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选择探究

时间:2022-04-29 09:52:20

教育选择探究

摘要: 本文对教育选择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阐述,提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进行教育选择的具体策略,对现代教育教学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教育选择内涵策略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选择”的作用,并都有各自的论述。我国的大教育家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1592-1670)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些说法不同程度地渗透了教育的选择性。

一、教育选择的定义

“选择”,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从多种备选对象中进行挑选与确定”。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从相关资料研究的不同视角出发,许多学者对于“教育选择”这一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有人把教育对文化或对人才的选择理解为“教育选择”;有人把教育在新情境下的应对选择理解为“教育选择”;有人把受教者接受教育的“能力选择”理解为“教育选择”。什么是“教育选择”呢?通常情况下是指施教者为了实施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而自主进行的选择。

1.从施教者的角度理解和定义“教育选择”

狭义施教者是直接指给学生上课的教师。广义施教者包括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甚至社会人员等。这里需要强调指出,虽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没有直接对学生实施教育,但在管理环境熏陶中,学生最终能够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无疑离不开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里所提到的“施教”,一般而言,受教者处于需要接受教育的一方,凡是通过自身选择而直接或间接地供给教育的一方都是施教者。

2.教育选择的定义体现了内在目的性

在教育选择的定义中明确地体现出其“为了实施教育”的目标性,主要基于两种原因:第一,“教育选择”是一种特殊的选择类型。反过来说,正是这种特殊的选择目的而决定了“教育选择”之为教育选择。第二,明确“教育选择”的定义要体现其目的性,这就牵涉到对“教育”、“选择”以及两者关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教育选择”这一理念的本质,是包含着“为了实施教育”内涵而选择。

二、教育选择的内涵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1]“教育选择”是指施教者为了实施教育而自主进行的选择。“为了实施教育”这一选择目的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选择”这一特殊选择类型的存在。不论选择的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只要选择的内在目的是为了实施教育,从性质上就属于教育选择。“教育选择”并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目的上,还要在现实中通过具体的操作而展开。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拥有为了实施教育而选择的目的,行动上却不能配合,他的目的就会因为缺乏实际行动的支持而无法转化为现实。

1.施教者实施教育和受教者接受教育而进行选择的区别

教育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实施教育,这意味着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属于教育选择,是否是为了实施教育。不妨把施教者的为了实施教育之选择和学生的为了接受教育之选择进行比较,表明两者在选择目的上的差异。有人把学生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进行的选择称为教育选择,如选择学校、课程等。这种做法发生在教育领域,称之为“教育选择”。反过来说,施教者的选择无疑也属于教育选择。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社会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目的是为了争取个人教育投资的利益最大化,就像人们选择商品一样,目的是要用商品满足自身的需要,争取做到物美价廉。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翟静丽把学生的选择称为“个人教育选择”,并指出:“个人教育选择是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冲动在教育领域的行为表现,体现着对个人教育意愿的尊重和个人利益的张扬。”[2]但为了实施教育而选择,施教者可以根据他所理解的教育的需要去选择。比如,教育机构(像大学、重点中学等)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招收学生。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教授指出:“主体在对待客体的关系上,是为满足自身的需要,按照为我的方式去建立主客体关系的……然而,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是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而是从受教育者的发展出发来从事教育活动的。”[3]在现实教育中,施教者的教育选择和受教者的选择教育相辅相成,施教者通过教育选择而创造性地提供教育,受教者通过选择教育而接受自身所需要的教育。

2.“为了实施教育而选择”的双重含义

“为了实施教育而选择”包含着双重选择:一是教育选择本身即为教育活动,既是为了实施教育,又是实施教育本身;二是教育选择本身不是教育活动,而是为了实施教育而做的准备性选择。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为了实施“目前”的教育,即现在进行时态的教育而选择,后者是为了实施“未来”的教育,即将来时态的教育而选择。如,一名教师正在课堂上授课,从选择的视角观察,他的授课过程即是不断地进行教育选择的过程,为了实施好教育,他必须根据动态变化的课堂情境而做出及时的相应选择,他的选择就体现着他的授课水平。教师、学生、教材等构成了一种特殊环境,研究人员观察后得出的结论:这是教育活动。如果从选择的视角观察,所有的教育活动本身同时都是教育选择,因为实施教育是人为的事情,“人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充满了选择智慧,而低级动物所为仅仅是本能的反应。

三、教育选择实施的策略

1.充分认识教育选择的目的

当前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识。教育选择的主体是施教者,客体是受教育者,教育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教育顺利实施,受教育者也能乐意接受。

2.必须遵循“自主选择”的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着重强调选择必须是自主的,而且是双向的。只有遵循“自主选择”的行动才能和为了实施教育的目的保持逻辑上的融洽。从调查研究来看,人们对受教者的选择有比较广泛的研究,而对施教者的选择的研究比较薄弱。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只有施教者通过“自主进行的教育选择”建构和创新教育,受教者才有可能去选择教育。但必须注意的是无论受教者在接受教育中包含着多大程度的能动性,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施教者的技能、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

3.注重“为了实施教育而选择”的社会背景

在教育相对体系化、组织化、专业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目的、课程和教材、学校和教师等的设置、建设和选拔无一不渗透着强烈的社会性。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任何教育的实施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为了受教育者的发展而进行教育选择。社会化的“教育选择”超越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私相选择传授,受教者的个体教育需要上升为社会教育。社会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大课堂,在广阔的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教育选择”的价值,受教者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

参考文献:

[1]baike.省略/view/3496.htm.

[2]翟静丽.个人教育选择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2004.

[3]项贤明.泛教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23-24.

上一篇:专业操作教学如何甜蜜 下一篇:浅析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