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景养美德

时间:2022-04-29 11:38:13

美文美景养美德

当今中国提倡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需要人对“美”有深刻的理解。若人身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却体会不到,依旧在随手乱扔、乱画,随口乱说,随口乱吐,那么无论经济如何发达,和谐也难以实现。因此社会需要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对孩子来说,来源一:身边人的言传身教(社会环境),包括看电视和读有关书籍;来源二:学校教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与语文悉悉相关.如今的影视作品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它已成为学生接受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当孩子们看到《汽车总动员》以后,总有人会说:我看到了“爱心”,我看到了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我将来也要写这样的剧本。我想如果孩子们经常接受到这样的好剧本或好文章,“和谐”亦会很快实现。

新课改在保证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科书中的课文自然也具备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就从课文中美景入手来谈一谈如何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和谐”做出贡献。

语文教材的体裁、题材都很广泛,但无论何种,都是如此,只有发现“美”,才能做到“美”,因此教者要能从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中“提炼”出美的东西给学生,直到学生可以独立的在文章中寻找出美。进而用“美”净化自己的言行。

阅读从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开始,“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基础教育中语文课文形式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文章所有;并且,不同体裁的文章都会用其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文章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认知美,享受美,爱护美。

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特定地点(威海海滨)、特定季节(仲夏)和特定时间(夜)的景色。贯穿五幅画面的,是夕阳落山不久至月到中天这段时间光线和色彩的变幻,还有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作者那种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炽热感情。抓住海滨仲夏夜的特征写景,是本文的主要特点,霞光色彩有变幻,从启明星闪烁到繁星满天,从夜色渐浓到明月升起,正是夏夜晴空特有的景象。作者不仅抓住了色彩、光线的变化,更紧扣了“海滨”这一特定环境。借海浪写霞光,用蓝天衬明星,让映在海面的灯火与天空的星斗辉映,写夜色中和月光下海滩上的笑语欢声,等等。教师在帮助学生品读这样美妙的文章,享受峻青带来的美景的同时,如果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美是需要我们人类来维护的,那么海滩就再不会有垃圾,如果能想到这优美的环境下是不可以有污言秽语脱口而出的,那么社会是否会因此而和谐一点点呢?我想回答是肯定的。而这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的,可能教师的一句话,孩子们就会从中感悟到怎样是正确的,“和谐”必须从提高孩子的德育水平出发。俗话说:小成在智,大成在德,而这“德”是从点点滴滴之中积累出来的,阅读同样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方法。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阅读中,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荷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突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这般美景最能稳定当今心境浮躁的孩子的心,教师自然要想尽办法,让学生走进这份宁静,这份清新。在这宁静与清新之中,思考自己的言行,悟出过往言行之不当,让出口成“脏”变为出口成章,让文明从阅读开始。

读美文,品美意,养美德。让品德教育无处不在,让中国孩子的言行习惯越来越好,让和谐从阅读开始。

上一篇:凭借远程教育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下一篇: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