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时间:2022-04-30 06:23:59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我国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探索符合国际化潮流和自己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分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背景基础之上,提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背景及内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资源在国家之间共享的程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之下,国家之间的教育要素相互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以及相关手段和方法的采用上,不仅注重凸显本土化的教育特色,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培养与发展趋势。

教育部在2010年和2012年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①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宏伟目标的背景下,《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高校加强对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培养,提高国际化课程比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②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学校在全球化、国际化、经济一体化观念的指导下,以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为基础,以多种形式培养与国际接轨人才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观念、国际化培养方式、国际化教育内容、教师队伍和学生生源的国际化等内容。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熟知国际文化和国际礼仪并能够参与到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去。能否培养出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是衡量一所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在全球国际化时代建设国际知名大学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力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全球一体化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国际跨校交流联合培养本科生是一种新型的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校本科生教育及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的推动力量之一。

(二)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的有效推动力

目前,世界各国高校纷纷把教育国际化纳入战略目标,并积极开展联合人才培养项目。新形势下,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以有效促进高等院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教学实力的提升。交流生的管理工作需要我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出新的思考和变革,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能给带来合作院校先进的管理方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和借鉴,对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三)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跨国跨校进行交流学习,学生们开阔了国际视野,深入了解异国文化,提高了英语能力,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认识问题更有深度,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明显提升,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跨国跨校联合培养学生也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交流生通常能影响到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丰富了校园文化。

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一)专业设置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高度。因此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及自身特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满足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需要。在专业设置的调整中,应该增加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比如开设世界文化、世界历史以及涉及国际经济、法律、贸易关系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的多元文化。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应该补充和增加引进国外原版优秀教材的数量以满足授课的需要,同时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国际前沿研究,并通过专业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应用所学理论探索实际情况,从而培养其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二)培养目标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上,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培养目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立足于培养能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具备敏锐的政治触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具备广而专的知识结构,具有独立思考、要有高度的务实、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具备了解、追踪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国际意识,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的高层次国际性人才。

(三)课程体系国际化

国际化课程是指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与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培养出具有国际观念、国际视野和技能的国际化人才,使本土学生不必出国就可接触到本专业的国际学术动态,了解国际问题,形成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性视野。国际化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首创意识和研究能力,通过课程国际化设置,还可以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教学和开展研究,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设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课程群之外,应注重本民族文化传统课程群、教学实践课程群的设计。在专业课程群的设计上,即应注重专业的系统性、科学性,更应注重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需求。国际化人才的专业培养方向,应该是高校与政府、企业对接,建立符合全球化、国际化的专业课程设计模式。在本民族文化传统课程群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历史类课程,培养政治坚定、充分了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国际化人才。

(四)实践教学国际化

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需要构建从课内外走向校内外,进一步扩大海内外的完整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以课堂实践、社会调查、文化考察、见习实习、海外实践等环节为基本链条的能力训练平台。将课内实践与课外第二课堂相结合,打通课内外;从校内实践走向社会,进行专业学习调查、社会访谈、历史文化调研、走进社会、感受人文,打通校内外;从国内见习、实习最终到海外(海外实习基地、联合办学单位、相关企业、公司等),在海外见习实习过程中,实行国内国外相近课程置换,学分互认。③

(五)师资培训国际化

在国际化背景下,建立一支国际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主要途径,着力打造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36页)伍。首先,需要增强英语教师国际化培训力度。通过与外国相关院校缔结友好学校,选派英语教师赴境外访学学习、培训,通过组织境外学习或友好学校师生互访,扩大国际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授课水平。其次,聘请外国专家来校进行示范教学,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提高教师教学授课国际化的质量。再次,积极谋划,稳步推进本校教师教学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自主培训。认真布局教师队伍的结构,尊重教师个人意愿,做好梯度建设工作,帮助教师进行生涯规划,实现教师师资培训的国际化。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②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zong_he_870/20110325/t20110325_592388.Shtml.

③张化新,梁瑜霞,高萍.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参考文献:

[1]张化新,梁瑜霞,高萍.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2]曹毓.关于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2(35).

[3]任聪静,张红,陈丰秋,祝京旭.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2(6).

[4]韩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中国外资,2012(11).

[5]安哲锋,宋微,顾沛卿.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远程途径之思考[J].Education Research,2012.

作者简介:潘镜宇(1982—),女,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助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

上一篇:江苏省中小型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探讨及形成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