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元通脉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hs-CRP和IL-6的影响

时间:2022-04-30 05:57:49

【摘要】 目的 研究益元通脉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夹寒证)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标准强化疗法(抗缺血:改善心肌血供、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等,予硝酸甘油、美托洛尔、硝苯地平缓释片、依那普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等)。治疗组加用益元通脉方,1剂/d,疗程为4周。各组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s-CRP和IL-6水平。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中长效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P

【关键词】益元通脉方;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夹寒证;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多由炎症反应介导。CRP和IL-6是急性时相蛋白,晚近研究表明, CRP 和IL-6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1]。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整个冠状动脉都发生炎症反应。炎症可以导致斑块不稳定,引起心血管事件链的继续发展,因此,积极监测炎症标记物对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益元通脉方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夹寒证),对hs-CRP、 IL-6取得较好的干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源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广州市中医医院和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发病到入院时间、病情程度、年龄、性别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及病例选择标准

1.2.1 入选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排除心肌梗死,中医辨证为阳虚夹寒证,年龄在25~75周岁者。

1.2.2 排除标准 感染、发热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性疾病、外周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期(3个月内)手术史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年龄75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心肌梗死、急慢性肾衰竭、急慢性肝衰竭、精神病患者、不按规定用药患者、不配合观察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西医标准强化疗法(抗缺血:改善心肌血供、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等,予硝酸甘油、美托洛尔、硝苯地平缓释片、依那普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等)。治疗组加服中药浓缩颗粒益元通脉方,开水100 ml左右,冲后温服,每日1剂,疗程为4周。益元通脉方(颗粒剂)组成:炙甘草2包、淡附片、干姜、山萸肉各1包(蜜炙甘草2包相当于中药饮片6 g,淡附片1包相当于中药饮片6 g,干姜1包相当于中药饮片3 g,山萸肉1包相当于中药饮片12 g。)以上所用中药为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生成厂家: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

1.4 观察指标 hs-CRP、IL-6、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电解质、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

1.5 中医证候计分定量标准 参照《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初稿)》[3]拟定。4分:心痛,气短,烦热,闷胀,肢凉,舌脉异常等症明显,经常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生活;3分:上症明显,经常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2分:上症时轻时重,间断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1分:上症较轻,偶尔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0分:无症状或症状消失。

1.6 疗效标准 参照《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初稿)》[3]中有关心绞痛中长效疗效判定标准及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中长效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中长效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18(60.00)7(23.33)5(16.67)83.33

对照组3015(50.00)6(20.00)9(30.00)70.0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 χ2检验,二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立项基金(项目编号:2008245)

作者单位:510130广州市中医医院(练建红 张玉辉 叶穗林 薛峥);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陈健)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n=30,x±s)

组别症候总积分

治疗组治疗前2.42±0.53

治疗后0.98±0.481)2)

对照组治疗前2.63±0.58

治疗后1.25±3.161)2)

注:治疗前后比较,1)P

2.3 两组hs-CRP、 IL-6 检测结果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hs-CRP、 IL-6 检测结果比较(n=30,x±s)

组别hs-CRP(mg/L)IL-6(pg/ml)

治疗组治疗前15.74±4.5819.62±2.61

治疗后2.04±0.761)2)3.41±0.881)2)

对照组治疗前15.68±4.4618.71±2.04

治疗后2.15±0.942)3.55±0.821)

注:治疗前后比较,1)P

另外,治疗期间治疗组有3人出现口干、2人出现失眠、多梦、1人出现烦热;对照组2人出现口干、3人出现失眠、1人出现烦热,嘱患者忌食燥热之食物,症状自行缓解。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研究针对阳虚夹寒证,治以温阳散寒。益元通脉方为四逆汤加山萸肉而成。《医宗金鉴》云:“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矣”,正所谓“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能灭,是不治邪而实治邪也”。对于山萸肉,近代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赞“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大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兼具条达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当代李可老中医认为:“此点极为重要,为古今诸家本草未曾发现之特殊功效,可适用一切心衰虚中夹瘀的特征,对冠心病尤为重要。”全方共奏“以补为通”益元通脉、复阳固脱之效。

hs-CRP、 IL-6作为炎性反应的标记物,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检测意义。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西医标准强化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益元通脉方可明显改善中医证侯、心绞痛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进一步需要探讨益元通脉方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夹寒证)的相关机制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性分层研究,观察益元通脉方的中长期疗效,为临床更好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Petovay F, Heltai K, Kis z, et al.1 chronic infections and histamine, CRP and IL-6 levels after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 lasty.Inflamm Res, 2007,56(9):362271.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3] 胡元会.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初稿).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06-8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卵巢肿瘤蒂扭转的临床诊治分析 下一篇:治疗心绞痛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与缓释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