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未遂者的临床特征与心理护理

时间:2022-04-29 02:15:11

自杀未遂者的临床特征与心理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自杀者未遂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护理提供帮助。方法 对2008年9月~2010年9月住院的326例自杀未遂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自杀人群以女性居多,城市低于农村。自杀途径多采取口服毒物为主。自杀原因:家庭矛盾、恋爱婚姻受挫、学习困难、躯体疾病或有精神病、抑郁症、残障、意外事故打击等。结论 对自杀未遂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还可以促进患者心理上的康复。

【关键词】 自杀未遂; 临床特征; 心理护理

自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影响,大约每一个自杀者的周围至少有5倍亲近的人受到牵连,使他们长期为此感伤和烦恼。自杀未遂者是自杀成功的高危因素[1]。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的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2]。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326例自杀未遂者的临床特征及心理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6例自杀未遂者中,女227例,男99例;干部14人,城镇居民75人,农民219人,学生18人,其中有精神病史21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8岁,平均年龄(42±3.6)岁;高中以上文化42人,初中文化98例,小学文化及文盲186例。自杀途径多采取口服毒物为主,与国内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者相关研究一致[3],其中有机磷农药158例,除草剂类66例,安定及抗精神病类药物58例,饮酒21例,口服其他化学物18例,溺水5人。

1.2 方法 根据自杀不同方式采取中和毒物、彻底洗胃、导泻,同时进行输氧、补液、利尿及药物、血液净化、预防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了解自杀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给予心理解压、疏导、护理。常见自杀原因有:(1)家庭矛盾激化,家庭经济问题,夫妻、婆媳关系紧张矛盾激化一时冲动而服毒自杀。(2)恋爱婚姻关系受挫,恋爱夫妻一方有外遇而表现为忧郁伤感,丧失生活的勇气,产生自杀行为。(3)学业受挫,人际关系不协调,来自家长、学校的压力,加上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考试不理想,遇困难时无人谈心及思想交流,得不到心理上的支持,故以死来解脱。(4)社会心理因素: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激烈,面对困难和挫折,极度焦虑、悲观、无助,不能面对现实调整心态而采取自杀措施。(5)癔症的折磨:不能承受躯体疾病带来的折磨而采取自杀,如肿瘤、中风、精神分裂症患者,想尽早结束生命。

2 心理护理

消除自杀未遂者的羞耻感,使其悲观厌世情绪得到应有的宣泄,使自杀者能理智面对现实,平静地接受治疗,重塑自杀者的健康人格。

2.1 消除负性情绪 利用语言沟通技巧把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通过倾听、诱导、安慰使其接受现实,勇敢面对生命,把心中的郁闷倾吐出来[4]。对于个别性格内向,心理防御能力强,情绪不稳定,不愿与护士交谈的患者,必要时给予单人房间,亲属陪伴并加以劝导,同时责任护士也应对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方面的业务指导。

2.2 尊重理解患者 医护人员应尊重自杀者的人格,禁忌轻率地责怪、训斥,执行保护性的制度,不随便议论嘲笑,不泄露隐私,避免不良刺激。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其隐私权,注意不使其因为自己的行为过于自责而产生自卑感。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士应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患者的压力和不安,体验患者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主动采取有效的行为帮助患者。

2.3 施以更多的关爱 利用探视、陪护的机会做好其亲人尤其是父母、配偶、子女的沟通工作,讲明良好的家庭和友善的人际关系对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康复极其重要,允许亲人尽量陪护,施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醒患者对亲人的依恋及对生活的向往,尤其对因家庭矛盾而自杀的更要争取家庭的支持合作。

2.4 对于一些因躯体疾病或生理功能不全而服毒的患者,应加强局部与整体、器官功能与生命意义等知识的指导[5]。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体谅患者的心情,正确对待患者的异常行为,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指导家属在感情上给予安慰和耐心细致的劝导,无微不至的照顾,帮助患者回忆以往幸福的家庭生活,谈一些患者喜欢听的事。亲人的关怀对患者的心理影响颇大,由此可唤起其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2.5 做好心理卫生及宣教工作 提高易感人群的心理文化素质,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女性患者要让她们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权,学会自尊、自爱、自强,克服情感脆弱,抛弃男尊女卑、依赖男性的思想,争取积极的态度对待家庭、婚恋、工作矛盾。对自杀的年青患者,护理人员应指导她们正确对待困难、挫伤,摆脱悲观厌世,克服自卑绝望心理,保持情绪乐观开朗,重塑阳光态度。

3 体会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承受的来自各方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针对不同的自杀原因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作为补救措施。自杀这一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行为,可能会继续上升,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应限制自杀工具的方便易得,特别是农药、有毒药品。提高医务人员认别和处理自杀有关的精神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护理,有效地解除高危人群的心理卫生问题,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筛选高危个体项目,提高初级保健机构处理自杀未遂导致的躯体能力。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针对农村妇女应加强预防自杀行为的健康教育活动,应加强对学生的支持帮助、关爱、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提高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个人也要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寻求社会和他人的帮助,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减少自杀行为,人人心理健康才是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秀丽,栗克清,催利早,等.河北省18岁以下人群自杀未遂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63-362.

[2] 殷大奎.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4(1):4-8.

[3] 张晓莉,代中全.综合医院急诊科3年间自杀特征分析.四川医学,2005,26(10):1131.

[4] 陆骏,李益民,金建芬.住院患者遭遇丧偶重创的心理支持.中华护理杂志,2006,35(3):180-181

[5] 赖优良,邱志军.移情在服毒自杀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4):99-100.

(收稿日期:2010-11-16)

上一篇: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运用中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