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通货膨胀率与货币贬值率

时间:2022-04-27 05:37:31

区分通货膨胀率与货币贬值率

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通货膨胀率和货币贬值率是两个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尤其是教龄短、教学研究不够的青年教师,很容易把它们两个等同起来。其实,这两个概念在内涵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区别,当然也有很强的关联性,本文试作探讨。

一、二者内涵不同

对通货膨胀,《经济生活》教材是这样描述的:“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这个描述可看出,通货膨胀的发生主要是由纸币发行过多造成的,它造成的后果就是物价持续、全面的上涨。由此可知,通货膨胀揭示的是一年度实际发行纸币量与应发行纸币量之间的关系,而通货膨胀率,则是指与本应发行的纸币数量相比,多发行了多少幅度的纸币。

货币贬值,反映的是货币价值发生贬损的现象。是什么使货币价值发生了贬损呢?一种情况是货币本身不足值了,这就是教材上讲的“磨损”;另外一种指货币本身没有“磨损”,但由于货币的供应量太多,造成了货币在交易中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降低。从理论说,如发生第二种情况,则多余的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因而货币基本不会发生由于自身供应过多造成的贬值。但是纸币代替货币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与货币相比,纸币不能自动退出流通领域,所以它不能自己“保值”。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率,指与本应发行的数量相比,实际多发行了多少幅度的纸币;货币贬值率,在纸币代替货币条件下,是指与纸币应代表的价值量相比,纸币实际代表价值量贬损程度。再简洁地说:通货膨胀率,反映的是纸币的数量问题;货币贬值率,反映的是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问题。所以二者内涵是不一样的。

二、二者的关联性

虽然通货膨胀率与货币贬值率的内涵不一样,但在纸币代替货币条件下,它们却都与纸币的发行量有关。道理很简单:纸币发行量过多,必然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又引起物价上涨。

三、二者的计算方法不同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得出:通货膨胀率,等于多发行纸币量与应发行纸币量之间的比值;货币贬值率,等于纸币应该代表的价值量与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的差额,再与纸币实际代表价值量的比值。

现举例予以说明:

例1.假定某年度应发行纸币10万亿元,实际发行了12万亿元(其他条件不变),则该年:

通货膨胀率=(12-10)万亿/10万亿=20%

货币贬值率=(12-10)万亿/12万亿≈16.7%

对此计算方法的说明:此例中,12万亿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与10万亿纸币应该代表的价值量相等,所以其“折价”幅度=1-10/12=(12-10)/12。

例2.若某年发生了20%的通货膨胀率,则该年的货币贬值率是多少?

分析:根据通货膨胀率为20%,假定应发行纸币量为1,则实际发行的纸币量为1.2,于是:

货币贬值率=(1.2-1)/1.2≈16.7%

同理,也可以根据货币贬值率算出通货膨胀率,这里不再举例说明。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乡县西乡一中

上一篇:给学生一片飞翔的天空 下一篇: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