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渤海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2-04-29 03:02:42

沧州渤海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摘要:环境承载力较低,资源约束明显,是制约沧州渤海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广大新区建设者和经济学者们关注和深思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沧州渤海新区,环境制约,对策建议

Abstract: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is low, resource constraint obviously, cangzhou w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ohai district important factors. How to deal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ity, is worth the new city builder and economic researchers and reflection on major issues.

Keywords: cangzhou new bohai district,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为:NO.201245

作者简介:张春平(1975.1――),女,河北黄骅人,法学硕士,讲师。

沧州渤海新区于2007年7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核心由“一市三园”构成,即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加快建设环渤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沧州渤海新区作为亚欧大陆桥新通道桥头堡和河北省“东出西联”发展战略重要出海口,其所独有的“两环”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腹地优势等,使其在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既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也要准确分析和正确对待各种不足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正确策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新区的快速健康发展。

环境承载力较低,资源约束明显,就是制约渤海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广大新区建设者和经济学者们关注和深思的重大问题。

一、环境制约

环渤海地区的环境形势一向比较严峻。从自然状况而言,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海域内径大出口窄,仅靠渤海海峡与外海相通,海水交换持续时间长。渤海的这种自然状况决定了它的环境特点——纳污能力差,自净能力更差,环境容量低,具有明显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环渤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生态环境承受着异常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随着沧州渤海新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致而言,渤海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岸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全国的石化工业正在向环渤海地区集聚,石化工业又是渤海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遍地开花、星罗棋布的石化企业既是城市的火药桶,又是陆地和近岸海域最主要的污染源。大量未达标排放、甚至根本不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的各类废水废气废渣,不仅破坏了陆地的生态环境,而且沿地表或随大小河流源源不断地涌入渤海,严重污染了渤海近岸海域。《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渤海年收纳的污水高达28亿吨,占全国排污水总量的32%,年收纳的污染物则超过70多万吨,占全国每年入海污染物的48%。渤海成了实际上的垃圾处理场。中国海洋检测专家发出警告:渤海的环境污染已到了临界点,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遏止污染,渤海将变成一片“死海”。[1]

第二,赤潮频发,渔业资源衰退。这是渤海水质恶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虾索饵洄游产卵区,是世界著名的黄金渔场之一,故有“聚宝盆”之称。由于污染严重使渤海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水产资源明显减少。以渤海大对虾为例,上世纪70年代渤海生产对虾近4万吨,现在只有几百吨上千吨了。经济鱼虾严重衰退,形不成群体,有些优良品种不但退化,而且已经消失绝迹。海域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引发赤潮。 近年来, 渤海几乎所有近岸海域都发生过赤潮,造成鱼、虾、贝类大量死亡,经济损失惨重。

第三,自然岸线和滩涂湿地急剧减少,大地之“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与陆源排污对渤海生态环境的破坏相比,围填海更快、更直接也更彻底地让自然岸线和滩涂湿地大量消失。渤海新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全力推进,使人地冲突日趋紧张,“向海洋要地”的欲望变得强烈而急切。大面积地围填海有效缓解了新区建设用地的紧张状况,带来了巨额经济效益,然而,围海造地必然造成水面缩小,影响纳潮量,大量污染物不能被退潮及时带出,进一步加重了纳污和自净能力都很差的渤海所要承受的污染压力。黄骅港初期建设由于违背了海洋水动力和泥沙运动规律,建成后风暴潮带来大量泥沙淤积,每年清理航道的费用已几乎与所挣利润相抵。更重要的是,湿地是生态环境的“肺”, 湿地遭到破坏,其生态功能就会变得低下,甚至永久丧失,直接影响渤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渤海近岸污染加剧,渔业资源减少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问题,均与湿地面积萎缩锐减存在一定联系。

二、对策建议

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利于沧州渤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循建设生态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把新区打造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滨海绿色宜居城市。[2]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放弃“GDP第一”的执政理念。保护环境,首先是一个态度和观念问题,其次才是能力和条件问题。目前,防污治污、保护生态,缺少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动力,而动力不足背后是以GDP为最终目标的发展模式。[3]更新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政府要带头,放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的作法,坚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旅游业和特色农业都是低碳高效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不仅有利于带动新区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渤海新区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黄骅的冬枣、中捷的乡谣乳业,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要加强产品保护,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沧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吴桥杂技、沧州武术、大运河文化闻名世界;还有南大港湿地、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黄骅古贝壳堤等,都可以大做文章。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旅游资源,加快旅游开发,把新区建成环京津休闲旅游带。

上一篇:浅谈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对策 下一篇:深入探讨岩土工程勘察中技术存在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