘顶膝撞,密集猛烈,突出一狠二毒三要命的技击法则,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恰似狂风扫地,势不可当。被击之人往往入里透内,穿胸透腑,剧痛如割,甚至昏厥或死亡。

四、襄县心意拳的功能

襄县心意拳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经过200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它不仅具有强大的技击效用,而且也是强身健体的良好运动,它既有防病的作用,又有治病的功效。故拳谱云:好心之人,常有公道之心,不别三意,不时常用,能调治百病。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而练习襄县心意拳必须全神贯注,四肢协调,周身一致,阴阳相合,通过人体的伸展、收缩、拧转、对抗增强四肢力量,增强和改善内脏器官功能,增进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达到调心、调息、调身的作用,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和人体气血和阴阳、调治百病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良好效果。正因为襄县心意拳遵循天人合一规律,讲求科学,祛病健身,在襄县心意拳的老前辈中年龄在八九十岁以上的比比皆是,因此襄县心意拳堪称寿星拳。

上一篇:“快使用少林拳,哼哼哈兮” 下一篇:截拳道摆肘在实际打斗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