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言伤害”

时间:2022-04-28 09:05:30

浅议“语言伤害”

有一篇外国寓言故事,写一位樵夫救了小熊,母熊感激不尽。有一天夜晚,樵夫迷路借宿到熊窝,熊安排他住了一宿,还以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只是有一点,也是我不喜欢你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但嘴上说:“作为补偿,用你的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以后,樵夫遇到熊,问起熊头上的伤好了么。熊说:“奥,那次痛了一阵子,后来就不痛了,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可见,语言的伤害,刺伤的是心,是灵魂,有时它超过肉体所承受的伤害。

一、恶语伤害:“你这个笨蛋”

有人说:“善良的语言是花”,可以孕育出丰硕的果实;又有人说:“恶意的批评可以让天才变成”。可见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应当:“谨言慎语”。面对缺点较多或成绩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应多从善良的角度出发,婉言相劝,春风化雨,切不可恶语相向,出口伤人。一般来说,后进生的心灵,已经受到过创伤,思想感情上与同学、教师、家长往往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如果教师在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你这个笨蛋,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则后进生那已经变了形的心灵,犹如雪上加霜。幼芽需要阳光,但一阵暴晒又可能使他枯焦。后进生特别需要善意的爱护和帮助,若教师能从“笨鸟先飞”、“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以爱心鼓励他们重塑自我,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定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责任性的语言伤害:“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如果教师能够常以表扬的方式,通过鼓励的言辞给学生设定一个充满希望的舞台,那么学生就会以成功的角色演出,其结果自然就会获得成功。但有些教师往往对学生寄予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学生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时,便习惯以挑剔的目光、责备的口吻给学生设下一处黯淡的前景,经常指责学生“你怎么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你怎么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教师如果只是指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一点积极的因素,那么不论讲多少大道理,提出多少严格的要求,他们也只会充耳不闻,无动于衷。而且,指责的话听多了,还易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严重的还会导致“破罐破摔”的自暴自弃心理。正如一位后进生所说:“我从来得不到任何表扬和夸奖,身边充满老师的责备、同学的歧视,真让我心灰意冷。”

三、强迫性的语言伤害:“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青少年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不高。对一些问题认识不清楚、不全面,有片面性和偏激情绪是很自然的。在他们之中所发生的问题,多是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着重于提高认识,说服教育。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情绪。要广开言路,让学生敞开思想,在疏通中进行引导,经过充分的、耐心细致的、具有说服力的分析,把学生的思想引入正确的轨道。如果教师一味采取强制性命令手段,不仅不能使学生提高认识,分清是非善恶的界限,而且还会导致师生之间感情上的对立。

四、威胁性的语言伤害:“我再也不管你了,你滚吧”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由于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够成熟,语言有时难免粗鲁,举止有时难免不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擅于运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恰当节制自己的情感表示的方式和分寸,切忌对学生进行威胁和恐吓,出现诸如“我再也不管你了,你给我滚吧”之类有伤大雅的冲动言词。尤其是在学生无理取闹、人身攻击等错误行为面前,要能沉着、冷静地对待,善于掌握自己的心境,控制自己的冲动,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正确分析,做出恰当的判断。选择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及时自省,继而自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讽刺性的语言伤害:“这位未来的数学家,怎么会……”

有些青少年学生,智力超群,求知欲强,上进心切,但是教师在教学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多余的精力,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结果朝着邪道上发展,不拘小节,玩世不恭,惹事生非。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只要紧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辅以得体的健康文明、温暖人心的礼貌用语,提醒其自重,便不难收束之。但有的老师却采取了冷言冷语、讽刺、挖苦的手段来对待,结果使师生矛盾激化,严重者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讲究语言艺术。在文明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才能如坐春风,如沐春雨,顺利成长,早日成才。

上一篇:注重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下一篇:确立“生本”思想 塑造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