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的动态影响

时间:2022-04-27 08:25:42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的动态影响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80~2009年的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工资水平对就业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在短期内对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服务业平均工资增长率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服务业工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就业增加。

关键词:服务业 就业增长 向量自回归模型

从发达国家就业结构发展演变历程来看,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逐渐转移到工业部门,而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将更多地向服务业部门转移,服务业最终将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最主要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3.9%增加到2009年43%,就业比重从12.2%提升至34.1%,在这期间,服务业就业人数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末,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34.1%;超过第二产业7个百分点,并且呈快速上升的态势(见图1)。

相关文献概述

服务业何以对就业有如此大的吸纳能力,对此问题最著名的研究来自鲍穆尔-富克斯假说(Baumol-Fuchs Hypothesis)。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背景下,鲍穆尔(Baumol,1967)提出了著名的非均衡增长模型(unbalanced growth model)。在该模型中,鲍穆尔假设经济系统是由一个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正的“进步部门”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零的“停滞部门”组成,而且名义工资与平均劳动生产率按同样的速度增长,两个部门的名义工资均衡维持于相同的水平,随着进步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两个部门名义工资的同水平增加,滞后部门的成本将不可避免地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滞后部门的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那么在整体工资水平上升后,对滞后部门产品的社会需求量将不断增加,需求量的增加又吸引劳动力流向滞后部门,最终导致滞后部门就业在总就业中的份额不断提升。富克斯(1968)在基于美国1929-1965年服务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服务业就业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滞后,得到了与鲍穆尔相同的结论,学术界将其称为“鲍穆尔―富克斯假说”。

国内研究中,程大中(2004)基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较为系统地检验了该假说,认为我国整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服务业就业份额增长较快的主因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王俊(2008)运用1991-2005年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数据检验了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结果表明,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大的服务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越强,用我国的数据再次验证了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是导致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朱轶(2010)对1978~200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9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除东部地区外的在我国大部分区域,服务业就业增长均是以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相对滞后为代价,表现出“成本病”的征兆,这一问题可能会引起整体经济的通胀倾向与财政拖累,并对服务业自身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纵观已有文献,国内学者的研究都是着眼于分析两个变量间的均衡状态,而对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的动态影响过程则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鲍莫尔-富克斯假说提出之后,一些学者对鲍穆尔的模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验证,并进行了修正与扩展。其中,Inman(1985)认为,虽然相对于制造业部门,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但鲍穆尔对服务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为零的假设不符合现实,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的情况应使用服务业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之差来表示。Pugno(2002)在鲍穆尔模型的基础上将服务消费引进效用函数和人力资本积累函数,从而在综合考虑服务消费偏好、人力资本积累、部门之间相互作用来系统解释服务业就业的增长。在借鉴已有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建立包含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就业和工资水平三个变量的回归模型:

ΔEM=α+β0ΔSE+β1ΔWA+εi (1)

式(1)中,ΔEM表示就业增长率,ΔSE表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程度,ΔWA表示服务业工资增长率,α为截距项,βi为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εi为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说明

基于数据可得性考虑,服务业以第三产业代替,劳动生产率以实际劳均增加值指标表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程度以工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差值(ΔSE)表示。服务业就业份额等于服务业就业总数除以全部就业总数之和。1980-2009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滞后指标ΔSE和服务业就业增长率指标ΔEM如表1所示。

VAR模型估计

由于传统的结构化模型在处理具有动态特性的经济变量时,往往需要具有复杂的经济理论基础,而且在结构化模型中,内生变量既可以出现在方程的左端又可以出现右端,使得参数估计和模型推断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来考察各解释变量对就业的动态影响。VAR模型考察变量间的关系时,其最大优点是不受先验经济理论的限制,直接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本身的特性进行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VAR模型各估计方程扰动项(innovations)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不是对角矩阵,因此必须首先对其进行正交处理得到对角化矩阵,由Smis(1980)提出的Cholesky分解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然而,Cholesky分解法的关键问题在于估计结果严重地依赖于VAR系统中各个变量的次序,因此本文运用改进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GIRF)来进行分析,与Cholesky分解法相比,GIRF方法的分析结果并不依赖于VAR系统中各个内生变量的排序,从而大大提高了估计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其基本步骤为:先对变量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看是否平稳,若非平稳,进行差分,当进行到第i次差分时序列平稳,则说明原变量序列服从i阶单整。当所有检验序列均服从同阶单整,可构造VAR模型;在建立VAR模型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本文采用ADF、PP两种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在检验中,检验类型对检验结果有较大影响,因此,根据数据波动的特点选择检验形式,滞后阶数根据AIC准则确定,检验结果表明,ΔEM、ΔSE和ΔWA三个变量均为平稳序列。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三个变量为同阶单整序列,并根据赤池信息准则,建立VAR(2)模型,再对VAR(2)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由图2还可以看出,VAR模型的六个特征根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表明该VAR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运用脉冲效应函数对ΔEM、ΔSE和ΔWA三个指标进行动态分析,根据Cholesky分解方法,并采用组图(Multiple Graphs)来表示服务业就业增长率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程度,具体结果见图3。

图3反映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以及服务业工资增长率对就业的动态影响过程。服务业就业增长率在ΔSE的一个冲击下,在第1-2期为持续的正向响应,而第2-5为负向响应,到第5期之后响应逐渐变弱并消失。而在工资增长率的一个冲击下,在1-6期则为持续的正向响应,表明服务业工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就业增长。

结论

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相对滞后以及工资水平的提高对就业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对就业的影响是动态的,在短期内具有正向影响;而从长期看,具有微弱的负向影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不利于就业的增长,同时,服务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则有利于就业增加。

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解决当前面临的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服务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金融、交通、通信等行业仍然存在着国有企业垄断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阻碍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从政策面上讲,国家应当建立和完善经营机制,推动现代服务业向社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进一步放开现代服务业中的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形成多种形式的资本共同竞争的局面,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此促进服务业就业增长。除此之外,还应以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促进就业增长,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而与此同时,解决好就业这一民生问题,保障社会的稳定也是首选目标,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不仅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需要,更是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要求。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这两个目标并不矛盾。因此,应注意正确把握服务业产业升级、生产率提升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的不同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以此带动服务业就业增长。

参考文献:

1.Baumol,W.J.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7

2.Fuchs V. The service economy[M].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68

3.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4.王俊.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J].人口与经济.2008(6)

5.朱轶,熊思敏.我国服务业“成本病”及其就业效应[J].财经科学,2010(3)

6.R.Inman.Managing the Service Economy:Prospects and Problem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7.Pugno M. The service paradox and 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 [M].Mimeo,2002

8.张建升,谭伟.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动态性和区域差异性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5)

上一篇:人本治理范式中社会保障问题探索 下一篇:工业招租模式的实施障碍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