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活动开展“计划”现象的原因及解决路径

时间:2022-04-28 02:20:37

高职院校学生活动开展“计划”现象的原因及解决路径

摘 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摇篮,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在生产一线工作,他们在学校受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何种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学生活动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运用知识、培养思维方式和组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管理者理念滞后,办学条件限制等原因,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活动开展中采取指令性计划强制学生参加,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变这一现状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活动 “计划”现象 原因 解决路径

一、何谓“计划”现象

一提到“计划”,大部分人会联想到计划经济,它的特点在于规模大,形式单一,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某些高职院校在学生活动管理中也出现了类似“计划经济”的现象,即在活动开展中,要求每系每班每寝室指派多少人参加,不管你想不想去,需不需要,都采取指令性计划加以落实。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情况,我于2010年6月用学生管理问卷在长沙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学院选取300名学生开展调查,调查中涉及如下问题:请问贵校学生在学校、系或班级活动中主要采取哪种参与方式?备选答案:A.自愿参与?摇B.举办部门分配名额强迫参与?摇C.在同学的影响下参与?摇D.集体内有同学参加比赛,本集体的同学充当亲友团参与。对这一问题选A的占18.64%,选B的占64.98%,选C的占12.78%。选D的占4.4%。贵校开展活动的规模主要为哪种类型?答案有:A特大型(600人以上)?摇B大型(300―600人)?摇C中型(100―300人)?摇D小型(100人以下)。这一问题选A的为4.36%,选B的为46.2%,选C的为36.8%,选D的为12.84%。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由举办方决定;活动的规模主要为中大型,说明高职院举办统一要求的活动多,而重视个性培养的小型活动少。

至此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管理的“计划”现象内涵已经清晰,我们把这种重行政命令,强调名额分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与内在需求,千人一面的学生活动组织方式称为“计划现象”。

二、“计划”现象的原因分析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活动开展中的“计划”现象,以活动规模求大、数量求多、结构不合理、指令性计划等为主要特征,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生机勃勃的活动失去吸引力,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究其原因,既有先天因素,又不乏现实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管理者思维难以求变。现在处于决策层次、年富力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志,很多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的求学阶段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大多经历了大规模政治运动,而这些活动大多是以行政命令开展的,这些事件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难免把过去形成的思维带到工作中,在现实面前,难以改变。这还体现在受过去办学特点的影响上,许多高职院校在中专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学生管理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因素也正是某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不愿求变,而对过时的经验大加赞赏的原因;一些由成人高校、职工大学转型而来的高职院校则由于缺乏高职教育的经验而不假思索地采取了趋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组织方式。

(二)教育理念脱离教育对象。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中专阶段,学生一般在15―18岁之间,这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萌芽阶段。他们富有理想,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存在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半成熟状态的矛盾,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学生活动采取集中的方式,强调人人参与,对他们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减少成长的痛苦,顺利成长为适应社会的人有重要作用。但高职院校学生已度过了青春期,人生观、世界观已有一定基础,对人对事已经有了独立的见解,对他们来说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个性,采取各种大规模的、指令性的学生活动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有些高职院在管理制度上沿袭原来的制度,不加改变地应用于高职学生身上,严重地忽略了教育对象的需求。

(三)起步晚、研究缺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事物,得到大力发展的时间仅十余年,十年的时间对于一种教育形式的发展来说,仅为一瞬间,在各方面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升格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以前中专学校生源减少,发展难以为继,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升格是必然选择。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使这些学校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能够在高等教育中分得一杯羹,但是由于这类学校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大多数学校尚处在规模扩张与硬件建设阶段,还未能对学生管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在活动组织方式上的“计划”现象在所难免。

(四)场地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升格以前为中专学校,办学规模小,校园面积较小,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出台,使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赢得了机遇。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来的办学设施已日益无法满足办学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选择,一是原地迅速添置学生活动场所,二是迅速建设满足规模扩张的新校区,前一种选择因地盘狭小,最多只能局部改善,后一种选择是既需时间又需投资的事,一般的学校因财力有限无力承担,所以造成学生活动场地长期得不到改善,有限的场地承载着规模扩张的压力,学生活动开展中的大规模现象也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五)学生活动指导队伍建设欠缺。这种现象首先表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有的老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力培养不闻不问,基本上不参与学生活动的指导。其次是专家型教师、专家型团队欠缺。由于部分学校的管理者把全部工作重心都放在课堂教学上,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是可有可无的事,因此在学生活动指导上,既无专家型教师参与,又缺少专家型团队的建设。最后,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无暇顾及学生活动。

(六)缺少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就教师来说,主要表现在工作量的计算上。现在几乎没有高职院校把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的工作量一并计算在教学工作量当中,普遍做法是从学生活动费中给予指导老师一定的报酬,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往往一个晚上的指导比不上一节课的酬金,而且指导学生活动的工作量未能计入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这样就大大影响了任课老师参与指导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就学生来说,尽管参与活动获奖可以计入评优评先,但是对于大多数努力参与活动拓展素质但未能获奖的学生来说还缺乏一种可以评价的机制,尽管在有的学校实施了学分制,但参与活动是不能计算学分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七)投入不足。按国家的相关政策,高等学校学生活动经费标准为每生每年50元,据调查,一般的学校很难按这个标准进行拨付,有的只落实了一半,有的还不到一半。特别是一些生源不足的学校,本来在千方百计争取生源的过程就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往往学生活动费用很难到位。还有一些民办学校必须有办学利润空间,所以不得不采取削减标准的办法。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学生活动的开展。

三、问题解决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学生活动开展中的问题,对学生素质拓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转变观念,改革学生活动的组织方式势在必行。我认为改变这一状况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一)活动的组织者更新理念,摒弃求大的思维方式。首先,就组织者来说,要改变过去凭借经验开展活动的思维方式,面对现实,树立新理念。其次,在活动组织前和活动开始前都要进行充分论证与目标设计,深入挖掘学生活动的内涵,对学生活动的教育功能进行分解,使其具体化、明确化,把落实指令性计划的精力放在活动策划、活动的设计和宣传等环节上,出精品,增强吸引力,变学生被动参与为自愿参与。再次,要摒弃求大的思维。改变过去认为只有达到多少人才算活动的理念,活动大小由参与者决定,组织者主要集中在活动的教育意义、形式丰富多彩等方面下工夫。第四,要改变指令性计划思想,活动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参加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其教育效果,有些活动学生不愿参与的不强制,不下达指令性计划。最后,活动的管理者组织者,尤其是决策的部门,应把先进的理念及时地贯彻下去,并体现在活动中,从而找到先进理念与教育对象的结合点。

(二)加强学生活动的研究。到底学生喜欢何种活动,怎样把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活动变得有吸引力;怎样进行活动整合,减少重复性,把有限的资源使在刀刃上;在活动组织中如何减少随意性,这些方面都大有文章可做。高职院校可以在规模扩张以后把精力转移到学生活动的研究上,设立专项课题,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开展学生活动方面的研究,撰写论文,这对活动的开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还要加强对教育对象特点的研究。教育对象身心特点、行为方式决定了我们采取何种教育方式,摒弃过去把中专学生的活动组织方式强加于高职学生的做法,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的研究,使活动组织方式与高势学生特点相符合,势在必行。

(三)将学生活动的选择权归还给管理对象。在学生活动组织前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权力还给管理对象,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激发基层活力、创造性,实现活动重心下移,使活动集中体现群众智慧,变得喜闻乐见,有生机和活力。

(四)严格控制活动数量。对每年度的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同类的活动进行整合,构建一个由专业技能、思想教育、人文素质、体育素质、文化娱乐、艺术、学术、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等类别活动组成、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的活动体系,可开展可不开展的活动坚决不开展,条件不成熟时活动坚决不开展。此外要建章立制,维护课堂教学的严肃性,杜绝学生活动开展影响教学事件的发生。

(五)组建学生活动指导专家库和专家团队。除了学生管理队伍中的精干力量外,从各专业教学团队中选择部分教师建立各类别学生活动指导专家库,并建设若干个专家型团队,学生活动开展实行专家决策,并对学生活动开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搭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沟通平台,为任课老师参与学生活动指导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

(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生活动的形式。学生管理者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的把握,了解学生中心中存在的困惑或问题,根据时代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其次要在学生活动的形式上做文章,发挥电视、网络、音像制品等现代传媒在学生活动开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生活动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有机结合。

(七)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寝室在学生活动开展中的积极作用。传统学生活动开展以学校、系部、行政班级等为主体,学生社团、学生寝室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其实这些学生组织和单元也是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依托,是学生活动开展的重要力量和活跃校园氛围、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实现学生活动小型、丰富、灵活多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有效地满足学生成长多样化的需求,在一些实行学分制的院校作用尤为突出。高职学院可以以社团文化节、寝室文化节等为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社团、学生寝室在学生活动开展中的积极性,实现“一团一品、每寝有特色”的目标,建立品牌活动申报立项、经费支持制度,力争形成若干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有效解决学生活动开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湖南教育考试院信息处.公告栏.关于我省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划线有关情况的通报.湖南招生考试信息港.www.省略,2010-6-26.

[2]国务院办公厅.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28.

[3].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教育报,1993-11-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报,2010-08-14.

上一篇:“概论”课程讨论式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法学基础教育中的心理实验课程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