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界芳馨·妙境逍遥(上)

时间:2022-04-28 05:00:24

刘加祥――电白沉香协会高级顾问,社科院文物修复委员会会员,古玩行业协会会员,鉴定专家组成员,北京卫视《天下收藏》木器类专家评委。

灵活的思维模式和丰富的知识架构并借助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在收藏或经营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资讯。在前辈流传的智慧中提炼、总结,再融入自己的学习成果,逐渐发展成了新一代收藏家的观点和心得。刘加祥,就是这些“新生代”藏家中的一员。

要说京城的文玩古董圈子,那可谓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暂不论曾经“混”琉璃厂的那些“老江湖”们,当今也有不少相对年轻的玩家开始陆续成为行业内的中流砥柱。生长在古玩世家,刘加祥的父亲就已在古玩市场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当年不仅凭此获取了可观的商业利润,经过几十年来的大浪淘沙,自己当然也留下了不少精品。用刘老师自己的话说:“我打小儿就泡在古玩堆儿里,不想看也得看。东西看多了,那不自然就有感觉了。”

确实,身教胜于言教。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刘老师从幼年时期开始就以古玩为伴,接触的门类也是包罗万象。夸张点说,恐怕他从胎教就开始学习古玩知识了。80年代的时候,木器市场蓬勃发展,他就做起了明清家具的买卖。

“那会儿没多少人懂沉香啊,好多人把沉香当竹雕卖了的。”当笔者问起他与沉香的渊源,刘老师慢慢打开了话匣子。没有激情澎湃的侃侃而谈,操着一口略带家乡口音的北京话,语速不紧不慢,刘老师总是给人一股“蔫儿有准儿”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是那种精于算计的阴沉或老辣,而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战经验带给他的自信,加上老北京式的“冷幽默”,就像个大孩子一般。

实实在在买・踏踏实实学

“当年啊,我一直弄木料和家具,弄的也挺好的。后来有个河北霸州的哥们玩沉香,想带着我一起玩,不过我一直没啥感觉。过了段时间,我也开始感兴趣了,就时不时地去他那儿看看。他那儿东西挺多,我就打开盖子一罐罐闻,三天两头闻,也没闻出什么感觉来。”刘老师坏坏地笑了笑,继续说道:“我发现,这玩意儿如果不是自己花钱买的就闻不出感觉来,不用心啊。”

刘老师说的并不纯属玩笑,一定程度上说,要想入门收藏行业,自己不下手的话总是觉得缺点什么,提不起神来。于是,他就开始尝试性地买了些各类沉香,仔细地品味了起来。随着兴趣越来越浓厚,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地,他就开始四处寻访专家和行家,希望能够尽快上手这种对他来说全新又有趣的门类。可惜事与愿违,尽管他非常用功,可最终不但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反而迷失在各种理论和说法中。

“问十个人能给你十种说法,你受得了吗?”刘老师耸了耸肩,颇为无奈。后来听说台湾地区的香道造诣在当时整体高于大陆,他就特意远赴台湾取经学艺,结果还是大失所望。后来又听说杭州有位高手,于是就订了最早的一班飞机前去杭州,最晚的一班返程。一整天的时间听得晕晕乎乎,什么都没学明白。他发现,原来之所以说法不一,无非就是商业目的造成的。管它是加里曼丹的、印尼伊利丹的还是越南惠安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反正卖什么的肯定就说什么好,完全没个定论。

最终,他只好求助曾经一起经营黄花梨木料的海南朋友,想打听个门路好好学学。朋友们一听说他现在玩起沉香,一个个也是莫名其妙。毕竟隔行如隔山,朋友们也没什么经验可以交流,于是干脆就把他引荐给当地的香农,让他亲身实践去了。这样一来,刘老师就一竿子扎到了深山老林,向当地的香农虚心请教,在他们的指导下悉心观察。

“香农也没什么文化,说的都是实战的东西,几句话就讲明白了。剩下的就是多学多看,积累经验呗!”刘老师继续说道:“香农当时说这个特好判断,手感重的就好,轻的就差。”

“折腾了这么久,结论就是沉香越沉越好?”笔者一听,口中的茶水差点喷了出来,实在是大跌眼镜。 “对啊,你想啊,要不干吗叫沉香啊,就得沉啊。”刘老师一脸无辜,继续解释道:“你想想,这沉香是树上的疤,树油子节成的一个大疙瘩,比木头本身重多了啊。”

确实,理论上,沉香的密度比沉香木本身要高得多,何况沉香确实是“遇水即沉”,所以才有沉香之名。香农将砍伐下来的木块带到山下,但原料还要经过“理香”的工序才能使用。工人将原料浸于水中,待木头泡软后再用带有弯钩的香刀小心翼翼地将木质刮除。挂掉一层后再放置4、5个小时,之后继续浸泡,刮除。这个过程有时要重复4、5次才能看到香体,极为费力,不能心急,否则可能就会刮伤香块,造成严重的损失。

即便如此,没有一个相对显性和量化的标准,仅靠“手感”进行判断,还是难以直观说明沉香的品质。但是到底多沉才对呢?总得有个标准吧?

听到笔者的发问,刘老师坏坏一笑,从身后的书架上取下一本书,上面写着《钦定四库全书・香乘》。翻开书页,在其中“沉水香”一节中著有记载如下:

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南越志》言,交州人称为蜜香,谓其气如蜜脾也。梵书名阿迦聪恪

香之等凡三:曰沈、曰栈、曰黄熟是也。沉香入水即沉,其品凡四:曰熟结,乃膏脉凝结自朽出者;曰生结,乃刀斧伐仆膏脉结聚者;曰脱落,乃因木朽而结者;曰虫漏,乃因蠹隙而结者。生结为上,熟脱次之,坚黑为上,黄色次之。

原来,刘老师一直苦苦追寻的答案,以及笔者所谓的“标准”,早在这本明代周嘉胄所撰的《香乘》中已有明确描述,更被《四库全书》所收录。当然,除了这些基本定义外还包括形状、色泽、气味和产地等大量信息,甚至同一颗树在不同部位产出的沉香也有各自的名称和等级。

根据《香乘》的记载,我国过去使用的沉香来源不一,其中包括真腊(注:今柬埔寨境内)、占城(注:今越南境内)和渤泥(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等产地。不同产地之间也会根据具体出产的地区分为不同等级,并非一概而论。

此外,沉香的最主要特性是其香气,可是未经人工添加的天然沉香在自然状态下味道极淡,不易察觉。要想明显地闻到沉香的味道,需要将其泡入水中再捞出。如此一来,手上的热量会令水分缓缓蒸发,才能带出明显的香味。这种香味清新淡雅,沁人心脾,不能过于刚烈刺激,否则就落了下乘。国内诸如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出产的沉香,香气各异,有经验的人一嗅便知。

关于产地,虽然古书对沉香的品级依据产地进行了划分,但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应该作为沉香品质的唯一标准。印尼香未必都差,海南香也未必都好,只不过如今市场上很多人炒作概念罢了。毕竟,自古至今,对于香这个东西,无论从外表、质地还是香气等各方面都有一个基本标准。符合标准的就是好香,而产地只能说明平均等级较高,但并不是每块都是同等水平。

那么既然说到档次,读者们可能也听说过,沉香之中的极品被称为“奇楠香”,又名“迦南香”。其质地黑润柔软且有黏韧性,油脂含量高,香气甘甜、浓郁、典雅,产量较普通沉香更为稀有难得,历来为皇家贵族所垄断。早在北宋时期,占城奇楠香就有“一片万金”之说。那这种香又是产自何处呢?

“如今就因为炒概念,市场出现很多特逗的现象。”刘老师听到笔者的发问,悠悠地说道:“奇楠是沉香的一个档次,和产地并没有直接关系。好香在哪里都可能出产,概率有高有低而已。现在大家都炒产地炒概念,结果闹得很多普通沉香也敢自称奇楠,翻几倍价格卖。反而有些马来产的沉香,实际上可以算是奇楠级别却不敢自称,就怕人家说自己忽悠。你说逗不逗?”

刘老师说起来轻松,其实这也是对一个藏家的考验。不同于学术研究,收藏行业和市场是密不可分的,流通环节可谓是重中之重。在买卖流通过程中,考验的就是藏家的眼力和魄力,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过人的眼力,无法分辨藏品的品质,议价过程中就吃了大亏。即便看懂了器物,如果没有一定的魄力,一直犹豫不定,很可能也会错失良缘,将心爱之物拱手让给他人。

说到底,沉香也是木头上生出来的。尽管“香”是一个单独的门类,但也可归于木器。刘加祥老师认为,沉香可以说是木器类藏品的顶峰,较之黄花梨、紫檀来说更为珍贵。那么如此珍贵的藏品,在选购、收藏、品鉴和把玩的时候必然有诸多讲究。

上一篇:心洋河,爱未停 下一篇:第87届奥斯卡提名完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