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的道德失范及伦理救赎

时间:2022-04-30 04:27:16

休闲体育的道德失范及伦理救赎

摘要:以休闲伦理学为理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指出当前休闲体育活动中伦理道德失范主要体现在本能性、奢侈性、放纵性和诱导性四个方面,其基本特点是休闲体育观念肤浅化、组织官僚化、行为非理性化和价值取向拜金化。分别从参与主体、社会环境、政府管理三个角度,分析了休闲体育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伦理救赎策略,旨在为改善休闲体育的道德环境,促进休闲体育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休闲体育;休闲伦理;道德失范;伦理救赎

中图分类号:G8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4-0029-04

“休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文明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生活理想。在焦躁不安的社会中,“休闲”作为一种高贵灵魂的真实存在,保留了个体生命追求自我价值的生活理性。体育作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休闲方式,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休闲观念、维护休闲伦理道德的责任。然而,休闲体育并非始终站在伦理道德的高地,起到缓解社会压力、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在思想无束、自由过度、个性狂羁的后现代社会,休闲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公共伦理被不断践踏,休闲体育活动所恪守的道德底线被不断破坏。

1当前休闲体育伦理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休闲体育的伦理道德失范,一般是指在休闲体育活动中伦理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的缺失、失效和混乱现象[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本能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的休闲思想文化深受传统“工作――休闲”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影响,长期为了生存而奔波的国人在平静的表面下都隐藏着一颗本能欲望的心。面对不断增加的闲暇时间和物质财富,习惯于为生计而奔波的人们则显得惊喜而茫然,以致于无所适从。有些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放松了伦理道德约束的缰绳,任凭压抑许久的本能释放出来,并把其当成自己理解的“自由”“快乐”“幸福”。这种本能的休闲观念在人们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时被彰显出来,诸如球迷骚乱问题、广场舞扰民问题、“暴走”问题、公共体育活动场所使用纠纷问题等都是人们本能的释放所致。体育不再是一种肢体活动的手段,只是成为受压制人性本能宣泄的外在途径。

1.2奢侈性

休闲体育作为人从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有闲的积极状态,其本质是休闲者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肢体活动获得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2]。也就是说,休闲体育是人们摆脱物质压力,追求发展的一种真实存在。然而,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休闲体育逐渐脱离了其内在本质,原本作为休闲基础的体育消费却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狂热目标。通过体育消费进行休闲,追求奢侈豪华,把休闲体育作为自己的一种标志和象征,进而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以及所谓的品位。通过奢侈的消费,参与休闲体育的主体已经游离了体育本身,而去追寻一种展现自我、表现自我和身份认同的“体育符号”。奢侈性的“休闲”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它虽然与社会或个人财富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但更是享乐主义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这种近乎极端的体育休闲方式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1.3放纵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休闲,无论是在德性修养还是在使人“成为人”的过程中,在方法论上都有一个“适度”[3]。休闲的生活应当追寻快乐和健康,没有了快乐和健康,休闲也就成为一种麻木的放纵。放纵性的休闲已经不是把休闲作为追求更加丰富的生活,而是认为休闲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行事[4]。特别是这种放纵被人的本能所操控,更有可能将休闲体育推向庸俗化。在现实的休闲体育活动中,许多人沉迷于一种休闲体育项目中不能自拔,挤兑了正常的工作或生活的精力;许多人疲于应付各种体育活动的比赛、培训、表演或训练,从而使休闲主体客体化,出现参与休闲体育的本能惯性。甚至有些人将自己的休闲权力凌驾于社会公德之上,妨害正常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诸如此类的休闲体育伦理道德失范现象不但有损于休闲主体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对休闲体育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困难和阻力。

1.4诱导性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创造人的生命存在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5]。正是因为人类具有动物所不具备的自由性、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才使得“人之为人”。然而,在群众性的休闲体育中,多数活动的开展都具有明显的诱导性,休闲体育参与者的目的并不在于自我身心健康的发展,而是为了追求活动组织者(政府部门或商家)提供的所谓的“活动纪念品”。参与休闲体育的人们变成了以“有偿性的体育活动”为任务导向,进行体育类的训练或表演。虽然这类诱导性的休闲体育活动营造出了休闲活动开展的火热局面,展现社会表面的和谐与繁荣,但另一方面却深刻折射出人们休闲主体意识的匮乏和休闲文明程度的落后。物质性的诱导可以使我国休闲体育显现出即时的欣欣向荣,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休闲体育的发展和普及,但是,人们休闲观念的落后,休闲意识的薄弱却无法通过物质诱导改善,相反这种诱导性休闲还不利于人们正确休闲意识的培养,使群众的休闲观念趋于庸俗。

2休闲体育伦理道德失范的基本特点

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谈到人类进行休闲的五个目的层次:放松、消遣、发展、创造和感觉超越[6]。而目前国民的休闲方式还主要停留在上网、看电视、电影、逛街购物、社交聚会、旅游、游戏等较低的目的层次,休闲的追求仅仅是肉体的放松和消遣。在这种低层次的休闲观念中,休闲体育的道德失范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2.1休闲体育观念的庸俗化

如若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只是出于娱乐消遣的本能需求,没有体育文化的精神追求,忽视科学的休闲意识,缺乏基本的社会伦理修养,那么就会出现休闲观念的庸俗、落后甚至愚昧。由于缺乏科学休闲健身知识指导、忽视精神休闲和文化学习,休闲体育也就成为聚众取乐、消磨时间的低级趣味活动。甚至由于休闲体育活动中参与机会、锻炼空间、休闲物质等资源的分配问题而纷争不已,失去了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真实意义。庸俗的休闲体育观念只能使社会的文明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而民众由于缺乏积极开放的社会交往伦理观念,无法实现高雅休闲体育文化的消费和享受。

2.2休闲体育组织的官僚化

随着政府将全民健身计划活动纳入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休闲体育活动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休闲体育的活力,也推动了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但是,各种行政任务的出现,使得原本较为松散自由的休闲体育组织,成了各类政府部门名义上的下属行政机构,需要承担各种表演、比赛、交流等行政任务;也使得各类休闲体育组织内部原本和谐的球友、队友、拳友之间的关系,多了一层明显的领导和下属的级别障碍。正是由于各种官僚化的行政性体育活动任务,让参与者们感觉“玩”得越来越累,失去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体性和自觉性。

2.3休闲体育行为的非理性化

自觉而积极地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可以反映出居民对快乐和健康的渴望,反映出人们对更高生活层次的追求。但是,由于部分参与者缺乏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爱和尊重,破坏现有的休闲体育资源、追求体育消费和享受,从而丧失了休闲体育活动参与者最基本的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在登山、攀岩、越野、自行车等户外休闲体育活动中随意丢弃垃圾,破坏休闲环境;为了个人的健身需求而置社会道德于不顾,造成扰民、抢占公共资源,造成了社会秩序的紊乱和各种事故;盲目进行各种体育产品消费,追求消费高档体育活动、体育产品所带来的名利虚荣。

2.4休闲体育价值取向的拜金化

当今经济的繁荣来自于市场经济的高度自由,人们可以用任何合法的手段满足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但是这种自由的负面效应给社会带来“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在休闲体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拜金化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休闲体育主体消费的拜金化,通过高档的体育消费来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价值品位;另一方面,休闲体育产业经营的拜金化,如破坏自然生态修建诸多高尔夫球场、在极不适宜的地区建设滑雪场或冰场。还有部分体育俱乐部为了迎合人们的健身或交流需求,增设各种名目的休闲服务,销售奢侈或劣质的体育产品以谋取暴利。

3休闲体育伦理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伦理救赎

在充满浮躁气息的当今社会背景之下,休闲体育领域出现诸多道德失范之处,其原因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如何从诸多道德失范现象背后剖析其真正原因,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且在找出存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改善目前休闲体育领域世风日下的窘境,达到伦理救赎的目的。本研究认为,应从休闲体育的参与主体、社会环境、政府管理三个维度进行剖析。

3.1参与主体

在休闲体育领域,所谓参与主体,就是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也只有人,才会有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的差异性,也正因为部分休闲体育的参与者由于自身不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或对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过低,休闲体育领域中才有这种伦理道德失范的问题存在。从休闲主体的角度分析休闲体育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源于中国人休闲观整体水平较低,而这种低层次的休闲观主要源自中国传统的“工作―休闲”二元对立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休息或休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也就是说,将休闲置于工作之下较低的一个层次,甚至将休闲与工作对立起来,视休闲为投机耍滑、游手好闲、腐化堕落、不求上进等消极概念。在这种重劳动轻休闲传统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将勤劳肯干、任劳任怨当作美德,休闲就成为生活边缘化的一种东西[7]。相反,一旦有了休闲的机会,人们会尽一切可能去放纵自己,以过激的方式释放自己在工作中积攒的压力,从而使休闲在概念、内容和行为上出现庸俗化和单一化。

美国休闲学者布莱特比尔认为:如果我们想要休闲,应当先接受休闲教育[8]。而在休闲教育中,对参与主体休闲观的改造是尤其重要的。休闲主体在参与休闲的过程中,应当强化休闲主体的内心追求和道德修养,使在参与休闲的过程中,能够以理性精神明辨是非、积极进取,以追求一种更为文明和高雅的精神休闲方式。在休闲体育活动中,正确塑造自己的精神定位比掌握运动技能更为重要,良好休闲体育的方式和习惯对参与主体对体育的认识、正确价值的判断和美的欣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社会环境

人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环境不同,情境不同,塑造出人的性格特质等都也不同。休闲体育作为人自主、自觉、自愿的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而人的休闲观念、休闲行为也必然受到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综观当今休闲体育领域,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人的存在价值已经被金钱所“物化”。市场经济的利益多元化导致人在休闲过程中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诞生,以致于社会道德良知的弱化和丧失,造成了休闲体育的道德失范。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之下,大众传播媒体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导向也对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然而,为了突出新闻特点,提高收视率和点击数量,只重视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以致于休闲体育类报道的时候更倾向于宏大、奇特、惊险、高贵等项目,进而强化了人们对休闲体育是“富人”和“有闲”的错误认识,也使得绝大多数人在自己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时有意识地向这种所谓的“主流”休闲方式靠拢,扭曲了休闲体育伦理观念。

从休闲体育社会环境的维度来营造健康的休闲道德氛围,建设健康的休闲伦理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对当今的休闲体育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伦理救赎,主要靠“正确引导”和“强化监督”两大措施:一方面,强化市场经济带来的正面推动作用,使更多的资金流向最缺乏休闲的人,依靠大众媒体的宣传来培养群众的休闲体育观念,因地制宜地创造休闲体育物质环境和条件,并结合地域性喜闻乐见的休闲体育项目进行普及和指导,以形成地区特色的休闲体育活动模式,以期增强大众的体育幸福感。另一方面,强化监督机制,不仅要对直接作用于大众休闲体育活动的人、财、物进行有效的监督,更要对大众媒体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强化主流媒体对休闲体育活动的正向引导作用。[JP]

3.3政府管理

在现阶段的休闲体育活动中,尽管大多数属于休闲主体的自我选择行为,但这并不表示政府在休闲体育领域就无所作为;尽管一部分休闲体育活动能够成为彰显政绩的门面,但也不能让政府在休闲体育领域中妄加指导。政府在休闲体育活动中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应当适当地介入休闲体育并正确引导其进步与发展,而不是只将休闲体育作为政绩的砝码或放任休闲体育自由发展。综观政府对休闲体育的管理,出现了向两大极端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政府的过度干预。主要表现在政府领导的个人喜好和评价。从休闲体育活动项目来看,政府领导的个人偏好,也往往决定着某个项目开展的情况,反之亦然。这种极具官僚化的管理使得休闲体育活动随领导喜好的更替出现了“一朝繁荣一朝枯”的奇特现象。政府对休闲体育的过度干预造成了休闲体育极具官僚化,也容易滋生体育贿赂和领导腐败。另一方面,政府的管理缺失。主要表现在政府对相关体育活动项目的规范、审批、资源分配等方面。政府对休闲体育活动项目管理规范的缺失,使得糜烂性、奢侈性休闲体育行为的发生,对高危险性的、对自然生态有潜在危害的体育项目的审批监管缺失,使参与者的休闲风险大大增加,也违背了和谐发展的科学价值观。政府对休闲体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造成了部分居民休闲权力的缺失,反而强化了“休闲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权”的错误观念。

休闲体育需要政府的合理化管理。首先,政府的科学自律。休闲体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但需要经过大量数据的实际调查和科学的分析来进行支撑,而不是领导们拍拍脑袋就决定如何发展的。政府领导者应该首先具有正确的休闲体育伦理道德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出对休闲体育发展指导

的法规和制度。第二,政府的合理分配。政府对休闲体育的管理不仅体现在休闲观念的正确指引上,也体现在对休闲资源的合理分配上。一方面,对现有的休闲体育组织进行全面严格的审查,规范休闲体育行业的行为,严控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审批,取缔具有安全隐患、资源浪费、破坏自然的体育项目和机构。另一方面,利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和调节休闲体育的消费,对奢侈浪费的休闲体育活动进行税收、利息上的约束和限制;利用系统分配的手段对休闲体育公共设施进行合理规划,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的休闲体育参与需求。

4结语

美国休闲学者托马斯・古德尔认为,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是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9]。休闲体育作为人类休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休闲体育的伦理关照缺失是其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同时,必须加强休闲体育伦理的建设,以契合现代休闲伦理的“健康与舒适、愉悦与幸福、低碳与环保、优美与高雅”四大基本理念[10],使休闲体育未来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HJ1.9mm]参考文献:

[1]向建州.当前休闲伦理失范的问题及治理[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29-140.

[2]徐成立,田静.休闲体育的伦理定位、失位与复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7-166.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

[4]袁其微.对当前中国休闲异化现象的伦理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05(2):13-15.

[5]邢媛.论“休闲”的价值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4):75-77.

[6]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5.

[7]张广瑞,宋瑞.关于休闲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1(5):17-20.

[8]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13.

[9]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1.

[10]向建州.休闲伦理的四大基本理念[J].伦理学研究,2003(4):130-133.

上一篇:老年患者常见西药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下一篇: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和环丙沙星联用治疗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