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978-城市化发展状况分析

时间:2022-04-29 02:11:06

北京市1978-城市化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以往以人口指标来测度某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只是从人口方面反映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通过构建综合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法和灰色关联度衡量法,本文对北京市1978―2008年综合城市化水平及人口城市化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31年来北京市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明显高于其综合城市化水平所要求的程度,北京市城市文明和人口城市化两者之间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综合城市化;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郑佳(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4-0010-03

关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人们普遍使用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人口城市化这一指标。这一测量指标直观且数据易得,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的需求。但受城乡户籍的严格管制和城乡就业分离等因素的影响,单一的使用人口城市化这一指标难以完全反映城市化的内涵,甚至可能低估某一区域的城市化的实际水平。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以多项指标、从多个方面综合衡量城市化进程,即建立综合指标体系,以多项社会、经济指标替代单一指标,其适用于统计数据口径一致、数据可比的地区间的比较分析。本文分析北京市1978-2008年城市化发展状况时,结合使用人口城市化法及综合指标法,以便全面考察北京市城市化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城市化概念及内涵

对城市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1858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谈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1867年,塞尔达在《城市化概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城市化(urbanization)”这一术语。

在城市化研究初期,学者们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即“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比如,赫茨勒(1963)指出,城市化是人口从乡村流入大城市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①;威尔逊(1986)将之理解为一种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②。随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这些定义显得过于狭隘,忽视了城市化中社会、经济、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变迁,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有学者指出“人口城市化”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而经济活动的集聚即“经济城市化”才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这种集聚包括要素、生产、交换和消费的集聚。③比如,赫希(1990)认为城市化是以人口稀疏、空间上相当均匀遍布、劳动强度很大且个人分散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为具有基本对立特征的城市经济的变化过程④。还有学者认为城市化同时是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镇)社会转变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的历史过程。沃思(1989)指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过程。这里的生活方式不仅指有别于农村的日常生活习俗等,还包括制度、规划和方法等结构方面的内容。⑤

可见,城市化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内涵包括:(1)人口城市化,即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聚集的过程;(2)空间城市化,即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规模上的扩大、功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优化;(3)经济城市化,即第一产业人口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增加,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要素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经济总量扩大;(4)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城市化,即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向城市方式的转变。

二、北京市城市化水平分析⑥

(一)人口城市化水平

目前,我国常用的是以人口指标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即人口城市化率,主要有两种方法:(1)城市人口比重法,其公式为:Y=U/(U+R)=U/N。其中,Y为城市化水平、U为城市人口、R为农村人口、N为区域总人口。(2)非农业人口比重法,即某一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其公式为:Y=V/(V+W)=V/N。其中,Y为城市化水平、V为非农业人口、W为农业人口、N为区域总人口。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性增强,特别是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存在大量常住的、从事各种非农产业的人口,但由于户籍等原因,这部分人口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被统计到城市人口总数中,使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被低估。非农业人口比重法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笔者发现,尽管北京市在人口结构统计过程中采用了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种不同的统计口径,但由于两种数据计算的城市化率相差不大,因此本文对非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未加以严格区分。在下文中,笔者将统一使用城镇人口这一统计口径,采用城市人口比重法来衡量北京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按此计算方法,北京市1978-2008年各个时期人口城市化水平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见,北京市的人口城市化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1978-1988年,人口城市化水平保持在60%左右,呈现缓慢增长趋势;1989-1992年,城市人口增速急剧加快,这一期间各年份的城市化水平与前一阶段相比,高出近15个百分点;1993-2003年,人口城市化增长速度开始稳定下来,并保持在75%-80%的水平;到2008年末,人口城市化总体水平达到84.9%,这说明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向高度化发展,未来几十年,北京市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将逐步趋缓。

(二)综合城市化水平

借鉴宋红风(2006)、黄小青(2005)等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从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生活方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5个方面入手,本着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可比性的原则,确定北京市综合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方法,对1978-2008年的数据进行运算,提炼出两个主要因子,它们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达到96.844%,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84.402%,第二个因子的贡献率为12.442%,见表2。首先,计算上述各类指标的因子;然后,采用回归法计算各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据此计算出1978-2008年各年份北京市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因子得分F(其中,Fl和F2分别是公因子1和公因子2的得分)。即:F1=(84.402*F1+12.442*F2)/96.844

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市综合城市化水平得分时间序列,见表3。

(三)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综合城市化水平比较分析

将北京市历年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综合城市化水平按照时间序列通过线图方式加以描述,在同一坐标系中表示并进行比较,如图2所示。通过比较两者图形走势的“拟合程度”,可以看出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所承载和要求的城市化水平是否相适应。从图2看,1978-2008年,北京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综合城市化水平都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人口城市化明显高于综合城市化水平所要求的程度。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8年),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综合城市化水平上升的速度基本同步,但差距一直处于近40个百分点的高水平;第二阶段(1989-1992年),人口城市化水平上升速度加快,综合城市化水平仍然保持缓慢上升速度,1991年两者的差距达到最大;第三阶段(1993-2005年),综合城市化水平指标上升速度加快,这期间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2004年两者的差距达到最小;第四阶段(2006-2008年),人口城市化和综合城市化两者的发展速度相协调,差距逐年减少,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逐步趋向合理,体现了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所要求的城市化水平。

三、人口城市化和综合城市化间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灰色关联度衡量法

第一,根据采集到的指标计算n(n3)年的城市文明值,这个值可以用主观赋权法计算得出,本文使用的是因子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的综合城市化水平得分值。第二,将得到的两个序列,即城市文明序列和人口城市化水平序列的序列值分别记为x(t)和y(t),其中序列为研究所选取的年份区间。第三,求两序列在同一时刻t的绝对差值,找出最大差值max、最小差值min,并由公式L(t)=计算两序列的关联系数。第四,由公式r=L(t)/n计算两序列的关联度。当关联度r≤0.6时,两系统处于不协调状态;当0.6

(二)北京市城市文明和人口城市化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根据上述方法,将已计算出来的两列数据进行测算,计算得到两序列的关联系数,如表4所示,进而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得到北京市城市文明和人口城市化之间的灰色关联度r值为0.672,两者之间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即人口城市化进程轻微不适度。

四、结 语

当前北京城市化面临的严峻问题是人口城市化过快,人口城市化水平已明显高于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所承载和要求的水平,北京的城市化发展陷入“过度城市化”困境,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且以机械增长为主。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8%。2008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7.4%,较2000年上升了13.2个百分点。第二,北京郊区城市化发展滞后。1978年以来,北京市城镇人口增加了960.1万人,其中北京郊区乡村人口只占全市城镇人口增加数的14.23%。这说明北京的高城市化率主要是由外埠进京人口提升的,郊区人口转移所占份额很小,郊区农民城市化转移严重滞后,因此,今后北京城市化的重点应大力推进远郊区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北京城郊一体化建设,不仅会推动远郊区和近郊区的均衡发展,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分担北京市中心流动人口的压力。(责任编辑:云 馨)

注释:

[1] [美]赫茨勒.世界人口的危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 CHRISTOPHER WILSON. The Dictionary of Demography[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986.

[3] 许成安、戴枫.城市化本质及路径选择[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444-449.

[4] [美]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 WIRTIH, LOUIS.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9(29):46-63.

[6] 文中数据均整理自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09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中经数据统计网(db-edu.cei.省略/index.htm)中城市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

上一篇: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边境贸易中人民币区域化初... 下一篇:安徽省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