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时间:2022-04-29 03:38:25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包括5项内容,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其中,第3、4、5项都与思想品德教育直接相关,它们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毋庸置疑的是,体育活动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它还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荣誉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观念等等。在对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中,体育课程具有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手段,产生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

―、在课堂教学常规训练中渗透思品教育

体育教学常规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严格的常规要求是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纪律约束。体育教学常规内容丰富,蕴涵着许多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教学思想,把教学常规当成一项首要任务来抓。为此,每接任一个新班级,第一节课教学,教师都应向学生宣布体育课课堂常规要求,如集队要求,纪律和安全规范要求、器材领取与归还的要求等等。课堂常规要长期训练,因为常规教育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好的,而是长期的一项工作。教师今天强调的常规,可能在今天这堂课上还有用,可到了下一节课,学生可能就已经忘了,那么老师只有反复强调,一丝不苟。才能使之成为不可逾越的规矩,得到确立。

二、在队形队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队列和体操队形是指全体学生按照统一的口令,规定的队形,从事协同一致的动作,它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通过队列和体操队形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集体行动中,动作迅速、整齐、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站立、行走姿势,并具有英姿焕发的神态。通过队形队列训练,在促进学生积极健体,增强体质的同时,教育他们向叔叔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

三、结合教学内容,相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的。因为体育训练的严格要求,以及一定程度的困难和艰苦,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如怕苦、怕累、怕脏、畏惧、胆怯等,特别是在耐久跑、障碍跑、跳高、跳山羊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尤为突出。为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在运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先给学生讲解有关的生理知识,如在跑的过程中,会出现呼吸急促,步伐沉重的现象,这是人体“极点”,极点过后就会出现轻松有力的“第二次呼吸”现象,从而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不仅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而且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又如在“器械体操”教学中,本人根据学生实际,有意设置困难环节,促使学生突破难关。教学活动一开始,本人就给学生讲述我国体操王子李宁、奥运冠军刘璇等人在训练和比赛场上顽强拼搏的故事,鼓励他们向奥运健将学习,从而使他们消除了恐惧心理,形成胆大心细、沉着稳健的作风,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练。

四、灵活应对,随机渗透

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对好的偶发行为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对不良的行为教师要给予批评、指正,以便帮助学生树立行为规范。如课堂练习时,两位同学因一点小事争吵,打起架来,教师就必须严肃地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是非曲直。当学生完成练习获得成功时,教师应及时点评,让学生明白要有收获必须付出努力。又如进行“立卧撑”练习,让同学间互相数数时,有些同学不认真数或者有意虚报成绩,教师应及时指出,并相机教育学生,要说真话、做人要诚实等;在“跑的游戏”比赛过程中,有个别同学因本组没获得好名次,而指责那些跑得慢的同学,然而跑得慢的同学已经尽了力,对他人的指责不服气。双方争不休。此时教师应主持公道,首先对指责者的集体荣誉感给予充分地肯定,然后告诉学生,各人的能力不同,就像我们的手指一样有长有短,名次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大家在比赛中发扬团结互助、努力拼搏的精神,下次的游戏比赛就会取得好成绩。

五、精心设计游戏项目,寓教于乐

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它的内容、形式生动活泼,有情感交流,且有竞争性、直观性和兴趣性,学生能在活动中比较自由地发挥各自的能力。在小学体育教材的游戏中,许多内容都蕴含着较强的思想教育潜力。教师应结合游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低年级学生有不爱惜粮食、不爱护公物、乱扔果皮纸屑等不良行为,教师可多组织进行“春播秋收”、“植树造林”、“运送垃圾”等游戏,对学生进行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教育。又如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抗洪抢险”游戏,在游戏比赛前教师可先创设情境,例如多媒体播放1998年抗洪抢险的录像,用激昂的语言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参加抗洪抢险的愿望。通过游戏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勇敢、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

总之,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既是身体生理上的育人,也是心理思品上的树人。体育教师应当把握体育课程的这种“双重”功效,落实体育“课标”各项要求。

上一篇:在幼儿区角活动中材料的合理运用 下一篇:职高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