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的真实生活

时间:2022-04-29 12:19:16

王家卫的真实生活

初春的一个傍晚,我从北京到上海。在首都国际机场登机前,得知王家卫也于当天抵沪,于是一下飞机就直接到约好的饭店。当晚在座的没有外人:王家卫夫妇和小儿子,他的哥哥,还有他姐姐一家三口。唯独我算半个外人---王家卫的外甥是我的干儿子。

王家卫此次是为父母扫墓专程回来。

我们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拉着家常,话题很自然地就转到在大陆公映的《花样年华》。这么多年了,老也看不到王家卫的电影,这一回总算是有希望了。

近百年的中国电影史上,各个阶段都不乏大牌导演的力作。特别是这十几年中,以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电影人为代表,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摘金夺银。

但是,王家卫的电影却一直未能跨过窄窄的深圳河。

十几年来,他独自默默地探求,默默地凝望,默默地思索,默默地坚持。于是,便有了那么多"异样"的、新鲜的、让人捉摸不透却又总要回过头去咀嚼的银幕上的故事。

随着《花样年华》的首映,人们一下子熟悉了王家卫那高高的身影,朴素的装束,和一副莫测高深的黑眼镜,并且总是琢磨不透,在那两片深色的玻璃后面到底有着一双怎样的眼睛。

42岁的王家卫做导演已经12年,独立拍片7部,部部获奖,大大小小累计总有30多个了吧。其中于1997年因《春光乍泄》一片在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成为该项大奖的亚洲第一人,而他在电影圈中摸爬滚打也远不止12年了。

我知道王家卫时他还没有开始忙碌的导演生涯,和他见面则是很晚以后的事了。对王家卫的感性认识,却是通过他独立执导的第二部电影《阿飞正传》。在他这部出品于1990年的力作中,已经可以窥见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王家卫对人生独到、敏锐的观察与解析,以及运用镜头调度时空的飘逸与洒脱。

王家卫的祖籍是浙江舟山定海,1958年在上海出生。他在家里排行第三,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王家卫的父亲是在40年代末期去的香港,他的母亲则在几年后也去了香港。后来母亲为父奔丧,带着两个大孩子回到上海住了几年,王家卫就是在这时候出生的。60年代初,王家卫5岁,妈妈回香港,带上了最小的儿子,已经上学读书的哥哥和姐姐则留在上海,跟着外婆。王家卫到香港没有几年,内地""爆发,在上海等着父母领回香港的哥哥姐姐被隔绝在上海,无法与远在香港的家人团聚,而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父母倾注给了身边唯一一个孩子更多的关爱。少年王家卫,在影迷妈妈的带领下,看了一部又一部电影。量的积累,有时也可以产生质的飞跃。不知道王家卫是否最先通过银幕学习了对生活的观察,反正日后的他,的确运用电影的特殊手法,淋漓尽致地向我们阐释了他所熟悉的生活,他所熟悉的环境,以及他所熟悉的人物,让我们大家跟着他一起感动。

在那个年代,王家卫虽然身居香港,但在他的周围却充满了吴越乡音,上海人在香港形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群,若干年后,才逐渐与本地的广东人融为一体。王家卫讲过,在他的少年时代,脑子里只想着两件事,一个是电影,一个是上海。上海,成了王家卫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当时在香港的上海人大都聚居在九龙尖沙嘴和北角一带,人口拥挤,乡情浓烈,商店、餐馆都是上海人开的,《花样年华》中男女主人公居住的环境王家卫是再熟悉不过了。那样的楼梯,那样的街巷,那样的食摊,那样的房东"姆妈",因为他熟悉,所以才能做到深刻;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所以才能描绘得如此鲜活。80年代中期我去香港,整日穿行在诺士佛台和磨地道一带,还能看到不少这样的情景。

70年代中期,王家卫考入香港理工大学,学习的专业是平面设计,毕业后,获得机会到香港电视台举办的影视训练班学习一年。前不久,他曾坐在北京电影学院大礼堂的台上,告诉台下挤得爆满的听众,这一年,是他学习生涯中最惬意的一年。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电影真的是他心中的至爱,另一方面,平凡的生活也确实给了他与众不同的不平凡的感受,他一定要用电影这种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法的现代形式,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心中郁积着的情感波澜。

王家卫有一个和美的家。他在读大学时,利用假期到外面打工,在卖牛仔裤的店里,结识了也一起打工的、以后成为太太的陈以靳。经过多年的恋爱,终于在1986年结为夫妻,生孩子是几年以后的事情,所以儿子王鲸今年只有6岁,刚上小学,是一个神情专注、极有主见的小男子汉。就在结婚前后的许多年里,王家卫曾做过很长时间的电影编剧,那是一段极为艰苦的经历,不光是没日没夜地写,还要随时随地地改,戏催得急时常常趴在摄影棚后的道具箱上立时挥就几场戏稿,甚至有时还要替别人捉刀。这段经历,也许可以为他日后独特的导演创作手法做个合乎情理的注脚。

陈以靳人很和善,也很健谈,和她在一起聊天就好像是一个老同学或是老朋友。王太太现在家中专职主理家务,王家卫则总是到处飞来飞去,但是只要时间允许,不管在哪儿,太太和儿子都会伴在王家卫的身边。他会推去各种应酬,晚上也不去待惯了的酒吧,而是早早回到下榻的酒店,享受3人世界的和谐、随意与温馨。这几年,王家卫的电影频频得奖,无论在哪里领取奖杯,致答词时都不会忘记感谢太太对自己的全力支持。而只要他和儿子在一起,你看到的一定是一个非常慈爱并且有着无限耐心的好父亲。他会弯下腰去,一手搂着儿子,一手和儿子或儿子的小朋友认真地做游戏,一遍又一遍,直至儿子尽兴。这个时候,你绝对看不到那副著名的墨镜,你看到的是一张普普通通的脸庞,短短的头发,和一双智慧、和善的眼睛。

王家卫身在香港,但是一直惦念着远在内地的亲人们。在影片《春光乍泄》中的结尾,梁朝伟有一句表示要回家的台词,隐喻着他盼望香港早日回归亲人团聚的深深的企愿。他曾经满怀情感地对关心他作品题材的观众解释:上海住着他的哥哥,住着他的姐姐,还有他的许多亲人。他自己从小没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是哥哥姐姐却一直惦念着远隔千里的爸爸和妈妈,一直关心着他,他总想把家里的生活状况告诉哥哥姐姐,可在那个音信隔绝的年代他做不到。今天,他终于可以做到了,他要通过自己的电影,把那时的生活描画出来,让自己的哥哥姐姐和所有亲人们知道,让他们放心,那时他们生活得很好。

王家卫的确做到了,不光是他的哥哥姐姐,一定还会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离散在沪港两地的上海人,能够通过他浸透着浓厚乡情的影片,通过影片中的人物、服装、气氛和语言,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雾一样扑面而来的乡思,感受到永永远远割不断的中国情。

上一篇:石市暗访众“半仙” 下一篇:走入“新生活”的中年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