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可持续消费观

时间:2022-04-28 02:19:01

浅析当代可持续消费观

摘要 可持续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观念,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其消费方式和内容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消费者树立健康和可持续的消费观。

关键词 可持续消费 消费观念 现实途径

一、“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和内涵

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正式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并指出可持续消费不是由贫困引起的消费不足和由富裕导致的过度消费之间的一种折衷,而是一种新的能够普遍适用的消费方式。这一定义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和接受。这种全新的消费方式,适用于任何收入水平的社会群体,更为重要的是,可持续消费强调代内和代际间的公正,其最终指向的不仅仅是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可以一代一代地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可持续消费以5R为基本内涵:节约能源(Reduce)、环保选购( Revaluate)、产品重复使用(Reuse)、垃圾分类和回收再用(Recycle)、救助物种(Rescue)。它是一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

二、可持续消费何以必要

消费是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完整的过程中,消费由生产决定,同时它也影响和引导着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模式对生产方式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产品只有进入消费环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消费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需要,对生产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成为促进生产的内在动力。

对于构建可持续消费的必要性,我们也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来看,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人类整体的消费理念、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应以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生态规律,适度、合理的消耗自然资源,尽量少的排放废弃物,不影响后代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从中观层面来看,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一个社会的消费应与其整体发展水平协调一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消费理念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应与该国的国情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切不可盲目地模仿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因为与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高消费模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从微观层面来看,可持续消费模式要求个人的消费水平要与其自身的消费能力相协调,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正常生活需要和消费能力进行消费,过度的、出于虚荣或攀比的消费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阻碍个人的发展。消费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人的生存和发展又是消费的目的,只有适度理性的消费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三、可持续消费观的“三维视角”

可持续消费观是从人与环境的整体协调关系中寻求人类的发展之路。为了人类自身的需要,必须给消费环境以合理保护;为了长远的消费利益,必须对目前的消费进行适度节制。这体现了人类理智的进步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恩格斯曾经指出,当人类还在被自然盲目性和社会盲目性支配时,真正的人类历史就不会开始。可持续消费观从人类长期的整体消费利益出发,强调对资源有节制的开发,对环境的合理保护,体现了人类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可持续消费观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正确划定了人类消费的合理边界,体现了人类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

公平的消费观就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任何人自身的消费既不能危害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也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为代价。这既体现了同代人之间的和谐,也体现了上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和谐。可持续消费观把消费合理化的价值主体从单纯的个体扩展为人类主体,通过协调个体与整体的消费利益,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消费利益,求得人类整体的持续发展,从而使公平问题获得了更加宽泛的外延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可持续消费以人作为最终目的,指的就是在消费结构上要形成合理的比例,特别是在消费结构中,要不断提高精神消费的比重,防止由于追求享乐与而把人物化。实现可持续消费,就必须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即消费需要为出发点,以不断推进消费升级,提高消费质量为支撑点,以先进文化的引导为升华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

四、可持续消费的现实途径

加强可持续消费的教育和宣传,正确引导消费。首先要注重青年消费的道德教育。其次,要更加强调消费者个人在环境中的社会责任,坚持消费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协调与统一。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消费观为依据,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和社会干预、舆论宣传等方式,加强对人们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相适应的消费观念、消费需要的引导,加强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消费的引导。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形成外在强制,维护可持续消费行为。法律法规既要约束生产行为,也要约束消费行为,以强制性手段规范企业和消费者行为。要加强对消费品市场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环境质量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

3、激励技术创新,鼓励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可持续消费。通过产业政策,增加对有利于可持续消费的产业如绿色产业的投资,提高企业能力,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绿色产品的开发,同时使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加速折旧等优惠待遇。

4、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必须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可持续消费的主体是人,只有具有高度文化的人,才能更好地利用消费资料,进行文明消费、合理消费、科学消费,成为“一种生产力的发展”。而塑造用先进文化武装的、现代化的“文化人”,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工程,也必将会使其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邓志伟,成海英.论节俭的消费伦理观[J].消费经济,2002,(3).

[2]易培强.再论可持续消费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 2005, (12) .

[3]陆小斌,吕志华.可持续消费的新发展和我国的对策[J],消费经济, 2004,(3).

上一篇: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创新与探索 下一篇: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探讨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析当代可持续消费观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