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独特的中医文化

时间:2022-04-29 05:20:10

养育,独特的中医文化

中西方在不同地理条件下产生不同文化,中西医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生命救治态度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医学以人为主体重视的是生命怎样存活,西方医学以侵犯者主体,重视的是疾病怎样去除。这种冲突反映在生命救治全过程,造成了中西医的大不一样。所以,中西医的冲突其实是中西方文化冲突。

中医顺应自然 西医征服“来犯”

中国文化以中原(河南、山东)地区为发祥地。该地区物产丰富,在原始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造就“靠天吃饭”的农耕文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只有顺应天时,劳作合拍于天时,才可以生存、繁衍。天地养育、顺应自然成了中华先民的生存智慧,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影响的中国医学“养生”成为主要的生命救助办法。

大部分西方国家呢,生活在北寒带地区,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都是冰天雪地,不具备庄稼农作物生长条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是该地区的生存之道。这些国家通常要靠与外界物质交换或者掠夺外民族、外部落的生活资料来生存,蕴育出“征服”的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西方医学内科以“杀毒”“灭菌”为主要思想,外科更以“切除”“移植”为重要手段。

老人要“扶助" 小孩要"提携"

中医立足于生命颐养,首先是扶老携幼,凡事重视始点与终点,这来自于《易经》中“慎以始终”的教诲。

对待衰老的生命,因为其虚衰,需要扶持,不在于治病。好比心衰又有肺部感染的咳嗽病人,如果接受抗感染输液,心脏反而不堪重负,将衰竭而亡;如若以中医温阳利水、化痰止咳,扶助其阳气,就可以求生。再如对虚弱的癌症病人,如果一味杀灭癌细胞,杀伐同时将伤及人体本身,身体虚弱到不堪承受杀毒负担时,结果就是同归于尽。还不如选择带瘤生存,相安无事。

对待幼小的生命,因其还在成长,需要提携,应以良好的饮食和锻炼来鼓舞阳气,激发自身的生长。而现在的小孩却动辄吃药打针,反复接受消炎输液治疗,好比还没来得及长大的秧苗,频繁受到风雨打击,待到成人,体内毒素已经埋下后患,造成间质性肾炎,引起肾衰的大有人在。

养血不是输血 养生需要时间

农耕文化注重的是凡事有自身规律和过程,庄稼生长顺应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中医立足于生命颐养,也需要“生、长、化、收、藏”的时间过程。“养”,就是一个顺势而为的过程,所以养生不会一蹴而就。

比如说养气血,见效需要一段时间,这不同与西方医学的输血,因为前者需要机体自身气血的再生、再造;养激素,也不同与西方医学的外源性激素补充,而需要促进自身垂体分泌功能的做功;养颜驻容,不是简单的外涂化妆品,而需要自身容光焕发……

人的自身机体能力决定了生命质量,一切一切都是自身功能生命力的体现。中医信奉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农耕文化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养育主题,也决定了养育需要时间。所以,养生效果的“快慢”,取决于自身机体状况,体质好自然反应快,体质弱自然反应慢。

中西方形成了“养育”与“杀灭”不同的生命救治思路。中国文化注重大自然是人类的,也是细菌的、病毒的、癌细胞的,谁也杀不绝谁。一味杀菌也会导致细菌、病毒与时俱进,造就超级病毒、超级细菌。所以,我强敌弱、带菌生存、带瘤生存、带癌生存,是生命存活的最大前提。这就是以人为本,以生立意的中国医学文化。

上一篇:奋斗目标变成比较,就会痛苦 下一篇:美丽乌云界 魅力湘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