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暗示教学法与体育教学

时间:2022-04-27 08:59:51

浅析暗示教学法与体育教学

摘要: 依据暗示教育的有关理论,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运用时机、运用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应用暗示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暗示教学法;运用

引 言

暗示教学法是20 世纪80 年代传入我国的一种教学策略,并名噪一时。暗示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学校得到重视,许多教师把不同的暗示法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收到较好的效果。然而暗示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还刚刚起步,本文试图运用暗示法的原理,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过程,来认识和探讨体育教学中的暗示法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暗示法的理论依据

1.1 暗示教育的含义

暗示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学校得到重视,许多教师把不同的暗示法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收到较好的效果。然而暗示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还刚刚起

步,本文试图运用暗示法的原理,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过程,来认识和探讨体育教学中的暗示法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未意识到的刺激的影响作用,以及环境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如声音、颜色、语言、嗅觉等都可以对我们构成暗示,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观念,进而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益。暗示教育的研究表明,即使最强烈的观念,也必须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结合,和他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期待结合,和他的需要兴趣结合,并且和他个人的情绪、智能和意识以及要求等特征协调,才可能产生暗示教育的效果。

1.2 暗示教育的理论依据

奥地利舒尔茨教授的临床观察发现,语词有使肌肉放松的奇妙作用。这是因为词可以指代一切客观刺激,成为他们的信号。而且人的一切思想、感受、心理状态也可以用词表示。所以,词可以使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也可以使人捶胸顿足,呆若木鸡。舒尔茨把这种词语作用称为“暗示”。暗示可以由别人发出也可以由自己发出。暗示在什么时候最有效呢?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层从兴奋过渡到抑制的过程中有一个时相,弱的刺激也会引起强的反应,悄悄的语词就能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个时相的外部表现就是较浅的睡眠(如就要睡着时、快要醒来时)。所以,只要在睡眠最浅的阶段(也可以称为催眠状态、半睡眠状态),在尚未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时候,用词语施加影响,就能在记忆深处扎下根来。换言之,在这时吸取外部信息最有效,也是进行暗示的最好时机。

2 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法的作用

2.1 激发动机,调动内需力

在有的体育课教学中,课堂上沉闷、刻板、僵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大量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扼杀了体育课自身所具有的“磁性”,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压抑,缺乏兴趣,对体育学习的情绪大起大落,产生过度焦虑、自卑、烦躁、逆反和厌学等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不是个人的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的动作太高难,而是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动机障碍;另一方面,教师仅注意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高, 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手段,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需力,致使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心理暗示这一手段,从侧面间接地施加心理影响,以达到激发学生心理潜力,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排除心理障碍的目的。心理暗示中的激发动机包括激发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个方面。外部动机的激发着眼于创造各种外部条件,如以奖赏、赞许、评议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内部动机的激发着眼于优化个人内部心理因素,如激起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成功感、自尊心、自信心等来提高学习的动机水平。其中,外部动机的激发是一种外在激发因素,有助于内部动机的激发;而激发内部动机,调动学生的内需力则是心理暗示的目的。

2.2 诱导情绪,促成积极心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心理主宰系统产生影响的第一要素是当时的内心情绪与状态。体育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情绪的把握、诱导与调控,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教学中的其它活动也就无法推进。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暗示也承担和具有诱导情绪的任务和功能,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对体育学习的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可以促使学生勇于面对体育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充满乐观与自信,激起主动进取的精神,从而克服对体育学习的消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用课堂气氛和各种激励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教师的情绪、眼神、手势等暗示手段来诱导学生的情绪,使其形成主动进取的积极心态。

2.3 挖掘潜力,启动无意识心理倾向

无意识心理倾向的机制是心理暗示的基础,心理暗示的研究表明:即使最强烈的观念,也必须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结合,和他的兴趣结合,并且和他个人的情绪、智能和意志以及要求等特性协调。体育教学既要发挥有意识的作用,又要发挥无意识的作用,使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挖掘学生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心理暗示就是要正视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存在,并且巧妙地加以利用。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有意注意在学习中的作用,忽视无意识对有意识的有效促进,轻视无意识在教学中的影响。体育教学应弥补这一缺陷,尽可能地创设情境,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多种暗示手段,充分挖掘学生情感和智力等方面的潜力、启动学生无意识心理倾向,让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课堂学习中共同发挥作用。

3 应用暗示的途径与方法

3.1 语言的暗示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的特点是教师语言讲解少,学生动作练习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讲清练习的目的、任务和动作要领,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其次,暗示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学生乐于接受,暗示语言应当采用肯定的单词或语句。暗示是正确积极的诱导教育,被暗示者对暗示者应具有充分的信赖和期望,不仅从暗示语中获得启示,而且从暗示语调中得到感染,产生增力的情绪反应。例如,跳远项目练习,有的学生感到起跳板离沙坑太远,害怕起跳落不到沙坑,而不敢练习,教师应用“你能够完成动作”、“能完成的很好”等鼓励性语言进行暗示;启发学生说立定跳远可以跳2m 多,助跑起跳当然会跳得更远,以消除学生心理顾虑,提高勇气,充满信心,主动练习,等等。

3.2 动作的暗示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教育者,学生时刻领会和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教师应既能做正确漂亮的示范动作,还能惟妙惟肖地模仿错误动作,指出二者的区别及正确动作的关键和难点。例如,跳远动作练习,有些学生落地姿势不正确,教师要有意识地重复示范落地的动作和姿势并以蛙跳、兔跳的动作来暗示学生落地的动作。教师动作暗示得当,能使学生取得较好的练习效果。

3.3 人格力量暗示

不同的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是有区别的。同样一句话,出自不同的教师之口在学生中的份量是不一样的。有的语言不多,但却蕴含着不可抵抗的力量,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是由于人格力量的暗示作用所引起的。人格力量来源于自形象的塑造。体育教师作风严谨、品格高尚、以身作则、知识丰富,其必然会在学生的心目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体育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首因效应”,即一开始与学生接触就尽量让学获得好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种欢喜的情绪基调会促进学生对体育教师发出信任的感受,从而较好地发挥出人格力量的暗示作用。

4 应用暗示法要注意的问题

4.1 协调师生关系 树立教师威信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暗示的前提。如果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对立情绪,当教师发出暗示时学生可能置之不理,甚至产生暗示的负面效应。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教师除平时对学生要多关心以外,更要抓住契机化解学生心中的隔阂。在增强师生信任的同时,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也要适度。师生角色分明,以保持较高的权威性。

4.2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由于暗示的过程需要在愉快而不紧张的氛围中进行,因此,暗示法的应用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相辅相成的。一旦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暗示的过程就不能顺利进行。当然,自尊心并不等同于虚荣,太强的自尊心会阻碍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不能使其滋长虚荣、骄傲情绪。

5 小结

在体育教学中,暗示心理形式的运用,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它必将在今后的实际的教学训练中显示出其特有的重要作用,并在教学训练中不断地探索、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运动心理学》教材编写组. 运动心理学(体育院系通用教材)[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 张子沙.体育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 吴志超,等.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 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农村初中化学作业批改及学生资源共享整合的研... 下一篇:构建绿色课堂