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才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时间:2022-04-29 03:00:16

论通才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摘要:通才教育成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文化对通才教育的功能,提出了通过加大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力度,建立高效、合理的体育场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学生的参与自觉性,弘扬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对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通才教育;高校;体育文化;功能;建设

人们意识到,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难以适应现代科学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认识到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和适应力,即学会生存的能力。只有具有高度智慧又有高度的责任感、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人,才能面对当代社会种种巨大而复杂的问题和危机,从容地走向未来。因此通才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通才教育的涵义

通才教育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教育,这些基础教育正是人格发展和陶冶的主要途径,而唯有健

全、完善的人格,才能把握和统辖完整的知识和文化。因此,通才教育有利于人的人格完善和智力开发,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通才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兼备德、识、才、学。也就是说,一个人既要懂科学,又要有文化;既要有胆识,又要有优秀的品性。

通才教育强调的是在专才教育的基础上寻求学习的综合性,拓宽知识面,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种要求下,高校体育也应该在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体育的多项功能,贯彻通才教育思想,为培养“通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通才教育的功能

1.塑造强健的体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努力塑造强健的体魄,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直接目标或首要任务。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后期和青年期,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基本平衡,生长发育日趋稳定,生理机能和适应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在此阶段,通过科学的身体锻炼过程可以促进和完成大学生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塑造强健的体魄。

2.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高校体育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按照通才教育的要求,体育本身也应该做到培养学生的体育通才,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在高校体育活动中,教给学生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对他们一生坚持体育锻炼有着十分必要的作用。青年大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还不了解,不懂得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体育锻炼。通过运动技能、技术的培养,提高学生走、跑、跳跃、投掷、悬垂、支撑、爬越和涉水等基本活动能力,可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3.树立良好的社会意识。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包括感性认识活动、理性认识活动以及感情、意志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社会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存在的反映。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意识具有显著的功能和作用。

(1)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就是竞争,在体育比赛中始终贯穿着竞争和向上的精神,没有竞争就没有奥林匹克精神。体育运动中竞争经历最容易对人的自我概念产生重大影响,体育健儿以实际行动展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顽强精神,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者观赏体育比赛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竞争意识。因此,利用体育的竞争本质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成了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

(2)服务意识。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自愿自觉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品质。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然是以理论教育为主,生产实践机会较少,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体育实践活动,通过诸如辅助练习、借还器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3)法纪意识。体育不只是单纯的身体活动,而是有规则,尊重人的主体性,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的社会活动。它的意义和价值是必须遵守共同的体育活动的基本规律、规则制度和道德规范。体育活动中每一个项目都有反映自身本质特征的制度规范和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情感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综合影响功能。

4.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有效地满足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的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将来踏上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通才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大学生面临身体机能和素质下滑,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比较薄弱的现状,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社会适应能力亟待提高。高校教育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阶梯,应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培养人才、塑造素质的功能,体现高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5.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性是“通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在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里,知识将作为首要的产业,社会需要机器无法取代的、以创造性为本质特征的智力劳动者。这种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充分发挥,一方面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成为人们自身主体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成为现代人才的一个基本素质。而进行通才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为他们在将来服务社会中开拓创新打下人生最宝贵的基础,储备丰厚的资本。通过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和运动场上的千变万化,最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培养思维的高速度、灵活性、独立性达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通才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1.加大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力度。首先,高校要重视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工作,通过职后培训使体育教师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体育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后培训,严格要求自己,本着通过培训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培训中来。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要坚持校本培训和院校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历教育和素质提高并举的原则。在高校通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2.建设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体育场馆。体育场馆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保障。它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致使现有的体育设施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为了迎合高等教育通才教育的思想,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必须结合高校学生规模庞大的实际,要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办学宗旨,建立起能够满足多种层次要求的舒适、安全、现代、充足的运动场馆和器械,以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并对社会体育活动起到吸引和推动的作用。

3.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学生的参与自觉性。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通才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西南石油大学2006级学生的取样调查发现,有43.6%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组织和同学邀请;有38.7%的学生认为如果体育课不是必修课,他们愿意选择上其它学科课程。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因此,建立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机制,加强各部门的组织管理,保障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宏观调控下进行势在必行。首先,学校各级单位应该成立专门的体育领导小组与相应的基层组织,层层抓落实,积极组织、开展、管理本单位的体育文化活动,保证体育文化活动顺利、富有成效地开展。其次,要出台有关体育文化活动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实现体育文化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学生会体育干部、学生体育积极分子是一支强大的主力军,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基层组织,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实行学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

4.弘扬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通才教育十分注重人格精神的培养,高校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文化在为社会培养“通才”的目标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可产生各种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广播电台及校报等媒体,宣传运动健儿奋力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风尚。另外,在校园里经常开展竞技比赛,可以使大学生亲临现场,目睹充满活力的运动员,感受热情奔放的观众,耳濡目染激情的标语口号。使大学生与体育文化有机地结合,从而树立拼搏、进取、创新的优良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

上一篇: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提高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