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3休止符 接下来奏哪出?

时间:2022-04-29 08:49:26

近期全球金融市场最大的事件,莫过于美联储正式宣布结束QE,FOMC声明同时释放鹰派信号。美国股债齐跌,美元指数走强,黄金下跌,油价受库存影响略有反弹。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QE一直扮演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如今QE终于如预期划上休止符,那么接下来还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

无疑,QE的退出进程符合预期,可以预见未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常态化仍将采取渐进方式,不会操之过急。从2013年5月开始,关于QE提前退出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但美联储在政策退出上依然非常谨慎,预计未来加息也是如此。尽管本次会议声明偏鹰派、就业市场也在稳步复苏,但美联储不会过早加息,最可能的时间还是最初耶伦提到的明年二季度。不会过早加息的原因:一是美元加速升值并不是美国人希望看到的,目前美国很依赖贸易再平衡式复苏。二是目前通胀低位,预期稳定,美联储并没有压力。三是美国资本市场过去几年的反弹和货币宽松有直接关系,货币收紧操之过急可能会造成金融风险。

QE退出以及货币政策常态化的影响将会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美元走强,不是短期,而是中长期。原因: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收缩,美国内部去杠杆、外部再平衡,新兴市场危机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其二,黄金进入熊市:去年的大跌可以视作黄金中长期熊市的起点,目前还未结束。美联储收缩,美元走强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三,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低迷。虽然在地缘政治的冲击之下,大宗商品会间歇性反弹,但在全球需求弱复苏、美元走强的大背景下,价格难有趋势性上行。

那么QE退出对中国经济政策影响几何?

这里存在一个中美货币政策脱钩的问题。2010年后,中美货币政策出现了脱钩。彼时,美国为应对债务危机,继续实施了QE2和QE3。而中国在四万亿刺激后,不得不面对相对强烈的通胀预期,并采取紧缩货币,一直持续到现在。中美两国经济形势决定了两国货币政策可能继续脱钩。

因此为了对冲美国货币政策,中国客观上要求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在美元进入强势周期时,全球流动性将出现回流美国,这客观上将引发中国的热钱出现资本外流。第二,实际利率过高要求降低利率。第三,货币政策工具从隐性操作将逐渐转向显性操作。随着美元进入强势周期,外汇流入将出现缩减甚至负增长,从而卡断了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为了维持13%左右的广义货币增长,在基础货币增长预期不增长基础下降的周期里,只有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

美国结束QE,美元进入强势周期,初期对美国实体经济的负作用较小。中国货币政策将继续与美国货币政策脱钩,货币政策工具将从隐性操作逐渐转向显性操作,即全面降准和降息。

民生证券认为,QE退出将加剧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行,推动央行货币投放渠道转变。美元走强的背后是美国经济复苏和美国利率水平(美债)的上升,而国内则面临房地产市场趋势性走弱、货币持续宽松的情况,这将缩小国际资本在中国的套利空间,导致外汇占款继续走低,这将迫使央行通过其他方式补充基础货币,预计明年再贷款、PSL、SLF 等货币投放将继续频繁使用,如果外汇占款下行幅度较大,或有降准出现。

同时,还会加剧中国出口复苏的压力,促使国内采取更多的内生性微刺激措施,同时倒逼国内改革。美国此轮复苏伴随着贸易再平衡,并不会直接带动中国的出口,相反,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将随着美元指数一起加速攀升,这将对出口造成更大的压力。外生性复苏难,只能靠内生性力量。预计未来微刺激措施仍会不断发力,内部自贸区的探索以及外部贸易规则的谈判也将随之加速。

可以预见的是,在美国“零利率”结束前夜,中国“零利率”只是“镜中花,水中月”。首先,中国不具备“零利率”的任何一个条件。其次,不能认为中国将重演美国八十年代开始的利率下行。

目前国际形势之复杂前所未有,中国货币政策将保持高度灵活性,降息等长周期货币政策出台概率较小。1、美、欧、日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2、在美国将“收”、欧洲仍“放”、日本正“乱”之时,中国央行必须保持高度灵活性。(1)外部环境对国内的干扰主要有两个,一是国际资本的流动,二是经济对出口的影响,两者都变得不确定。如果央行采取明确的趋势性货币政策,则可能会导致无法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2)由此可以判断,降息等长周期货币政策在未来一年内实施的概率都较低,若降息后出现国际资本外逃,则央行应当提高利率加以应对,而这又会打破央行货币政策连续性,损害央行信用的同时,实体经济也将因难以形成确定预期而受损。(3)采用SLF、PSL等中期货币政策工具,辅以灵活调节正回购利率,是中国央行的最优选择。中国金融市场“股债双牛”持续的可能性较大,国际资本大幅流动是潜在风险点。1、根据“修正的泰勒法则”分析框架,中国仍将继续债券牛市。修正的泰勒法则是指,长期利率债收益率取决于增长、通胀和金融系统风险,中国经济增长下台阶至7%附近较为确定,通胀维持2-3%窄幅波动是大概率事件,重点在于金融系统风险。2、最大的风险在于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认为中国汇率已经进入双向波动区间,央行新增外汇占款将长期维持在0附近,因此维持中国市场将在较长时期内“股债双牛”的判断。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目前市场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继续偏积极。美联储平稳结束QE,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微乎其微,而日本央行在10月31日意外宣布将扩张现有的QQE政策,此举短期内对全球投资者的信心会有非常明显的提振,股票市场尤其受益。从国内来看,预计宏观流动性偏宽松的格局可以维持,而海外资金流出A股市场的状况已出现好转迹象。比如,EPFR连续两周净流出减缓,NDF隐含人民币贬值预期在上周也出现缩窄。同时,11月新成立基金数量又将迎来高峰,10月31日的数据显示11月将有26只偏股型和股票型基金成立,预计最终的数量将会更多,而9月的小高峰在全月也仅成立了24只。从经济基本面与宏观流动性来看,支持风险偏好的上扬。另外,如果11月有沪港通开通的消息,可能依然对市场情绪有一定提振作用。目前虽然A+H股的折溢价指数在97,接近100的平价水平,但是从AH板块估值来看,占A股沪股通股票池权重较大的银行、能源、保险、运输等板块相对于H股依然有20-30%左右的折价。

此外APEC峰会推动政策舆情高涨,应该聚焦第三次对外开放。当前,第三次对外开放政策舆情进入高涨阶段,这表现为北京APEC峰会议题的、新一批自贸区政策舆情的升温以及“一带一路”规划的可能颁布。政策主题关注受益于第三次对外开放港口、铁路、公路等基建行业及相关设备制造类企业,区域上则关注海西、“一带一路”和京津冀等地。

投资策略方面:乘QE东风,配低估蓝筹。年内经济基本面失速风险消散;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结束,业绩对行情的影响趋于阶段性弱化;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偏好则继续偏积极,日央行QQE操作的东风亦有望使A股获益。

预计在APEC峰会、自贸区批量复制、区域发展规划推进等偏暖的政策舆情下,市场震荡上行的态势还将保持惯性。配置上,市场风格转换的动力逐渐积聚,而监管层对兼并重组的监管趋严等因素也可能削弱原有小盘、低质个股的炒作逻辑和盈利模式,建议把握低估值蓝筹的投资机会,兼顾有基本面支撑的白马成长股的补涨行情。11月拟配置七个行业,包括家电(龙头公司业绩稳健,股价前期滞涨)、非银(业绩靓丽叠加沪港通等政策红利,龙头公司1.5x 左右PB、估值有吸引力)、地产(销量企稳回升,资金压力减弱,存在阶段性的估值修复机会)、医药(业绩稳定、估值切换)、环保(政策+订单)、汽车(SUV、新能源客车等领域高增长+沪港通+环保减排)、银行(风险化解+利率下行)等。

风险因素方面,如果按照证监会前期定下半年发行100家左右IPO的目标,11、12月每月需要发行20家以上的新股,可能会对11月中下旬的投资者情绪造成负面影响;11月中旬公布的10月经济和金融数据低于预期。

上一篇:基于“网闸”的高校公共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管理... 下一篇:浅谈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