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基础结构设计探析

时间:2022-04-29 08:09:37

高层建筑基础结构设计探析

摘 要: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极为重要,如果在所依据的计算理论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无端地加大箱( 筏) 形基础底板的厚度、配筋量和布桩的数量,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和极其不良的综合经济效益。因此,在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必须凭借自身具备的概念并严格结合相关规范进行设计。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基础设计; 基础选型; 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基础设计要点

任何建筑物基础设计前必须掌握足够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地质资料,另一部分是有关上部结构资料。对这些资料的要求可根据需要而有所区别。对于高层建筑一般要求更详细的资料,在分析地质资料时应注意对地基类型进行判别并考虑可能发生的问题,要研究土层的分布,查明地下水及地面水的活动规律,调查拟建建筑物周围及地下的情况,在分析上部结构时应特别注意建筑物的重要性、建筑物体型的复杂程度和结构类型及其传力体系。任何一个成功的基础工程都必须能满足以下各项稳定性及变形要求:

1) 埋深应足以防止基础底面下的物质向侧面挤出,对单独基础及筏形基础尤为重要。

2) 埋深应在冻融及植物生长引起的季节性体积变化区以下。

3) 体系在抗倾覆、转动、滑动或防止土破坏( 抗剪强度破坏) 方面必须是安全的。

4) 体系对土中的有害物质所引起的锈蚀或腐蚀方面必须是安全的,在利用垃圾堆筑地时,这点尤为重要。

5) 体系应足以对付以后在场地或施工几何尺寸方面出现的某些变化,并在万一出现重大变化时能便于变更。

6) 从设置方法的角度看,基础应是经济的。

7) 地基总沉降量及沉降差应为基础构件和上部结构构件所容许。

8) 基础及其施工应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要求。

2 基础的选型

基础结构的形式很多。设计时应选择能适应上部结构使用、满足地基基础设计两项基本要求以及技术上合理的基础结构方案。作为整体结构之一的基础,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决定了基础设计除需满足强度和上部结构的其他要求之外,还应满足上部结构对基础结构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要求。合理选择基础形式是结构设计很重要的阶段,天然地基上的筏形基础比较经济,宜优先采用,另外依据地质勘察情况还可采用箱基、桩基或采取复合地基形式。基础是否发生倾斜是高层建筑是否安全的关键因素。高层建筑由于质心高、荷载大,对基础底面一般难免有偏心,故在沉降过程中,建筑物总重量对基础底面形心将产生新的倾覆力矩增量,而此倾覆力矩增量又产生新的倾斜增量,倾斜可能随之增长,直至地基变形稳定为止。因此,为减少基础产生倾斜,应尽量使结构竖向荷载重心与基础平面形心相重合,当偏心难以避免时,应对其偏心距加以限制。《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在地基土比较均匀的条件下,箱形基础、筏形基础的基础平面形心宜与上部结构竖向永久荷载重心重合。当不能重合时,偏心距 e 宜符合式( 1) 要求:e ≤ 0. 1W / A ( 1)式中 W―――与偏心距方向一致的基础底面边缘抵抗距,m3;A―――基础底面积,m2。

3 基础的埋深

高层建筑基础必须有足够的埋置深度,这主要是考虑了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增大基础埋深可保证高层建筑在水平荷载( 风和地震荷载) 作用下的地基稳定性,减少建筑的整体倾斜,防止倾覆和滑移,利用土的侧限形成嵌固条件,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

2) 由于基础增大埋深,可使地基的附加压力减小,且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也加大,则可以提高地基的设计承载力,减少基础的沉降量。

3) 增大基础埋深,可使地下室外墙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和被动土压力增大,从而限制了基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摆动,使基础底面上反力分布趋于平缓。

4)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效应与基础埋置深度关系较大,增大埋深,可使阻尼增大,结构的地震反应减小,而且土质越软,埋置深度越大,地震反应减小的越多。因此增大埋深有利于建筑物抗震。实测表明,有地下室的建筑地震反应可降低 20% ~30%。在确定基础埋深时,应结合建筑物的高度、体型并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及使用功能等条件的影响。基础埋深需满足如下规定:

1) 天然及复合地基,宜取1H/15( H 为房屋总高度) 。

2) 桩基础不计桩长,宜取1H/18。

3) 基础的埋深对房屋造价、施工技术措施、工期以及保证房屋正常使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基础埋置太深,会增加房屋的造价; 而埋置太浅,通常又不能保证房屋的稳定性。因此,基础设计时应根据相关规范及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理的埋置深度。当基础直接搁置在基岩上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及其他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埋深可适当放松。当地基可能产生滑移时,应采取有效的抗滑移措施。

4) 箱型基础的埋深还应考虑抗浮设计水位的影响。

4 高层建筑基础常用类型的选取及比较

1) 筏型基础。筏基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基础形式。其选取条件如下: ①当基础持力层无法满足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及地基容许承载力要求时,采用筏基可以增大其基底面积从而提高基础承载力、减小基底变形; ②高层建筑在水平荷载( 如: 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的作用下,采取筏基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刚度和稳定。

2) 桩基础。桩基础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另一种常见的基础形式。其选取条件如下: ①当浅表土层地基承载力无法满足上部结构承载力要求,而符合承载力要求的持力层土层在较深处时,宜采用桩基; ②天然地基承载力和变形不能满足要求的高重建筑物,或者天然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但沉降量过大,需利用桩基础减少其沉降的影响,或在使用上、生产上对沉降量要求比较严格的高层建筑物。

3) 柱下独基。独立基础主要适用于小高层框架结构,当地基承载力较大,地基土性质分布均匀,柱间倾斜变形较小时采用。同时为增强整体结构及基础的刚度和稳定性,在纵横方向设置连系梁,连系梁按偏拉、压构件进行计算。

其他基础形式如箱形基础、十字交叉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桩筏基础等,可根据各种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选择。

5 基础设计的注意事项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及其形式的多样化、复杂化也随之增长,这势必给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带来若干问题和困难,以下为基础设计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1) 不重视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 《地基规范》3. 0. 1条规定,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等条件,将地基基础的设计统一分为三个等级。而在 3. 0. 2 条规定,根据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同时考虑地基变形( 在长期荷载作用下) 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地基基础设计

须满足如下要求: ①所有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设计须满足要求; ②属于甲、乙级设计等级的建筑,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③属于丙级的建筑有 《地基规范》规定的 5 种情况

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

2) 抗浮设计时不区分实际情况即进行抗浮验算: ①抗浮验算时上部结构永久荷载须乘以分项系数,分项系数可根据 《荷载规范》或当地地区标准取值,验算建筑物抗浮能力应满足:建筑物永久荷载水浮力≥1. 0,其中,永久荷载取标准值,永久荷载与水浮力的分项系数按 《荷载规范》或参照 《北京细则》取值。②当结构基础设计需要采取抗浮措施时,应按工程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当高层建筑主体基础与裙房地下结构空间连成整体,均采用桩基,可采取抗拔桩来解决抗浮问题; 当主体与裙房地下结构空间未连成整体,采用天然地基会产生沉降差,则抗浮常采取配重( 配重材料通常采用素混凝土,重度大于等于 30kN/m3钢渣混凝土或砂石料) 的方法。

3) 设置地下室对基础设计与整体结构的影响不了解。①高层建筑设置地下室除了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空间功能( 如作停车库、设备机房等) 外,还会对地基基础和地面以上的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有很大的贡献。地下室深基坑的开挖,对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的基础能起到很大的卸载和补偿作用,从而减少了地基的附加压力,增强了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值。②地下室周边后期夯实的回填土对埋深较大的地下室外圈混凝土墙施加了被动土压力的同时,还对外圈挡土墙产生摩阻力,使基础的稳定性得以增强。同时使基础板底反力平缓分布。根据结构设计经验,通常将地下室埋置深度不小于高层建筑总高度的 1/11~1/9时,可不考虑由于偏压引起的整体倾覆问题。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必须加强对地下室周边回填土的质量要求和控制,土回填越密实,抗剪强度越高,提供的被动土压力也就越大,对基础的稳定越有保证。

结语:

随着高层建筑在我国的日益普遍,高层建筑基础作为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设计人员的重视。论文就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重要性和基础设计前的准备内容、基础选型、基础埋深及常见基础类型的适用条件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并对基础设计过程中容易误解和忽视的内容进行介绍、总结,避免设计人员在基础设计过程中出现类似问题。

参考文献:

[1] 莫海鸿,杨小平. 基础工程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JGJ3 -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S].

[3] 张荐林. 中小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探讨 [J]. 甘肃科技,2002,( 3) .

[4] GB 50007 -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S].

[5] 孙利辉. 高层建筑基础的设计选型与应用 [J]. 价值工程,2011,( 03) .

[6] 李国胜. 混凝土结构设计禁忌及实例( 第四版)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GB 50009 -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2006 版) [S].

[8] 王 强. 谈高层基础设计中典型问题的处理 [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 04) : 113 ~115. ( 责任编辑 张宝优)

上一篇:低湿洁净室空调节能方案浅析 下一篇:对航道疏浚吹填工程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