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慢炖炖出语文味

时间:2022-04-27 11:44:59

小火慢炖炖出语文味

摘要:随着“快餐式”课程的推进,一个问题也渐渐呈现在眼前,那就是语文课而缺少“语文味”。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笔者认为须细化课堂手段,小火慢炖炖出语文味。如何做到?须在四个方面加以强化:一、加强诵读,在吟诵中感受语文的美;二、深入品味,在品析中习得语言的美;三、提炼语言,在表达中亲近精神的美;四、美化教学,在诗意中寻求语文的美。

关键词:语文味;范读;品析;表达;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新课改推行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较好体现。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渐成气候,尤其是“高效课堂”模式的采用,学生的积极性被最大程度地释放,语文课“快餐式”教学也被大大提倡,课堂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往往一节课可以完成以往两三节课的内容。虽然说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需要迅速地吸收知识,快节奏的生活,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但随着这种“快餐式”课程的推进,一个问题也渐渐呈现在眼前,那就是语文课而缺少“语文味”。

其实,语文是一门非常细腻而美的学科,它传达的是人生情感中很幽微很敏感的情感,它讲究的是遣词造句的贴切入神,它揣摩的是字里行间一丝一毫的差别,它引发的是思想深处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哲思。

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曾说过:“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我们不妨将课上得慢一些、细一些,这好比炖汤,最好的汤不是放了什么特级调味料,而是靠小火慢炖,才能炖出汤的原汁原味的香,语文课也一样,小火慢炖炖出语文味。

那么,如何才能炖出语文味呢?对此,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加强诵读,在吟诵中感受语文的美

“新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韩军老师就大力提倡语文教学的“返本归根”,其重要标志之一则是回归语文教学的“诵读”之本。他的课堂既重视学生的诵读,也重视自己的范读。在教杜甫的《登高》一诗时,他用与朗诵艺术家完全一样的吟诵来演绎这首字字血、声声泪的经典之作。首先,他为诗人的出现设置了凄凉、萧瑟的背景,把学生引入诗人所处的环境中去,再配以和诗歌感情基调相合的背景音乐,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课堂气氛凝重感人,可谓先声夺人。

语文课堂为什么要强化诵读呢?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诵读能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之初始。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多读、多听,而起之于心,发之于口,作用于耳的诵读便是学生形成语感的最好形式,二是诵读能加深理解,拓展语文之内蕴。诵读能激活学生的体验,能让学生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语文材料,使学生更深刻,更有创意地领会文章的内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三是诵读能培养美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二、深入品味,在品析中习得语言的美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学会准确而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语言教学,离开了语言赏析的语文课不能称之为语文课,所以,阅读教学的重点还应放在语言习得上。比如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就特别重视对文章语言的揣摩和推敲。他独创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联一联”、“改一改”等方法,通过增减、调换、改动句子中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等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如他在教《天上的街市》时,提问:“我们看第一节,我现在把‘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了’两个字换一换,换成‘亮了’,行不行呢?”学生用理科知识从科学的角度作出否定的回答后,他又引导学生从词语本身的含义以及词语的前后衔接上进一步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提炼语言,在表达中亲近精神的美

有人曾说好的语文课就是要有美的语言贯穿。语文老师要讲究语言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导语的设计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语上。

许多好课都是从一段精彩的导入语开始,用精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起阅读兴趣,曾看过张增光老师在教学《春酒》时的导入设计:

清辉孤影,苍穹缀星。久居他乡的游子一次次泪洒衣襟,耳畔总是传来那熟悉的乡音,眼前时刻浮现久违的面容,究竟是什么让她如此依恋,日思夜想呢?今天,让我们走进琦君的《春酒》,走进他的精神家园,一同感悟其中别样的情怀。

短短不足百字的导入,已经让那浓浓的乡愁缭绕耳畔,久居他乡的游子,望月思乡,心中一份难言的惆怅,也把学生也引入悠悠的愁思中了。

教师充分展示个人的语言魅力,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特色,带领学生进入诗词美的氛围之中,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使语文课堂弥漫着浓浓的语文的芬芳。

如果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就是“好”,“不错”,“你真棒”的赞语和加分评价,那简洁的同时就缺少了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老师若以精到的点评语贯穿课堂,必能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永远趣味盎然!

如特级教师金新宇老师在上《哀江南》时的记录,在进行“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曲子并赏析”这一环节时,有一位学生鉴赏了“眼看他走珠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中排比的妙处,金老师就一句话作结:“确实,对于亡国只恨,对于历史巨变的沧桑,只能‘眼睁睁’充满了无奈”。在一位学生鉴赏“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中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线凄凉时,金老师点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曾经的绿柳夹岸,现在是一株残存,多么孤独,仅存之柳啊”。对学生的点评真正做到了“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试想,如若课堂上教师的评语都是如此的精妙独到,学生怎能昏昏欲睡呢?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不是清新的语文味扑面而来呢?

四、美化教学,在诗意中寻求语文的美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不仅体现在文学本身的语言之美和精神之美,更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诗化和美化。

语文自有其规律和方法,我们对待语文和语文教学,就应该于激扬处还它以激扬,在深沉处还它以深沉;于浪漫处还它以浪漫,在悲凉处还它以悲凉;于狂喜处还它以仰天长啸,在伤心处还它以潸然泪下;于失意处还它以四顾茫然,在得意处还它以手舞足蹈。如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就特别注重“诗意手法”的运用,还原课文的美丽。在《春》的教学设计中,他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由教师当“主持人”,用“台词串联”的方式引领学生读好《春》的五幅图。“台词”如: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现在让我们带着迎春的快乐,走向那茸茸的绿草地。请大家带着游春的喜悦朗读课文的第三段。这样,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江南春色的诗情画意中。师生共沐春光,仿佛亲历朱自清的《春》,体味那沁人心脾的美好了。

总之,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只有有了“语文味儿”你才算真正地走进了语文教学,你的语文课也才算是真正的语文课

上一篇:浅析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下一篇:感悟民族地区英语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