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之反思

时间:2022-04-28 04:06:53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之反思

【摘 要】 本文在阐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反思了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路,主要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观念;建立全面的、多元化的、民主的、灵活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评价中的质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中心等。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评价;基本理念;体系构建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指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工作所作的价值判断和客观衡量。教学评价除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评判,最主要的是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工作,从而便于教师尽快作出相应调整和改进,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强调教学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忽视教学评价的反馈与改进作用;未能让教学评价发挥其重要作用,相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2001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标志着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总体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的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学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强调教师不仅仅是对学生教学知识,技能等,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学习素质等的发展性目标和教育性目标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重点也该有所转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热情,教会学生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

2、促进教师成长

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目标指出,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教学评价不仅要帮助教师对其教学结果作出反馈,还要帮助教师对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从而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辅助教师制定发展目标,促使教师成长。[2]

3、重视以学论教

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在教学评价中,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转变传统教学评价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从“以教论教”的评价方法转变为“以学论教”,也就是说在教学评价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以学生的状态为参照。[3]教学本身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偏离这个轨道,那么一切都是徒劳。

二、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

1、对评价的功能发生认识偏离

传统的教学评价完全忽略了教学评价的反馈,诊断,激励和促进功能,而以学生的分数为参数,过于重视选拔和甄别功能;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分数代表一切,分数可以衡量学生的学习,也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改革目标背道而离。甄别性的评价只是适合于筛选人才,适合于教育儿童。[4]

2、评价内容狭窄

长期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所关心的是智育,单一的只关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评价的内容狭窄。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完全把德、体、美等方面的内容忽视了,而对学生情趣、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缺乏。我国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以传统教学评价为准则,只重视对知识的教学和学习的评价,评价指标单一。

3、评价方法刻板

在评价方式方法上,只强调量化评价手段,质性评价方法一概不提。在长期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考试即标准化测验作为唯一评估学生优劣的手段。这种评价方式当然具有高度的同质统一性,但以这种统一的内容、标准评判所有学生,致使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挖掘。

4、评价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评价对象大多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而不是一种学生、家长、教师和同行等共同参与,相互评价,交互参与和民主的评价模式;而且在评价重心上,也是过分关注终结性、结果性评价,没有形成一种以学生或教师的成长,发展和努力等因素为对象的形成性评价。因而,未能发挥教学评价在此过程中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三、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与其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观念,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学评价应该淡化其选拔和甄别功能,以素质教育为标杆,关于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教师的成长;教学评价不仅仅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更应该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2、建立全面的、多元化的、民主的、灵活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道德品质、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同时,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横纵向各方面进行全面性的评价,更多挖掘出每位教师的潜力和闪光点,从而激励教师更快成长;另外,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区域和其他影响因素等都应该成为教学评价中要考虑到的因素。因此,要建立全面的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相协调的教学评价体系。[5]

3、加强教学评价中的质性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量化性的评价简单明了,但是质性化的评价更深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评价应该增加质性化评价的权重,而不断降低量化性的评价,将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评价有效进行,而非厚此薄彼。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努力使量化评价更科学、准确,保持其在一些指标中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质性化评价的作用,因为质性化评价在教师的努力程度,学生的个性、情感、人格、价值、能力等指标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4、转移评价重心,以形成性评价为中心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应该是以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为中心,重视教师的成长过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学习、努力、成长和探究的过程。结果是过去的,终结性的;而过程是面对未来的,发展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关注未来的前进性的发展变化,而不是纠结于过去的成就与失败。而且,教学本身是一个过程,要对教学进行有效评价,必须通过档案,日记,日常观察等方式进行跟踪式,递进式的记录,也只有通过一个持续的过程才能有效反馈教学过程中的优劣。[6]

总而言之,教学评价是一种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手段和工具;当然,教学评价也是为教学目标所服务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情感、态度、人格和价值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还有教师个人的成长等;因此,教学评价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重心;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多元的、灵活的、民主的;教学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定量和定性的结合;而且围绕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不同的相对应的评价方法;只有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真正有效融合,才能发挥教学评价的有效作用。

【注 释】

[1] 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

[2] 胡秀华.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学评价[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3.

[3] 张向葵,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6-292.

[4] 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估理念及原则[J].比较教育研究,2003(6)45.

[5] 周鹏来.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6(6)18.

[6] 王华女.当前中小学教学评价的问题分析与改革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4(11)24.

【作者简介】

李冰林(1983-),贵州凤冈人,毕业于民族学院,任职于山南地区琼结县中学.

上一篇:高职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下一篇:田径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及预防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