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0例农村中小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时间:2022-04-29 10:27:13

8020例农村中小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摘要:目的 了解农村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HBsAg阳性与乙肝抗体阳性学生年龄分布情况,为今后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8020名中小学生进行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8020名农村中小学学生中,HBsAg阳性率为2.83%。其中男生为3.06%;女生为2.42%。男女生差异无显著性(P>0.05);HBsAg阳性五项血清标志物的指标中,以大三阳和小三阳为主,分别占50.22%和36.56%;乙肝抗体阳性率为69.20%,男生为70.32%;女生为67.21%。男女生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状况调查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地区,据卫生部的信息,中国估计有9300万人已经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它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引起肝脏损害,造成急性和慢性疾病,儿童早期感染后,约25%在成年时会发展成为慢性感染,并最终死于肝癌或肝硬化。乙肝作为国家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其防治工作已经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为了解农村中小学生HBV的感染状况以及乙肝免疫保护性抗体的情况,对汉川市六个学区的学生进行了检查,同时对学生的血清HBV标志物模式作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汉川市六个学区 8020名农村中小学学生。年龄5~17岁,其中男生5132名,女生2888名。年龄5~17岁,平均年龄11岁。

1.2方法 所有对象均采集静脉血3 ml~5 ml,采用ELISA方法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所用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于有效期内使用,使用Anthos Fluido洗板机和Anthos2010型酶标分析仪。操作和结果判断严格按试剂要求进行。

2结果

2.1 HBsAg阳性检出情况 8020名农村中小学学生中,检出HBsAg阳性227例,阳性率为2.83%。其中男生5132人,HBsAg阳性157例,阳性率为3.06%;女生2888人, HBsAg阳性70例,阳性率为2.42%。男女生差异无显著性(χ2=2.71,P>0.05)

2.2检出乙肝阳性学生的HBV标志物模式及其构成 HBsAg阳性测定结果可根据HBV五项血清标志物的差别分为五组模式:Ⅰ组(俗称大三阳):HBsAg+、HBeAg+、HBcAb+;Ⅱ组(俗称小三阳):HBsAg+、HBeAb+、HBcAb+。Ⅲ组(俗称大二阳):HBsAg+、HBeAg+;Ⅳ组(俗称小二阳):HBsAg+、HBcAb+;Ⅴ组:HBsAg+、HBeAb+。在五组感染模式及构成(见表1)中,以Ⅰ组和Ⅱ组所占的比例高,分别为50.22%和36.56%。

2.3乙肝抗体(HBsAb)检出情况 在8020名学生中,HBsAb阳性5550人,乙肝抗体阳性率为69.20%,其中男生阳性人数为3609名,阳性率为70.32%;女生阳性人数1941名,阳性率为67.21%。男女生乙肝抗体有显著性差异(χ2=8.41,P

2.4 HBsAg阳性与乙肝抗体(HBsAb)阳性学生年龄分布 对227例HBsAg阳性学生的年龄分布分析表明,随着年龄组的增大,HBsAg阳性率呈上升趋势(见表2)。年龄组5~与10~组,10~与15~组乙肝阳性率比较,χ2=65.14与10.74,两个比较组均为P0.05,组间乙肝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

3讨论

通过对汉川市六个学区8020名农村中小学生的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及其它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显示,乙肝(HBsAg)阳性率为2.83%,已低入全国1992年血清学调查的9.75%结果。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显著下降。达到了卫生部制定的《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1]中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的目标。经对5132名男生,2888名女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的比较,两者无显著差异。男女学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一致。对HBsAg阳性的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主要以Ⅰ组(大三阳)和Ⅱ组(小三阳)为主,占五种模式类型的86.7%,Ⅰ组感染模式表明感染HBV,病毒不断复制,有强传染性。Ⅱ组表明有部分人体内也有复制,具有传染性[2]。应定期地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学生进行HBV的复制情况和肝功能的检测。同时做好学校乙肝的宣教工作。有效地控制乙肝病毒在学生间的传播。

乙肝抗体检出情况结果表明,学生乙肝抗体(HBsAb)阳性率为69.20%,未达到卫生部颁布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3]所要求的乙肝抗体阳性率在85%以上的指标。男女生乙肝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别,结果提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充分了解和重视农村女孩的接种情况,做好查漏补种工作,使乙肝抗体阳性率达到规范要求。对HBsAg阳性与乙肝抗体(HBsAb)阳性学生年龄分布进行分析,HBsAg阳性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别,低年龄组(5~9岁)乙肝阳性率最低,仅为0.73%,反映了近十年来国家实行的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政策的实施及普遍接种的成效。同时暗示了乙肝的母婴传播方式是极为少数的。随着年龄组增大,HBsAg阳性率迅速上升,高年龄组(15~17岁)阳性率高达6.23%。导致这种结果有原因可能是随着学生的成长,感染乙肝的暴露过程增多,从而导致HBsAg阳性率升高。由于各年龄组乙肝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别,表明各组学生的免疫水平是相同的,但高年龄组的高HBsAg阳性率提示保护人群防止乙肝病毒的感染,不仅仅是必需接种乙肝疫苗,更重要的是切断传播途径。必须重视和加强经血液传播疾病在诊疗过程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村卫生室的安全注射,切实落实使用有证一次性医疗用品,并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器具。阻断经血传播这一主要途径,乙肝感染水平将会得到根本性的下降。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控司.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Z].2006.

[2]崔怡辉,庄辉,孙德贵,等.某农村人群中乙、丙、戊和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现状研究[J].1999,20(5):2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Z].2005,9:43.编辑/孙杰

上一篇: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铜及其... 下一篇:手术室医疗废物管理和职业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