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生需求分析

时间:2022-04-28 12:42:49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生需求分析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

人才培养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或高等学校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的指导下,以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为基础,以多种形式培养与

国际接轨人才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观念、国际化培养方式、国际化教育内容、教师队伍和学生来源的国际化等内容。其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式一直是研究者和高校实践者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何种具体方式和途径不仅是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的具体制度依托,也是表现某一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倾向、关注方向和投入等问题的主要指标。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与供求主体(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第一,为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在加强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与联合培养。通常情况下,学校会与国外大学签署学分互认的校际协议,学生根据协议跨校修读课程,经审查后予以承认。这种联合培养的方式直接将学生置于国外文化之中,能够增进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同时又获取了国际教育资源。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学习和尝试采用国际通行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探究式等;另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与国际接轨的硬件环境,如网络覆盖课堂,网上课堂论坛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

第三,学生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在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背景下,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更多体现这一导向。比如在培养要求中,可以明确对学生国际化素质和能力以及国际交流经历的要求,并在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中落实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第四,双语(全英)教学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众多高校也都在积极实施,一般在学生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之后的学期开设,选择部分专业课程实施。这一课程形式要求教师采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根据学生外语水平决定双语授课比例,以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对国外经典教材的学习,既学专业,又学语言。

第五,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机会也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方式。一方面,留学生教育的开展为学校吸引了国外留学生,既提高了学校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又为本校学生营造了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给他们提供实际锻炼对外交往和运用外语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各种国际交流项目的实施,也让一部分学生能够走出去,有机会与国外学生沟通交流。第六,积极介绍和引入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国际文化体育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国际会议等活动,并鼓励学生参加,也是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并增长国际交往技能的一种形式。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供求主体

从一般规律和目前高校的实践来看,学校和教师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即供给主体。学校通过调研分析为学生提供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式;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则主要是需求者和接受者,因此,大部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实施的重要工作就是获得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参与。课题组将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学生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现实中学生对各项主流培养方式的评价、参加程度和需求程度,研究学校和学生之间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认知差别,从而为类似高校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提供借鉴。

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需求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问卷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量表,包括对性别、年级、院系等进行的统计,题目不设分值。第二部分为多维量表题,从不同维度调查学生对学校国际化人才方案和培养思路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该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知晓程度、参与情况、评价水平和需求程度。此次调查的样本是从学校13个院系,大一到大四共四个年级的学生中按照随机原则重点抽样确定的。调查历时三个月,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9份,回收率为91.5%。问卷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二)调研数据描述

1.人口统计资料分析。被调查的549名学生中男性占37.9%,女性占62.1%。被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情况为:大一占15.5%,大二占20.9%,大三占47.9%,大四占15.7%。院系分布情况见表1。

2.被调查学生对国际化培养方式的知晓情况。首先调查该校学生对目前学校采用的几种主要国际化培养方式的知晓情况,其中由于宣传投入比较大,对留学交换这一方式学生知晓程度最高,被调查学生中的82.7%都知道这一方式;排在其后的是双语(全英)课程,知道这一方式的学生占61%,这也与近几年该校对这一培养方式的大力推进和落实有关;而增加相关国际问题课程、普通课堂上国际化素质培养、参加国际比赛(会议)和参加国际性学生项目(活动)则因宣传较少,在该校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学生的知晓程度比较低,均未超过30%。

3.被调查学生对国际化培养方式的参与情况。调查发现,学生对这些国际化培养方式的参与情况并不乐观,排在前两位的双语(全英)课程和外籍教师授课或讲座,都仅有31.9%和29.5%的学生参与过。同时发现,这些学生参与程度相对较高的方式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大多仍是被动的接受。此外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1.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参加过上述任何一项国际化人才培养活动。考虑到调查学生中包含部分刚入校的大一学生,剔除了其中的一年级被调查者,仍然发现被调查学生中,有27.3%的人提出从未参与过所列的任何一项培养方式。

4.被调查学生对现行国际化培养方式实施情况的评价。在了解了学生对目前该校国际化培养方式的知晓情况和参与情况之后,调查组具体调查了学生对目前各项国际化培养方式实施情况的评价。对实施情况的评价得分划分为五个等级,请学生从低到高以1到5分给予评价,1分为非常差,5分为非常好。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在列出的八项主要方式中,平均得分在3分以下的占七项,仅有“留学交换”一项得分超过了3分,说明近几年该校大力推广和引入的留学交换项目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学生对大部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目前的实施情况并不认可,均处于中等以下的水平,其中评价最低的是“参加国际比赛(会议)”,得分仅为2.54。

5.被调查学生对现行国际化培养方式的实际需求情况。接下来课题组调查了学生对学校目前实施的各项国际化培养方式的实际需求水平,仍以1到5分进行打分,1分为完全不需要,5分为非常需要。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列的八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需求程度都处于中上水平,得分均在3.5分以上。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对八项方式需求得分呈现了趋同的趋势,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其中需求得分最高的是外籍教师授课或讲座,得分为3.82,最低的是参加国际比赛(会议),得分为3.50。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其一,实际上,调查组所列出的八项培养方式在国际化程度、活动开展方式、涵盖人群、学生互动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但学生的评分却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别,这在某一方面说明作为实施者的学校可以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不必拘泥于或特别重视某一项方式的实施,因为学生并没有对培养方式表现出“区别对待”;其二,结合前文学生对培养方式实施状况的评价也可以发现,由于对实施现状普遍不满,因此学生对各项培养方式都表现出了类似的比较强烈的渴求。下面将进一步详细了解学生的需求状况。

6.学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知晓情况与需求情况的关系。根据学生对各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知晓情况将每一组分为两类,通过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项目的知晓情况直接影响了其对该项目需求程度的评分,除了“在普通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国际化素质”一项外,对某一培养方式了解或知晓的学生对这一项目的需求程度也相对比较高。这一发现对实践的启示在于,学校在开展各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宣传和普及的意义不容小视,只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知道培养方案,才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和参与的意愿。

7.学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参与情况与实施情况评价的关系。下一步重点分析参与过和未参与过某项培养方式的学生对该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价区别和需求程度的差异。首先是实施情况评价,表3显示,“留学交换”和“开展相关国际问题课程”这两项,参与过的学生对实施情况的评价低于未参与过的学生,此外的六项,参与过的学生对实施情况的评价均高于未参与过的学生。实际上,是否参与过某一项目,对学生对该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价内容会产生较大影响,未参与过的学生在评价时更多的是评价和相对主观的判断,如学校对这一项目的重视宣传程度、周围同学参与后的评价等,而参与过的学生则更多是对该项目实施状况、运行水平、实际效果等内容的评价。因此可以认为,“留学交换”和“开展相关国际问题课程”这两项培养方式,其实际运行的水平可能会略逊于宣传的水平,学生参加后的评价低于未参加的学生,因此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项目的具体开展和运行中;而其他各项则可能相反,目前仍需尽可能地扩大参与范围,将更多的学生纳入进来,提高项目参与程度,并进一步提高其实施效果。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调研的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第一,学校作为制度供给者与学生作为制度需求者,在各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和偏好上存在一些偏差,并未对接统一。从目前各高校的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会将投入重点集中于国际交流、留学交换项目等直接与国外产生关联的项目,但学生的需求热点却并未显著地集中在这些项目上;相反,一些在实践中并未受到更多关注的间接项目,如开设国际化课程、在普通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质等,却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第二,学生对各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需求并无特殊偏好。课题组最初预测认为,留学交换和参与国际会议、国际比赛等项目应该会得到学生的追捧,需求程度会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学生对这些培养方式的需求并无明显差别,比较热门的留学交换也并未成为需求程度最高的项目。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认识是相对务实的和全面的,他们会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当然,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目前高校推广实施的这些培养方式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项目都有很大的需求群体。

第三,一些投入小、基础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也同样值得关注。除了比较典型的留学交换,参加国际会议、国际比赛,外教授课等方式外,一些投入较小的培养方式,如开展相关国际问题课程、在普通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国际化素质、进一步引入外国教材和课件等,也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尤其是在其他项目普及面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基础性项目覆盖学生范围广,所需资金相对较少,学生对其需求程度也不低,对于学校来说不失为两全的选择。

上一篇:仪表材料 下一篇:浅谈阿拉山口外经济贸易发展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